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华北农业区北界盈缩研究
2018-05-08李园杨金璐郑晗李逸萱
李园 杨金璐 郑晗 李逸萱
摘 要: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都城汴京(今开封)地处的华北平原北界地区来看,农业发展基本处于盈大于缩的状态。本文在参考相关史籍、宋代文集、今人著述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来阐述北宋时期此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北宋;华北平原北界;农业;自然地理;人文历史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17159,项目名称 北宋华北农业区北界盈缩研究
1 北宋时期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对华北农业区的影响
正如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所述:“农业生产的本质是有机物质的再生产,它是生物体、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劳动三方面相互结合的产物。在这三位一体的相互作用中,自然条件是决定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对于北宋华北农业区盈缩情况的研究,自然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气候的冷暖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宋史·五行志》上的雪灾记录以北宋初期为最。北宋时期有18个年份冬季严寒,出现异常低温现象,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冬天,京师(今天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
但在北宋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气候都接近甚至超过现在的温度,冬季温暖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邹逸麟在《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指出在960—1109年之間开封一带出现17个冬季温度明显偏高的现象,有研究用极暖和极寒事件拟合1000年以来我国温度曲线,在北宋这一时期也是明显偏暖的。[2](见表1—1)
气候的变暖,使农作物的适应性增强,宋朝时期两年三熟的复种制度在华北地区推广,北方冬小麦主要种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及山西南部,使农耕区范围也逐渐扩大。
历史时期地形地貌情况,湖沼变化对农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北地区大多以平原为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且平坦的土地。华北平原历史时期存在大量的湖沼,对于调节径流量,改善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到了唐宋以后,这一地区的湖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所致。人口的增长、农耕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填充湖沼用来进行土地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黄河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使下游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河道频繁改道,不少湖泊被填充。湖泊的大量减少,使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使洪涝灾害频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旱、涝、蝗灾等。据资料记载,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中,黄河流域有55个年份出现过水灾,79个年份出现旱灾,其中水旱并存有37个,黄河中下游地带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水旱灾。例如文献记载“辛未,河南、北及秦诸州蝗,惟赵州不食稼。秋七月乙亥,春州暴水溺民。庚辰,郃阳雨雹。”[4]可见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生产和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损失。
人口的增长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北宋时期人口数额变化幅度比较大,《宋会要辑稿》较完整地记载了宋代的人口情况。从表1—2里可以看出,人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虽然北宋时期辽与西夏人纷纷南下,与边疆民族关系紧张。尤其是金兵南犯,烧杀抢掠,靖康之役,北宋灭亡。这给人口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是经过恢复发展,人口仍继续上升。人口不断增长,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既是宋土内的主要自然带,也是人口的基本分布区。黄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总人口的41.5%,平均人口密度为40/km2 ,次于长江。”[5]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虽然在唐中期以后渐渐衰落,但它作为古老的农耕区,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农耕经验,在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中仍起着重要的。(见图1—3)
除了人口外,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宋太祖时先后征服了荆南、南汉、后蜀、南唐诸国,宋太宗时又征服了吴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又灭了山西中部的北汉政权,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华北平原地区基本归附宋朝。这就给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土地空间。
就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情况来看,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
2 北宋时期人文历史概况以及对华北农业区的影响
唐末五代时,北方战局动乱,对华北农业区的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华北平原的西部,岐汴的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经常发生在此地区。长期的战争是这里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限制,民生凋敝,荒田千里,农业设施遭到极大的破坏。以河南京西路为例,苏辙记载到:“自五代以来,天下丧乱,驱民为兵,而唐、邓、蔡、汝之间是故陂旧堤遂以湮废而不治。”[8]可见,唐末的战乱是影响华北农业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战乱,人口也受到了影响。作为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的劳动力,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力的缺乏,极大了限制了华北农业区的发展。“淮阳、许昌、汝南之城,人稀土旷,地力不尽”,[9]人口问题影响着宋初很长一段时期,也是北宋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
北宋华北地区还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影响了华北农业区的生产,即南阳盆地不注重农业生产。华北农业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而北宋初期,河南是北方唯一没有受战乱侵扰的地区,更是北宋农业发展重要的支撑。但南阳盆地除了有着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之外,其更以经商、冶铸、纺织等闻名于当时,商业价值大于农业价值,农业生产在当地不受重视。“旧俗者称南阳之民夸奢上气力,难制御,今其余习殆尚有存者,故有邦之任,朕不轻以属人,”[10]而南阳地区从事农业活动的大多都是外乡人,所以南阳地区的农业发展也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华北地区虽然是有着悠久历史古老的农业区,但北宋时期经济已呈现南移趋势,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河南依然是北宋重要的农业产地,北宋朝廷根据当时华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针对人口凋敝的情况,北宋政府制定了迁徙农民,戍民垦荒的政策。古代大多都是迁徙农民到边疆一代,很少还有在内部戍民垦荒的,这是北宋一个特殊现象。北宋初期,皆实行人口迁徙的政策,如:“咸平二年,朝廷募民200余户垦汝州、洛阳南务田。”[11]北宋政府还积极利用当时的流民,采取许多政策使流民到此定居。
除了解决人口问题,北宋初期还改善了当地的农业设施,尤其是对华北地区水利设施的完善。华北地区夏季多雨,又有黄河穿过,水利事业的修建有重要影响。如淳化年间,由于洪水泛滥,往往浸许州民田,在长葛县开河导洪水分流入惠民河,役成之后,水患遂去。[12]
总的来看,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只有当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人为因素弥补了华北地区遭受的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北宋实行的积极的农业政策极大了促进了华北农业区的发展。
注释
[1]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3]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
[5]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崇宁元年户额出自《宋史·地理志》,其余均出自《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二六。
[7]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8]郭预衡、郭英德主编:《新版校评 修订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卷10 苏辙》,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7—68頁。
[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 第十九册》,成都:四川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9页。
[10]王海涛、张纪娥注评:《人间词话新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3页。
[11]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40页。
[12]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第41页。
参考文献
[1]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 第十九册》,成都:四川古籍出版社,1991年。
[3]王海涛、张纪娥注评:《人间词话新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4]郭预衡、郭英德主编:《新版校评 修订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 卷10 苏辙》,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5]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6]《宋史》,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7]《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北京: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