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8-05-08王秋准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形势思考

王秋准

摘 要: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大力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对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用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的系列讲话,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结合这些思想,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历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冲击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虽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等,但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容易造成文化认同危机。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崇尚洋节日,忽视传统节日”等现象就是全球化弊端的深刻体现。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外来文化。

首先,以开放的思想、宽阔的眼界关注全球化在文化方面所带的有利影响,避免心胸狭窄,盲目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做法。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任何国家要想使自身的文化发展壮大,必须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任何拒绝或排斥的态度都只能使本民族的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世界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才能更好地相互借鉴,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因此,“必须排除闭关自守的文化排外主义和盲目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干扰,破除中西对立的僵化思维方式,以开放的胸襟, 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充分吸取和继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2〕

其次,正确区分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两者性质不同,应区别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是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在文化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文化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印记,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要推销到全球的东西,是西方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民众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它既包括资本主义文化,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文化,除了资本主义文化,它还包括资本主义伦理文化、道德素质、管理经验以及科学技术等。由于资本主义文化不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对其充满警惕。但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我们应区别对待有些应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避免再犯“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错误。即使对资本主义文化,我们也应该尽力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谨慎吸收“精华”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发展。如“三权分立”这一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操作形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应该对其充满警惕坚决反对,但是它所体现的权力制约思想,使权力在阳光下行走的理念,是反腐倡廉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再次,正确甄别和引导外来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觉心。全球化有利于中国接触先进的思想、优秀的文化和发达的科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一些糟粕性的文化,如消费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和极端个人主义文化等也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传播到了中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地追求享乐和消费,可以说是时代的特色,无可厚非,但是过度追求消费和享乐,完全忽视精神追求,甚至把人生成败也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则是十分荒谬的,很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甄别其他文化的“良莠”,对“良”的方面进行适当的吸收和借鉴,做到为我所用,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而对“莠”的方面应引导民众对其有充分认识,避免把“莠”的文化当成“良”的文化。

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起着凝聚力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民族特性,避免民族迷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创新。

首先,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观念,实现其与时代的融合。传统文化是指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文化,它以封建农业文化为主体,同时还包括封建社会以前的文化。而今,时代的主题、民族的渴望、人民的期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代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结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应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指引。

其次,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效融合,实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沉淀、傳承到今天的传统文化,要想发扬光大,继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新的社会实践相融合,在新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即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种伟大实践给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传统文化应融入到这一建设实践洪流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汲取继续发扬光大的养分。传统文化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融合,传统文化才找到了扎根发芽的新根基,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再次,处理好传统文化内核与传统文化外在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应该注意继承保存,但更应该侧重的是对传统文化内在精髓的吸收,使其在新的时代和实践基础上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出现了读经热、国学热、汉服热等具有仪式感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国学热浪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有些做法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在传承、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内核方面却远远不够。在国学班里,学员们穿戴古装,背诵经典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很好地使学员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学习情况,但在此过程中传承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能需要思考。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艺术节、文化节、名人纪念等活动,“但许多文化活动直接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甚至实现经济利益成了唯一目的,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毫无关系。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粗暴利用。”〔3〕总之,我们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更应该重视其内核,实现传统文化精髓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那么传统文化是不会真正的被传承,更不用說会发扬光大。

三、大力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我们必须大力促进文化发展创新。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现状,我们应该在文化体制和文化传播途径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首先,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增强文化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在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同时,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各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改革,逐步解决了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为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文化体制领域仍然存在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以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应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推动文化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方面的转变,充分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应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其次,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文化传播途径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特别是移动终端和微信等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信息化大潮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化,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新手段,特别是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新手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完成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55.9%。”〔4〕这些巨大的变化表明,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中国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化。面对此种变化,我们必须在文化传播途径方面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各文化相关部门应设置相关的网站页面,将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途径,特别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手机互联网终端的传播,开辟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传播模式。同时,网络监管部门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有效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之便传播色情、暴力等不利文化建设发展的行为,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对文化的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不同民众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民众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拥有高素养的国民,是一个国家面对文化全球化冲击,最终取得胜利的最坚固的堡垒。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我们应遵从从整体到部分,从中央到农村,各层级覆盖的原则。

首先,文化宣传、传播有关的职能部门,如广电总局等,在引导文化作品创作,以及审查文化作品等方面应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引导文化界走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创作的境界,使文化创作真正体现“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积极鼓励文化界创作大量体现时代特色,积极向上,能让观众引起共鸣,充满朝气的作品。一个没有大量优秀文化作品支撑的社会,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可能是适得其反的结果。文化作品的良莠,直接决定受众得到的是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还是一份食之无味的鸡肋。近年来出现的“手撕鬼子”、“裤裆藏手榴弹”等抗日神剧,很好地满足了一些人的意淫需要,但这些文化作品是对给中国造成严重灾难的抗战史的戏谑,对年轻一代正确抗战史观的形成起到了很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应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着力点,以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公园小舞台、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城市居民大量运用网络,以及移动手机上网的现象,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应加大文化资源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手段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能力,以便利市民在等待、乘坐公交车和地铁以及其他等待中接收一些文化资源。特别应加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场馆设施方面尽量提供舒适便利的借阅环境,在文化资源内容,不但提供丰富的纸质书籍,也应提供大量的优质电子书和音像制品,引导人们逐渐形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建设书香之城。广州在此方面做的很是不错,很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在2017年3月6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是广州未来文化工作的重点。根据《文化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广州市将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設施面积1500平方米,基本建成‘图书馆之城,未来五年规划博物馆总量达65座。除图书馆之外,广州也将形成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总量达到65座。同时,到2020年,广州市将实现80%以上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完成转型升级,30%以上提供公益上网服务”。〔5〕

再次,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应把重点放在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方面,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设施,提供丰富的积极向上的受农民欢迎的电视娱乐节目,以及演出活动。目前,驻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他们为了生活需要劳作,根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文化活动室,劳作一天的他们最大的幸福时光就是吃饭时和饭后坐在家里看电视,广播电视节目成了他们接收文化资源的最主要的渠道。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一些乡镇和村也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但有些地方的活动室成了农闲时人们侃大山、打牌的场所。因此,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供受欢迎的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才更适合农村的现状,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农村很好落实。同时,县以及乡镇文化管理部门可在农闲时候,组织一些具有当地文化传统特色,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文化节目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演出。

总之,习近平用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的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有效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大力促进文化发展创新,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对文化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cctv.com/2016/11/30/ARTIXb5UVFFdlOyJDAqCdsCZ161130.shtml,新华社,2016-11-30.

〔2〕赵国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4,(04).

〔3〕王杰.国学热需要冷思考(热点辨析)〔N〕.人民日报,2016-07-25,(07).

〔4〕2017年互联网络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国网民规模将达7.7亿〔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70215/16435090587.shtml,2017-02-15.

〔5〕广州将建图书馆之城 未来五年规划博物馆总量达65座〔EB/OL〕.http://gd.sina.com.cn/news/b/2017-03-08/detail-ifycaafp2259333.shtml,2017-03-08.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新形势思考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