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许渊冲译李商隐《元题》的得与失

2018-05-08朱峰琳

现代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许先生原诗青鸟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之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当桥梁作用。本文从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对他翻译的李商隐的诗《无题》进行评价,并指出译文的得与失。本文认为,要在音、形、意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许译《无题》也存在形式与意义矛盾这一缺憾。

关键词:许渊冲 《无题》 “三美”原则 得与失;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以“三美”原则著称。三美论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1984:2)。“三美”最早出现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1926:3)。“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低级的只是形似,高级的却是神似”(许渊冲,1998:6)。许渊冲认为形似与神似的矛盾基本上是直译和意译的矛盾。当然,关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也存在争议,他的“三美”原则也许是翻译的理想化原则。本文以《无题》为例,分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中“三美”原则的体现及其矛盾性。

《无题》

(作者:李商隐;翻译:许渊冲)

相见时难别亦难,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and hard to part;

东风无力百花残。

The east wind i 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春蚕到死丝方尽,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 sick heart;

蜡炬成灰泪始干。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晓镜但愁云鬓改,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ay;

夜吟应觉月光寒。

At night you would t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蓬山此去无多路,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青鸟殷勤为探看。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音韵是诗歌韵律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无题》原诗共八行,其中第一、二、四、六、八行押“an”韵,严谨整齐,各联诗句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极富回环跌宕的音乐节奏感。许渊冲作为韵体译诗的倡导者,非常注重唐诗英译的音韵之美。为了表现出原诗音韵整齐的文体效果,许先生的英译诗中也讲求句末的押韵。许先生并不追求完全照搬原诗的押韵效果,而是充分利用英诗独特的韵式和语音修辞手段,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音韵效果。

首先,为了体现译诗的音韵之美,许先生突破了原文的格律限制,在译文中采用了英语诗歌中常见的押韵方式:ababcdcd的隔行尾韵,如“part”与“heart”,“dead”与“shed”,“gray”与“way”,“moonlight”与“height”。其次,许先生在译文中还运用了头韵来体现原诗的音韵美,如在第二行中“wind”与“weak”,第三行中“spring”“silkworm”“spins”与“silk”等。许先生运用的这种修辞手法使译文语言简明、生动,富有节奏感。在译文的第一行,许先生用了元韵如“hard”与“part”,辅音韵如“meet”与“part”。许渊冲先生的译文读起来音律和谐,节奏感强,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韵。但是,许先生过于追求译文的音韵美,因而在意义的传达上有所缺憾。这与他自己提出的“意美”为译诗之首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无题》在第一、二行描述了离别时的一种心境:此时别后,再无相见日期,因此“别亦难”表达出了一种复杂凄凉的心情。分别时又是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诗人对离别情景的伤感进行了渲染。许先生把第一行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part”。这里“difficult”与“hard”在语叉上表示“难”度的程度相似,没有体现原文中前后两个“难”字的递进关系,也没有表现出一种离别更难的思想感情色彩。本人认为可以改译为“Its hard for us to meet and harder to part”,这样就表达了“别亦难”的内涵。许先生把“东风无力百花残”译为“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使用“too…to…”句式来代替原句的并列结构,正话反说“百花残”为“凋谢的花很难复苏”。这体现出许先生“译气不译字”的翻译风格,即并没有在字面上逐字对照原句进行翻译,而是在领会作者的意图上增减词语、变换句式来更好地再现原句的意境。“东风”其实是指“春风”。因为传说中“东君”是司花之神,掌管百花的开放,而“东风”就是东君催开百花的手段,因此“东风”在这里是指“春风”。古代诗词中早有东君的记载,如,唐王初《立春后作》诗:“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此处的“东君”指司春之神。“东风”和“西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我国地势西部是高原山地,东临大海,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故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词。中国的“东风”是从东部沿海吹来的和煦暖风,象征着温暖、春天和生命。歐洲国家如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是寒冷刺骨的,令人不愉快的。由于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的产生,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许译“东风”为“the east wind”太过直译,有点牵强。因为在西方人看来,“the east wind”指的是从东面来的风,是寒冷的风。

李商隐《无题》诗第三、四行表达的是一种久别的情思:虽然相见遥遥无期,但是思念之情却是无休无止。此处李商隐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移情于物,把“春蚕吐丝”和“蜡炬成灰”比喻成绵绵无期的相思之情。一般来说,诗歌中的双关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做到,可是许先生却通过英语头韵的修辞方式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这一修辞特色。许先生将“丝方尽”译为“spinssilk from love-sick heart”,不仅译出了“silk”,而且还译出了“love-sick”。“burned”和“shed”两个词形象地表达了蜡烛烧尽成灰,滴泪直到泪流干的过程。许先生此处的翻译更加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按照许先生的理解,这首诗是以男性的口吻写的。原诗第五、六行的译文是“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ay;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即“早晨我看到你镜中的白发变白时,我感到发愁。夜里我在月下吟诗诗,你会感到清冷”。在译文中,“I”指男性,“you”指女性。“愁”的感受者是“我”,但被感受的现象却是对方的“云鬓改”“夜吟”的是“我”,但感觉到月光清冷的却是对方。这实属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误译。

唐正秋对这两行诗的理解为“At dawn I grieve before the mirror for my graying hair:Chanting at night,one of the chilly moonlight youd beware”。即唐正秋把这两行诗翻译为“早晨当我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头发慢慢变白时,我会感到悲伤。夜晚,你对着月亮吟唱诗,你也是感到凄凉”。译文里,“I”指女子,“you”指女子相思的那位恋人,所以唐先生是以女性的口吻翻译的。

张延琛与魏博思合译的第五至六行:“Before the mirror,you will fret to find those cloud like tresses changing. Making rhymes at night,you will find the moonlight has grown chill”。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理解与唐正秋和许渊冲不同。张、魏二人直译了这两行诗:“在镜子前,你会因发现云像头发一样发生变化而担心。在夜晚吟诗时,你会发现月光也变得凄寒”。张、魏二人对这两行诗的译文没有指出明显的性别,使之产生矛盾,不连贯。张、魏二人译文中的“you”使读者可以理解为“在镜子前,女子会因为发现头发像云一样发生变化而担心。在夜晚吟诗时,女子会发现月光也变得凄寒。”当然,“you”也可以理解为“在镜子前,男子会因为发现头发像云一样发生变化而担心。在夜晚吟诗时,男子会发现月光也变得凄寒。”很明显,张、魏二人对两行诗的直译对原诗的传达发生偏差,产生歧义。

林建民先生将五、六句译为“Looking at morning mirror 1 worry my temple is changed,humming verse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林先生理解为“对着镜子我发现自己的两鬓发生变化,夜里吟诗,月光似乎也是那么的凄凉。”林先生的这两行译文中,“I”指男性还是女性并未看出来。林先生只是简单地模糊化处理诗中的性别,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译文的语义没有传达原诗内容。

卓振英先生将五、六行译为“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卓先生对这两行诗的理解为:“黎明时,镜子可能会泄露你对头发老化的恐惧,晚上朗诵诗歌,我感觉到月亮在空气中的寒意。”卓译与许译一样,是从男性的角度来写。卓先生将说话者理解成夜晚吟诗的男子,且将“愁”处理成物质过程,无法还原诗中女子为了爱情希望青春永驻,害怕容颜老去的愁苦情绪。另外,原诗中“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而卓译却将其处理成“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显然是误译。这首诗是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第五行写女子清晨梳妆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第六行是女子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夜不能寐,深夜吟诗,月光清冷。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大学语文讲读》第二版的注释标明:李商隐《无题》诗仿佛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第五、六行设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何映红,马贺兰,李桂奎,2015:88)。

诗歌第五、六行出现了两个时间词,“晓”和“夜”。“晓”指天快亮的时候,或者是紧接着黎明前的时间。“夜”字在这里指深夜,因为已经感觉到了夜晚的寒气。许渊冲和唐正秋将“晓”和“夜”都分别译为“at dawn”和“atnight”。张、魏二人没有将“晓”字译出,将“夜”字译为“at night”。林建民将“晓”字译为“morning”,“夜”译为“at night”;卓振英将“晓”字译为“at dawn”,“夜”字译为“at night”。“dawn”是指黎明,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而“morning”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午饭之前的时间。因此,在這里使用“dawn”比较符合原文的时间关系。“night”是指太阳下山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这一段时间,但是英语国家习惯于指的是晚上十点之后到午夜12点。诗人在夏日的夜晚,对月吟诗,渐渐觉得寒意来袭,说明这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所以用“night”比较符合原诗的时间关系。(熊艳丽,2009.8)

在第七至八行描述了一个关系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描写的是恋人不胜相思之苦,产生了相见的渴望。但是相见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对方。在这里,李商隐运用了两个典故:“蓬山”和“青鸟”。《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山海经·海内北经》)。故蓬莱为蓬莱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李商隐此处用“蓬山”表达路途遥远。西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传信使者也称为“青鸾”“青鸟”。南唐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卓译和许译在及物性方面都与原句一致,都使用了关系过程来体现“蓬莱山”此去不远的属性,并选择了用心理过程来表达自己希望使者“青鸟”能够帮忙多去看看自己的恋人的心情。不同的是,林译和卓译对“青鸟”和“蓬莱”的处理。如果缺乏这个文化背景,单从字面上翻译,必然会使译文不知所云。许先生把“蓬山”简化译为“the three fairy hills”,未能传达出原文文化含义;把“青鸟”译为“the blue birds”是误译,因为传说中“青鸟”的颜色为黑色,所以许先生直译书面“青鸟”之意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李商隐的意思。林译将最后一小句处理成物质过程“I asked the blue bird to…”像是在客观陈述,不夹杂任何情感。“蓬莱”并非真的仙山,而是心爱之人居所的象征;“青鸟”本不存在,而是诗人的想象,内心的渴望,因此直接说自己让青鸟常去看你,显然与原诗不符。

对比原诗和译诗的标题我们能够发现原诗和标题之间存在语义范围偏差,两者之间传达的内涵不一致。在我国诗歌中,诗人常常以“无题”为题作诗篇。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的作者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随口讽咏,自然成章。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论“诗题”云:“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袁枚说:“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三百篇》《古诗十九首》,皆无题之作,后人取其诗中一二字为题,遂独绝千古。汉、魏以下,有题方有诗,性情渐漓。”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所以李商隐选用了“无题”来隐晦地表达相思之情。许渊冲把原诗题目译为“To One Unnamed”即“致不知名者”。张、魏、唐三人将题目译为“Untitled”。笔者认为可以直接音译为“Wuti”后面加注释解释“Wuti”是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李商隐生平坎坷,所写诗歌都是表达自己情怀之作。他的诗歌比较隐晦,风格偏凄婉。《无题》这首诗表达了凄婉的情感。原诗虽然是首相思的情诗,可是诗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跟人称有关的词汇,这样的古诗给人一种形式简单,语义含蓄的感觉,但是却给翻译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总的来说,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思想内容。但是,他提出的译诗的音、形、意“三美”原则是一种理想,要在音、形、意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简介:朱峰琳,女,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许先生原诗青鸟
《青鸟之城》
避雨的鸟
峨眉山月歌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改诗为文三步走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青鸟“战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