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口述史方法用于大庆石油会战研究

2018-05-08孙婧琦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口述史女性

孙婧琦

摘 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大庆精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大庆精神是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深化大庆石油会战史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大庆精神。运用口述史方法可以细化拓展研究,尤其是对于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会战女性群体。本文以对两位女性老会战的口述为例,通过对她们会战时期的艰苦环境、辛勤工作及家庭等内容的描述与分析,从女性参与者的角度对会战进行研究。

关键词:口述史,大庆石油会战,女性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产生于大庆石油会战的大庆精神,一直是鼓舞黑龙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奋进的精神动力。2016年习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就指出,要继续弘扬大庆精神。而深入研究大慶石油会战,既有利于对大庆精神的理解与传承,也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可以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会战,特别是此前重视明显不足的会战女性,不但能展示生动而个性的老会战生命历程,而且有助于了解会战全貌。

一、访谈缘起与经过

20世纪中期的大庆石油会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事件,目前对于大庆石油会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著作多为资料汇编或宏大描述整个会战过程,论文则集中于探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近年来运用口述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不过主要是对王进喜、采油队等先进个人、集体及相关人物的采访,①对参与会战的女性仍关注不够。

石油会战期间,有众多女性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庆,她们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是会战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访问的两位女性,王凤允1924年生于辽宁省安东市,念过几年书,十多岁开始打零工。抗美援朝时期来到北京,后调到石油部。到大庆后在财经学校、设计院工作,1962年到缝补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刘淑杰1937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初中没有毕业就开始打工,后参加劳动局招工,成为修理工人。1958年调配四川,后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尽管两人只是当时会战大军中的极少数,但她们叙述的会战经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尽管访谈前后我也努力查询资料,希望保证记录的真实可靠,但像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等内容很难考证。不过我的访谈没有涉及金钱或利害关系,只是为了收集资料,她们只需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没有虚构的必要。

下面主要叙述会战期间她们的经历,这是两位受访女性最难忘的部分。通过她们的口述了解参加会战的女性情况,并进一步审视她们的讲述是否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访问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

二、会战中的工作与生活

大庆石油会战期间,女性工人和家属同样为会战贡献良多。与此前被广泛传播的铁人事迹不同,她们的会战故事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两人叙述的内容并不相同,但都是真实的生命历程,对更全面地了解会战有重要意义。

(一)艰苦的环境

两位受访者都是和丈夫一起来到大庆,但具体情况有所差异。王凤允来得较早,1958年她的爱人主动报名参加东北石油探测,她决定跟随。刘淑杰则是1960年来到大庆,她所在单位通知要支援大庆,正好她和爱人都名单中。此外,两人都提到去大庆有自己的“私心”,因为娘家在东北,大庆离家近,也许能回家看看,这也是她们选择来到大庆的重要原因。可能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心理,不舍得离家太久。

尽管来到大庆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二人面临的艰苦条件却是相似的。在两人的叙述中,都说初到大庆时一片荒凉,人烟稀少,周围全都是草。王凤允讲到,一次开完会往家走,由于全是草地,没有地标,迷路转向了,天黑以后才分辨出回家的路。刘淑杰则讲到,开始安排女职工住集体宿舍,大家很害怕,“有时候听到门响,以为是坏人,就吓得抱在一起。”

尤其对冬天的寒冷印象深刻,每天烧炉子、烧火墙也不暖和。刘淑杰提到,早晨起来,发现晚上剩下的窝头冻硬了,只能切了烩着吃。刘淑杰还讲到了吃水。没有自来水,只能到外面打特别浅的小井,装水回来沉淀,用上面的清水,但是水仍然很浑浊。

此前关于大庆会战的艰苦多为笼统性的描述,两人讲的走路迷路、吃水困难、住宿害怕等让艰苦有了真实感,尤其是女性荒无人烟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但她们仍然坚守,没有离开,更显得难能可贵。

(二)会战工作忙

除了自然条件的艰苦,工作也不轻松。女性也为会战奔波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1.“全能”的缝补厂书记

王凤允作为缝补厂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到缝补厂的场景,“没找到厂子的牌子,就看见一个破牛棚,既没有门也没有窗,院子里还堆着好多石头”,条件艰苦。作为书记,她的工作内容很多,主抓党务,参加车间劳动,为厂里工人解决困难、调节矛盾,宣讲大庆精神,接待外宾等。

缝补厂不仅缝补旧衣服,更主要的是生产劳保服及鞋帽手套。当时机器、设备、原料等都很缺乏,但每年的生产任务还要按时完成,因此“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节约”。比如去盐碱地刮碱回来熬;用碱水把拆下的扣子、钩子洗净,再钉到其他衣服上;上面发下布来,把做里子的布省出来做面儿,用旧衣服的布做里儿,省一半的布料。艰苦奋斗的缝补厂精神逐渐形成,这也是此前介绍比较多的地方。

除了工作,还要解决本厂工人住房、烧气、过年分东西等问题,从点滴为工人们着想,改善生活。缝补厂一共五百多人,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有一次两个人打架,她拉开后分别做工作,最后和好了。类似的事情很多,“这个工作非常难做”。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提到,缝补厂不仅是如何勤俭节约,为石油工人解决穿衣问题,其本身工人的生活状况也不应该被忽视。有些遗憾的是,由于顾虑他人的名声,有些事情她不愿提起。

后来工业学大庆,她跟随大庆领导到全国多地宣传大庆精神,同时很多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也到缝补厂参观。其中1966年周总理参观最为难忘。总理走后,她组织家属和职工讨论,都觉得来缝补厂来对了,很高兴见到国家领导周总理。之后工人们的工作劲头明显提高,“以前上袖子一天能上四十几个,现在一下子干到七十多个”。此前的研究多着重讲述总理参观的过程,但对起到的作用缺乏分析,王凤允的讲述让人真实感受到总理的“魅力”,也了解工人的辛劳。

她一直强调缝补厂发展是全厂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她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她很遗憾“好多人好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如果可能采访更多缝补厂健在的工人,将普通工人的叙述与作为领导的王凤允的讲述结合对照,将会更全面地了解缝补厂。

2.修理女工的忙碌

会战期间,刘淑杰在建工部六局机械修理厂工作,负责镗缸。每个月初负责人都会将本月的工作安排好,但是一旦有急活,晚上就要加班,一直干到半夜,第二天早上还要准时上班。她的工作很重要,“缸体就像心脏似的,它修理好了其他零件才能往上安,”因此要尽快干完。有时候下大雨,就在托儿孩子睡的小床上睡。此外,别的单位有急活,人手不够,也都抽调去支援。比如帮助农民一起帮拔草、收割,跟着上房顶抹房子,盖房子帮着运砖、运泥。

她的工作在常人看来十分辛苦勞累,但她却说,“年纪轻,没觉得太累,而且好像干多了就习惯了。”她还讲到例假来得多,肚子疼得厉害就吃点药,还是跟平常一样干活,从不请假,也不请别人帮忙,说“这些都是小事,能挺过来”。

她还提到了和男职工比着干的心理。需要去其他车间压缸套,压完了回来再接着干,当时大车多,缸套也大,缸体是很粗的一根大棍子,材质都是铸铁的,挺沉的。但她不觉得女性干着费劲,也抬着缸套走,也跟着男修理工人一起干。这样的叙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建国后强调“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做的女人都能做,不能否认,“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当时的确成为很多女性的座右铭,并成为激励其努力工作的动力。这提醒我们研究时不能忽视性别因素,尤其是女性的心理状态。

刘淑杰还讲述学习铁人王进喜等模范的事迹,学习后“感觉他们能干,咱们就比不上”,因为王进喜是在工地里干,属于前线,她是在车间里干活,属于后方支援,“好像就差点儿劲”。这样的讲述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让我有些讶异,虽然王进喜是大庆石油会战中涌现的模范典型,但是如果没有后方的支援,前方采油工作也无法顺利进行,我们在宣传铁人精神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众多的后方工人,他们也是会战群体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有必要将他们也作为研究对象。

(三)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对于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两位受访者也面临这样的艰难选择。

刘淑杰有三个孩子,在会战最忙的时候,孩子都很小。她抱着大女儿来到大庆,因为没有托儿所,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她的母亲照顾。由于两个多月就断奶,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母亲来电报说孩子有病了,就请假回去。她从二十里驻地,独自一人在冰天雪地里走到安达去坐车,一路大荒甸子,没有房子,也没有人。到了车站,手脚都是冰冷的。给假时间也不长,孩子好得差不多了就往回赶。

生了三个孩子后,觉得照顾不过来,就再次把大女儿送到母亲那,母亲不管学习,她觉得不行,把女儿接回大庆上学。但是基础没打好,念书跟不上。女儿总抱怨为什么不早接回来,刘淑杰说“因为太忙了”。早上孩子哭闹,时间来不及,吃不上早饭,她就带着干粮上单位边干活边吃。有时候周末加班,带孩子去车间,孩子弄得身上都是有油。小儿子出生后,下面还流产一个,因为“一边要抚养孩子,一边还要上班,每天都很忙”。照顾孩子基本都是她一人,爱人很少帮助,“好在那时候年轻,岁数不大,也就坚持过来了”。

王凤允有四个孩子,到大庆时孩子都已经上学。忙着工作,就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家里孩子们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邻居说,“你那缝补厂才是你的家,你那个家都不像个家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时候组织开会,告诉他们不能和别人打架、吵架,别做坏事,回家以后自己做饭。此外,教育孩子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钱都来的不容易,需要就花,不需要的话就不花这钱”。

前文提到,两人到大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能经常回家,但愿望都没能实现。刘淑杰很少回家,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偶尔回去过春节。王凤允更是和家里十几年都没有联系,只有1964年回了一趟家,父亲都不认识她了。

两位受访者为平衡工作与家庭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刘淑杰由于孩子较小,工作、家庭两头忙,王凤允孩子相对大一些,她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两人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受限于传统观念,相比男性,女性往往在工作的同时,要为家庭付出更多,这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方面。

三、结语

口述历史既是一种史料,也是研究当代历史的一种方法。①这两位女性口述的大庆会战经历,再次说明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会战将她们带到了大庆这个陌生的地方,并在此扎根,也丰富了她们的人生阅历。王凤允等人的口述记录,不但提供了女性生命史的材料,也有助于相关问题的研究。

首先,大庆石油会战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男性,其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只是在以往的相关文献中她们并不是主角。因此,研究这段历史不能完全以男性的视角,也应该关注那些同样贡献青春与热血的女性。其次,即使同为参与会战的女性,她们的工作也不尽相同,像王凤允作为缝补厂的书记,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勤俭节约,保证服装供应,而刘淑杰是修理工,需及时将维修车辆的镗缸工作做好,为下一个修理环节创造条件。这告诉我们会战中的女性也有每个人的特殊性,不能以偏概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婚姻与家庭是研究女性无法回避的问题,讨论会战中的女性也是如此,工作与家庭交织在一起,让她们的形象更为立体全面。同时,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两位受访者的故事,都呈现了大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弘扬大庆精神需要加深对大庆石油会战的研究,口述史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访谈对象不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名人,普通女性也有发声的机会,让我们读到她们各自的生命史之外,也呈现了与以往印象中不尽相同的历史,有助于丰富历史书写。不过,口述历史也不能保证完全真实,应该多方求证其真伪,毕竟它也只是多种史料中的一种。

〔参 考 文 献〕

〔1〕张文彬,刘晓华.口述史方法与大庆石油会战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

〔2〕游鉴明.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口述史女性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