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曲阜方言的社会文化特质

2018-05-08董芳源

现代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曲阜儒家文化特质

摘要:曲阜以孔子故里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而闻名,名列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十年,国内外对曲阜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很少涉及曲阜方言,它属于北方方言系统的中原官话区。本文依据语言学理论,从地名、人名、语法和语音四个角度探究曲阜方言的社会文化特质。研究发现,以上几个方面分别通过街道和学校、名字和称谓、口语和书面语以及声调和语调得以体现,能够说明曲阜方言经久不衰的魅力。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特质对理解和品味曲阜方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后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曲阜方言 社会文化特质 地名 人名 语法 语音

一、引言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的、借助一系列自然产生的符号来表达思想、情感及需求的手段”(赖特,2012:3)。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英国学者苏·赖特(2012:45)指出,语言既是身份的标志,又是交际的手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沈阳,2005:23)。言语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精神文明和教育素养的重要环节(王德春,2002:25)。言为心声,语言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和心灵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新时代环境下,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征途中,语言文化建设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更具有非凡的意义。下面以孔子故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一带的方言为例,运用语言学有关知识,从地名、人名、语法和语音四个角度出发,发掘方言的社会文化内涵,聚焦方言的社会文化特色,多方位探讨方言的社会文化特质,多角度领略语言本身的社会文化魅力。

二、地名中的语言特色——从街道到学校

“语言是文化的积淀与折射。”这是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2004:2)对语言的感知。他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流传。”(杨永林,2004:62)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2014:164)曲阜在春秋时期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现在山东省的简称是“鲁”,反映了自古以来曲阜历史文化的突出地位。当今时代,曲阜以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家传统文化、博大深厚的国学底蕴,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代理学家朱熹引用诗人唐子西的话,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仰慕(张秀枫,2017:281)。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曲阜的骄傲和象征。

“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和书籍,便没有历史,也不会有人类这个概念了。”(黑塞,2013:72)孔子故里的街道和学校名称生动地传达着一代圣人的言行和追求:大同路,春秋路,有朋路,大成路,弘道路,舞雩台路,仓庚路;五马祠街,阙里街,陋巷街,仓巷街,后作街,约礼街,咏乐街,国老街;杏坛中学,书院中学,圣林中学,孔子中学,舞雩坛中学……浓厚的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成”来源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孔庙入门的牌坊即为“金声玉振”坊,而孔庙的核心建筑是“大成殿”。陋巷街的“陋巷”两字是广为人知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贤人和智者的充分肯定和赞颂。后作街的“后作”两字来源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这是激励人生、催人上进的至理名言。舞雩是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见于《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为孔子所赞赏的内心完满充盈的精神境界。

曲阜师范大学同样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曲师大的图书馆建筑,形象地传达出儒家文化的治学做人风范。图书馆入口前设有一牌坊,牌坊两面分别题写“就道”和“弘道”字样。读者步入图书馆时,看到的是“就道”二字;走出图书馆时,看到的是“弘道”二字(顾建新,2012:10-11)。牌坊及其上面的用语,都鲜明地浸润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读者来图书馆时看见“就道”,学习知识、追求真理;走出图书馆时看见“弘道”,把学到的文化道理去弘扬、传播,正体现了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范学校本色。同时,儒家文化浸润着大学精神和大学品格,书写着曲师大人的儒雅、博学和厚重。可见,儒家传统文化、儒家文明风尚,在曲阜古城处处流光溢彩,彰显着永恒魅力。

地名所传达出的语言特色,足以让人感觉到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确实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冯友兰,2010:33)。古色古香的古语名称,会让远方的客人在驻足观赏中充分体味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孔子门下古典传统的恢宏气势。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曲阜的街道、学校乃至大学图书馆都洋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些古朴典雅的名称上,人们读出的是儒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的是历史和社会对文化名城的推崇和尊重。这就是语言本身的感染力、撼动力。

三、人名中的语言特色——从名字到称谓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冯友兰,2010:3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有着自己的概念系统,而这些概念话语往往是以一字的形式出现,凝练庄重,言简意赅,具有时空的穿透性。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子周尔不比,小人比尔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孔子对君子的评价令人折服。当代学者余秋雨曾把君子之道归为四条:与人为善,周尔不比,中庸为德,温良坦荡(张秀枫,2016:59)。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处处体现在孔子故里的语言中。其中,人们的名字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历史文化特点:以孔姓为例,广伦、广礼、昭义、昭仁、昭善、宪义、宪君、宪臣、宪智、宪和、庆温、庆仁、庆良、繁俭、繁纲、繁良、祥敬、祥信、祥恕、令德、令让、令恭、德成、维忠等等。这些名字既包含了对崇高的人格与品格的追求,又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赞美。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名字也带上了时代色彩:建国、建军、建设、国庆等就是鲜明的时代寫照。

如果說名字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那么,对父母长辈的称谓则能集中体现曲阜方言的社会文化特征。最突出的例子是对父亲母亲的方言称呼。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对父母的称谓都已现代化,一般都叫“爸爸”“妈妈”。而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农村孩子,大都用传统的叫法,即“达达”和“nid”(“娘啊”二字的约音)。这样的叫法在其他地方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把这种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相联系,不难发现这个称呼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达达”和“nid”的称谓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父亲至高无上的尊敬和对母亲真挚亲切的热爱,是儒教社会家族文化的真实反映;其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中对仁的解释,也是对“达”的最好的注解。儒教社会是男性中心的社会,从孩子口中喊出的“达”字,是对为人之父者的最好的鼓励和鞭策。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人们日常语言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亲属称谓在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真正意义,集中体现了曲阜方言的语言特色和价值取向。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达达”和“nia”的称谓现在已基本上被“爸爸”“妈妈”所取代,可见语言的社会性和时代感。

四、语法上的地方特色——从口语到书面语

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和整个社会文化一起代代相传并不断演化的(戴昭铭,1996:83)。杨永林(2004:10)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语言的特质,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群体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风格与特性,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曲阜方言中的部分日常用语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曲阜话中表示地面的词是“就地”,比如:“你先把东西搁就地上吧。”表示呆傻的词是“憨般”,说谎话是“拉云”,性格冲动、不计后果叫“二横(方音hbng)”,心眼不全是“不够头”。这些用词生动新鲜,让人回味无穷,都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关,充分体现出曲阜方言的社会文化特质。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糊涂(du)”一词。这个词语在曲阜方言中用来指“玉米粥”,而玉米粥在其他地方一般被称作“糊糊”。这个词语也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糊涂”和“糊糊”虽然一字之差,却有着鲜明的文化意蕴,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曲阜方言中副词的运用最具特色。比如:表示味觉时,太甜是“蜜甜”,太酸是“溜酸”,很辣是“邪辣”,很苦是“悲苦”;表示物质的状态时,干是“焦干”,湿是“呱唧湿”,硬是“梆硬”;表示物体的形状时,长是“流长”,方是“四方”,团是“梯团”,圆是“正圆”;表示物品的颜色时,白是“煞白”,黑是“黢黑”,红是“通红”,绿是“争绿”。意象鲜明,恰切到位。上述副词在此方言中都读阳平调,曲阜人朴实平和、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

就书面语而言,曲阜话保留了大量文言词语,如“甚好”即“很好”(曲阜吴村镇、王庄乡一带),“喜欢”即“高兴”。例如:曲阜方言形容一个人看起来不很高兴,常说“他样子不甚喜欢。”“智深道:‘太公缘何模样不甚喜欢?”这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句子。很明显,此处的“甚喜欢”就是“很高兴”。另外,“会跑”即“会走”(小雪镇、陵城镇一带)。例如:“这个小孩会跑了。”这里的“跑”不是现代汉语中“跑步”的跑,而是指行走。那为什么不说“会走”而说“会跑”呢?可能是因为“跑”比“走”更富于动态感,小孩学走路时确实像在跑,显得比较兴奋;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古汉语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很明显,这里的“走”是骑着马跑。因此,曲阜方言中的“跑”字,既包含着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待和美好祝福,体现了有着古老文明的曲阜人的慈爱情怀,更彰显着曲阜方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曲阜方言中文言词语的直接沿用也比较常见。例如:形容一个人穷困潦倒、破落衰败、没有大志、不思进取而又为所欲为,会说他“穷斯滥矣”。“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几千年前的文言词语竟然至今使用,让人不得不佩服曲阜方言浓郁的古汉语特色和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可见儒家文化对曲阜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

五、语音上的地方特色——从声调到语调

曲阜方言中声调的变化比较普遍,这也是它的地方特色。感受曲阜一带的方言,体味其中的语音声调,不难发现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这里分别变成了阳平、去声、阴平和上声。例如:哥哥(g6 ge)、人类(rèn lěi)、海滩(hāi tán)、数学(shǔ xuè)等。此外,个别字的发音还伴随着韵母的改变,比如:钥匙(yué shi)、化肥(huǎ fí)等,说起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听起来厚重质朴,朴实无华。儒家文化的谨慎谦和、宽厚仁爱、庄重典雅、平淡自然都反映在简练、果断、深沉、含蓄的曲阜方言里面了。

“掌握语言,使其服从于自己的意向和语调,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巴赫金,2009:72)。曲阜一带的方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情趣。单就日常生活中食物的名称和味觉的描绘,就会给人一种生动有趣、形象鲜明、古朴典雅的地方气息。比如:“小包子”(指水饺),“大包子”(即包子),“果豆子”(指花生),“地豆子”(指土豆),“nid宁”(即煎饼),“芋头”(指地瓜),“棒子”(指玉米),“皮子”(指粉皮),“细粉”(指粉条)等。食物的形象有时还会扩展到人,比如把处处爱显露自己小本事的人称为“能豆子”,把精明自私的人称为“精豆子”,把“小气”说成“小作”,把“结实”说成“瓷实”,把“牢靠”说成“牢棒”。这种语言的感染力随处可见,不仅生动形象,还比普通说法多出了一些厚重的质感。曲阜方言活泼有趣、简洁明快,处处体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这样的方言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特质,不带有任何油腔滑调,不掺杂任何虚情假意。它的声调语调中蕴含了儒家文化雍容典雅、宽容大度的恢弘气象,涵盖了平静谦和、仁爱善良的君子风范。

六、结语

我们在细细品味曲阜方言中进一步领悟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从语言本身感知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方言特点体会语言在地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这是对曲阜方言地名、人名、语法和语音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语言与历史、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全面解读。快捷便利的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地球村,全球化的语言环境,让语言交流更加直观和密切。新时代赋予语言新的文化内涵,新观念赋予语言新的言语特质。把握曲阜方言所蕴含的时代理念,关注曲阜方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特质,是对语言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的多方位思考和探讨。

作者简介:董芳源,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曲阜儒家文化特质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好玩的小苗苗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