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国声乐的发展道路

2018-11-13

艺术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民族

李: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一、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

伴随剧烈的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声乐也经历着巨大的改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早期的声乐艺术追崇舶来品的“美声歌唱艺术”,受西方声乐教育理念的影响深刻;到20世纪40年代,在传统艺术民歌、说唱、戏曲等音乐形式基础上,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代声乐教育家及歌唱家的努力,中国声乐形成民族、美声、民通、民美唱法等多种演唱的方法和形式,为中国声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着科技、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不断被提出,传统与创新之间也在发生着剧烈的碰撞,产生新的内涵,一个多学科交融、跨学科发展的潮流正在冲击着传统知识体系的壁垒。创新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种时代环境下,中国声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声乐”这一名词再次被当今声乐界所提出,其演唱体裁形式涵盖了一切以中国语言来演唱的歌曲。随着“中国声乐”这一观点的提出,也充分表明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是我国声乐界共同的愿望。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基,中国声乐艺术是立足中国传统民歌、戏曲、曲艺吸取各种唱法的优点,综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新的演唱体系,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说:“新的中国声乐使中国人听来不觉得洋腔洋调,外国人听来有异国风味,它是现代的、中国的、科学的、可以立于世界声乐之林的新声乐。”可见中国声乐的形成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参照借鉴吸收西方各先进声乐学派的长处,提出“中国声乐”学派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在世界声乐界发出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声乐艺术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的沃土,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沿袭至今的文化沉淀与艺术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大约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源远流长的演唱实践,有着大量保持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的存在与传承繁衍。自元、明、清以来,就有史料记载的比较系统的声乐表演理论及演唱方法的著作。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丰富的音乐资源都是中国声乐艺术生长的根基与不竭的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声乐界一方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传承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大众审美发展,中国声乐也在经历着变革,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它伴随着声乐演唱与教学事业的发展,历经几代艺术家、教育家的智慧,推陈出新,古为中用,洋为中用,处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在继承传统艺术风格、民族韵味的基础上,中国声乐大幅度借鉴美声唱法的技艺,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成为多元文化交融有着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形式。

二、中国声乐所包含的艺术体裁形式

中国声乐的体裁形式包括五种音乐风格。第一类: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是指采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古典或现代诗词为歌词,在谱曲、配器、伴奏和唱法等方面都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声乐作品。中国古诗词歌曲分为两类。一是原词原谱由古人创作并流传至今的曲目,例如:《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歌曲内容或为咏物或为抒情,同时也有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二是现代作曲家利用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诗词进行新的编配,它与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而又带有新的特色的声乐艺术途径。例如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关雎》《幽兰操》等。第二类:中国民歌及改编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民间并在人们长期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因而带有突出的集体创作性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其形式质朴,表演朴实并热烈,情感外露,语调夸张。目前的中国民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经世代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歌曲;一种是改编创作的民歌,即通过音乐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对民歌原型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创作技法进行加工整理或直接引用进行创作,使其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生活气息浓郁、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改编创作的民族风格歌曲模仿了民歌的音乐特点,结构更为复杂,讲究且规范。第三类:中国歌剧。中国歌剧是指一种结合民族戏曲的表演程式和新话剧的表演手法以及欧洲歌剧艺术的经验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需要照顾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注重表演以及角色刻画、人物在情节中的反应等。第四类: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有别于传统民间民歌、戏曲、曲艺作品,它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大都是由我国知名作曲家创作的独唱歌曲。艺术创作歌曲的歌词篇章常出自名家手笔,曲作家充分理解歌词的意境、情感和风格,精心谱写出音乐旋律,并配有烘托、渲染歌曲旋律内容的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与歌词融为一体,尽善尽美地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艺术歌曲的篇幅较小,内容却大,往往深入浅出用奔放严谨的乐思和精练娴熟的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揭示深刻的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五类:现代创作歌曲。现代创作歌曲多是借助西洋创作手法,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创作而成,它的音乐类型大多是中国音乐风格与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形式,是在西方音乐的色彩上融合添加的中国元素。

三、 中国声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一)中国声乐发展的审美变化

随着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和声乐事业也在不断地繁荣发展,中国声乐也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与民族民间多元化声乐艺术相辅相成的演唱形态与方法的演变,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民族声乐演唱形态——新时代民族唱法(俗称民族唱法),在继承与融合传统原生态民间民歌及戏曲等演唱形态的基础上,立足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审美,赋予时代精神,逐步完善歌唱技术的科学性与兼收并蓄的多样性发展趋势,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审美的变化,顺应了时代特征的艺术需求。

(二)中国声乐发展的技术变化

近百年来,中国声乐一直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声乐技术,从民族唱法积极吸收借鉴美声唱法训练与发生技术的科学因素,采用高低频混合共鸣,促进嗓音表现幅度加宽,共鸣音量加大,声区统一。特别是女声歌唱的真假声混合运用,大幅度扩展音域及融合美声花腔等技巧技术,歌唱技术与适应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大大丰富与提高了传统声乐的声音及其音色与张力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传统唱法歌唱方法的时代感,形成了兼收并蓄、合理融合的艺术形态构架,走出了一条立足民族之上融时代性、科学性、艺术性、包容性为一体的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的多样性的声乐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歌唱者的声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以高声部为主的声部基础上,细化为花腔、抒情、轻型抒情的声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艺术歌曲、歌剧作品与角色等多种体裁形式的表现。

(三)中国声乐发展的作品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与歌唱者歌唱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亦随之在不断提高。几代作曲家沿着20世纪黄自、赵元任等开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道路,学习借鉴西洋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继承与挖掘民族音乐元素,包括古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生活、适应时代审美的具有民族元素的声乐作品。例如,改编地方民族民间歌曲而产生的改编民歌、吸收戏曲音乐元素而产生的戏歌,以古诗词为创作体裁的新古典诗词歌曲。这些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性、具有崭新时代音调的声乐新作品的相继问世拓展了中国声乐文化的视野,大大提高了中国声乐演唱的艺术品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声乐事业生机勃勃的发展。

(四)中国声乐发展的形态变化

中国声乐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融合民族民间的民歌、戏曲、曲艺的演唱元素一路走来,在演唱形态与艺术表现上注重语言的韵味,雕琢语调、语气、语势,强调字正腔圆、声腔结合的一体化,体现了传统声乐鲜明的美学特征与浓郁色彩,同时保留了多样性的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广阔的地域文化,厚重的人文积淀构成了文化一体化、形态多元化的人文基础,培育造就了多样性的中国声乐民族化演唱的朴实风格。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与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各民族及地域的民族民间演唱婀娜多姿,百花齐放。文化表述与演唱气质的差异性,用声方法及嗓音色彩的个性等也显示出风格迥异的个性特色,由此构成了中国声乐体态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活跃在中国声乐舞台上的一批批优秀歌唱家的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演唱形态正是中国声乐多样化形态演变的自然展示。

四、传统与现代的中国声乐的发展道路

中国声乐涵盖的各类声乐表演形式的体裁都是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具有普及性的,也是雅俗共赏的声乐艺术。中国声乐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乃至跨界演唱的方式实际就是中西融合,继承与创新合理契合的态势。它展示了中国声乐时代气质的舒展大气,又有细腻委婉的秀气之风,使中国朝着传统与现代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引领着新一轮中国声乐演唱技术演变的方向。

(一)扎根传统的中国声乐

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立足传统文化的本色,才能彰显其民族特性,其音乐表现才能经久不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种唱腔和民歌等演唱方式非常丰富,不同的民族、多样的语言种类以及音乐节奏型,这些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是我们声乐工作者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声乐的发展要牢牢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整理、研究、发展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精髓,才能使中国声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声乐艺术,才能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二)“守成”与“创新”的中国声乐

中国声乐的发展实际就是一场“守成”与“创新”的博弈,它将使中国声乐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场博弈中,随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声乐学习者崇尚“美声唱法”,也越来越限制了我国声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和表演模式,过度地追求西方声乐表演形式与技术使得中国声乐不断地丢失“本源”,“守成”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声乐的根基,在“守成”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立足民族之源不可缺少地也需要我们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音乐文化,也就是说,要想使我们的中国声乐文化真正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在“守成”中不断寻求“创新”才是被时代所肯定的世界形式。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缺乏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

(三)融合与嫁接的中国声乐发展道路

中国声乐涵盖一切以中国语言来演唱的中国歌曲,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民歌,多滋多味的各地域民歌、戏曲曲艺、古曲以及创作歌曲等,在这个广泛的民族根基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声乐的先进技术与思想,使得民族声乐形态与美声声乐艺术的嫁接与融合的多种可能性成为必然,正是当前中国声乐发展的新的出路,只有这样中国声乐才能具有更为多样与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结语

正如中华文化的基因性格与顽强生命力,中国声乐将以其坚实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历史渊源,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中以合理契合的态势,展现中国声乐的时代气质,使其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与发展前景,将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与发展中永存,也必将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征、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乃至为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2).

2. 杨曙光.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3.

3. 张燚.大学生声乐表演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3.

4. 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10).

5. 徐敦广.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 肖黎声.也谈建立“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愿景(上)——写在“学习美声唱法如何唱好中国歌专题演唱与研讨会”之后[J].歌唱艺术.2016(10).

7. 梁彩云.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4).

8. 李璐.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大众文艺.2012(6).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民族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MINORITY REPORT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花衣 唱民歌
民族万花筒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