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
2018-05-08钟勇赵寅秋
钟勇 赵寅秋
摘要:本研究基于两个“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实验,对汉、英、日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1要求二语、三语均非熟练的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日语(三语)完成图片命名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英语单词(二语)的真非词判断任务。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二语词汇层面进行了抑制加工。实验2要求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的被试完成与实验1相同的任务,结果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没有对二语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综合两种实验结果可知,二语非熟练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符合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
关键词:三语者 词汇提取 语言熟练度 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一、引言
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叫作双语者(李利、申由甲子,2012)。双语语言加工包括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两个方面。在语言产生过程中,双语者一般能够比较轻松地分离出当前不处于使用状态的非目标语言,从而成功地表达出正在使用的目标语言。那么,在目标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到底处于何种状态,是否会对目标语言产生某种影响呢?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双语者在表达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词汇也会同时得到激活(Costa、Caramazza,1999;Colome,2001;Kroll,2006;Guo、Peng,2006;李利,申由甲子,2012;Kroll,2015)。但对于激活之后的非目标语言词汇的加工机制(即在提取目标语言词汇时如何“处理”激活的非目标语言词汇),研究者们莫衷一是,先后提出了“非特定语言提取假设(language-unspecific selection hypothesis)”“特定语言提取假设(1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hypothesi s)”以及将二者融合起来的“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1anguage-specificselection threshold hypothesis)”。非特定语言提取假设主张,当双语者的语义系统把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词汇全部激活之后,所有词汇都是语言提取的候选词,且候选词之间会产生竞争,双语者需要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候选词来成功选择目标语言词汇(Green,1998;Meuter和Allport,1999;Kroll,2015)。一些行为实验和神经实验为这种抑制加工的存在提供了证据(Meuter、AliDort,1999;.1ackson,2001;Christoffels,2007;Wang,2007)。特定语言提取假设则认为,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词汇被激活之后,双语者只会关注其中的目标语言词汇,而忽略非目标语言词汇,被激活的非目标语言词汇不会对目标语言词汇形成干扰和竞争(Roelofs,1998;Costa、Caramazz,1999)。此假设获得了costa、Caramazza(1999)、Finkbeiner(2006)等学者的行为实验证据的支持。最后,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认为,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二语非熟练双语者倾向于使用非特定语言提取机制,二语熟练双语者则通过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来提取目标语言词汇。(Costa、Santesteban,2004)
目前,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仍然是一个研究焦点。譬如,Christoffels等(2007)、Hoshino和Kroll(2008)、Colome和Miozzo(2010)、常松(2013)等使用音韵表征存在较多重叠的目标语言与非目标语言实验材料发现了语言产生中非目标语言语音层面的激活现象。李利(2014)则证明了两种语言语音层面无共享特征的情况下,非熟练日汉双语者的非目标语言语音层面在一语和二语产生过程中均处于激活状态。这些研究共同支持了特定语言提取假设。但另一方面,叶嘉文(2011)却发现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二语产生过程中抑制了非目标语言词汇层面的激活,从而支持了非特定语言提取假设和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但与李利(2014)的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此外,以往研究大多以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者为研究对象,国内外还比较缺乏针对三语者的研究,三语者语言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主要考察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旨在拓展双语认知领域的研究范围,同时为三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二、具体研究问题及实验方法
以往研究大多把语言熟练度当作影响词汇提取机制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关注三语熟练度对三语词汇提取机制的影响。为了排除二语熟练度的影响,我们把被试统一为二语非熟练三语者。本研究的整体思路为:通过分析二语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非目标语言二语词汇层面的抑制加工情况,总结其三语词汇提取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2.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3.二语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采用怎样的词汇提取机制?其中,问题1和问题2是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解决问题1和问题2来回答问题3。
关于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该范式包括一个学习阶段和一个测验阶段,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在学习阶段学习过非目标语言的对等词,那么在测验阶段对目标词的再认反应会更加迅速与准确,进而会在测验任务中出现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这种范式能够将被试的策略作用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Zeelenberg、Peche,2003;莫雷,2005;Li,2009;王瑞明,2011)。许多研究者使用该范式对双语者与三语者的语言记忆表征、非目标语言加工机制等进行了研究(莫雷,2005;李利,2008;吕勇,2008;Li,2009;崔占玲、张积家,2009;马利军,2011;叶嘉文,2011;王瑞明,2011;吕欢,2012;王震,2016)。本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分别探讨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和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所有实验的具体流程都包括一個学习阶段和一个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三语者被试用目标语言(三语)对呈现的图片进行命名。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出现的单词(二语)进行词汇判断。测验阶段使用的单词一半是学过的(即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它们的三语翻译对等词进行过图片命名),另一半是未学过的(即被试在学习阶段没有使用它们的三语翻译对等词进行图片命名)。基本实验逻辑是,如果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了抑制加工,就不会出现重复启动效应。即在测验阶段,学过的单词与未学过的单词的词汇判断时间与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反之,则会出现重复启动效应,即学过的单词的词汇判断时间会明显短于未学过的单词的判断时间,或其正确率明显高于未学过的单词,或两种情况同时出现。
三、实验1: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二语词汇层面的加工
(一)目的
探讨学习阶段图片命名任务中使用的语言为三语,测验阶段词汇判断任务中呈现的单词为二语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验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为25名一本大学日语专业大二上学期学生。所有被试都是进入大学之后开始正式学习日语的,上大学之前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没有系统学过日语和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根据习得顺序可以认为被试的一语为汉语,二语为英语,三语为日语。在语言熟练度5级评定当中(1=很不熟练,2=不太熟练,3=无法判断,4=比较熟练,5=很熟练),被试的英语和日语自评水平分别为2.92和2.00,均小于3。以3为检验值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前者无显著差异,t(24)=-0.49,p=0.627,后者出现显著差异,t(24)=-10.00,p=0.000。可以认为被试为二语、三语均非熟练的汉一英一日三语者。所有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完成实验后获得一份小礼物。
2.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学习状况,包括学过和未学过两种水平。因变量为测验阶段单词词汇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使用日语(三语、目标语言)完成图片命名任务。测验阶段呈现英语单词(二语、学习阶段的非目标语言),其中一半是学习阶段图片命名任务中使用的日语单词的翻译对等词,即学过的单词,另一半为未学过的单词。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对呈现的所有英语单词进行词汇判断。
3.实验材料
为了挑选正式实验材料,我们开展了预实验。预实验的材料为40组日英翻译对等词及其对应的40幅图片。具体选词方法如下:首先参照『日本語能力試験出题基凖(改訂版)』中的4级和3级词汇挑选出35个日语名词(かぼん(kaban)、岛(tori)、橘(hasi)等)。这些名词均满足以下条件:(1)可以用简单的图片进行描述;(2)其英语翻译对等词为高频词;(3)日英翻译对等词之间无音韵关联。然后我们结合自身的日语教学经验、英语学习经验以及实验目的另外选取了5组名词性日英翻译对等词(“豚(buta)-pig”等)作为补充材料。最终共有40组日英翻译对等词,其对应的40幅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图片库(360图片、雅虎图片等)。之后,我们通过E-Prime程序让某一本大学日语专业大二上学期的8名学生用日语对所有图片进行了命名,并对所有英语翻译对等词进行了词汇判断。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删除了部分命名相对困难的图片,并对部分词和图片进行了适度调整。最终的正式实验材料为34组日英翻译对等词及其对应的34幅图片。
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上述34幅图片,每幅图片对应一个日语单词和一个英语单词。图片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7幅。两组图片构成两个材料系列,在第一个系列中,A组材料属于学过条件(即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A组材料对应的17个日语单词进行图片命名),B组材料属于未学过条件(即被试在学习阶段不使用B组材料对应的17个日语单词进行图片命名);第二个系列刚好相反,A组材料属于未学过条件,B组材料属于学过条件。在实验中,给每个被试随机分配一个材料系列完成实验。也就是说,被试在学习阶段随机使用A组或B组材料对应的17个日语单词进行图片命名,在测验阶段对两组材料对应的34个英语单词(17个为学过的,17个为未学过的)进行词汇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内设计,可以平衡词频、熟悉度、代表性等各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实施程序
实验采用E-Prime软件进行。电脑屏幕上每次先呈现一个红色“+”号,持续800ms之后,“+”号消失并出现一幅图片或一个单词。学习阶段分为练习部分和正式实验部分。练习部分先后随机呈现5幅图片(每幅图片的持续时间为5000ms),要求被试用日语对各图片进行命名。正式实验部分随机呈现17幅图片,任务要求与练习部分相同。测验阶段也分为练习部分和正式实验部分。练习部分随机呈现10个英语单词和10个作为填充材料的英语非词(非词都通过改变原有英语单词中的两个字母制作而成)。要求被试用“J”键(代表是)和“F”键(代表否)判断各单词是否为英语单词。正式实验部分随机呈现34个英语单词(一半为学过的,另一半为未学过的)和34个英语非词,任务要求与练习部分一样,且电脑会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实验开始前让被试将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左手食指放在“F”键上,告知被试反应时间将被记录,要求他们以最快速度进行判断。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之间休息一分钟,被试在实验前并不知道有两个阶段,并且各阶段实验任务开始后才知道具体任务要求。被试在安静的房间里逐个完成实验,整个实验持续8分钟左右。
(三)结果与分析
首先删除在学习阶段命名正确的图片少于10幅的被试③。结果共删除4名被试。其次参照叶嘉文(2011)、李利(2012),删除测验阶段判断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结果删除0名被试。在统计反应时,未学单词仅统计被试在测验阶段判断正确的,学过的单词仅统计被试在学习阶段成功使用其翻译对等词进行了图片命名且测验阶段判断正确的。并且参照王瑞明等(2011)、李利(2014)等删除被试反应时在2.5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删除的极端数据占2.9%。统计正确率时,未学单词全部纳入统计,学过的单词只统计被试在学习阶段成功使用其翻譯对等词进行了图片命名的单词。之后,在SPSS中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及配对样本t检验。被试两种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与正确率如表1所示:
通过对反应时的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学过的英语单词与未学过的没有显著差异,t(20)=0.02,p=0.985;对正确率的配对样本t检验也没有出现显著差异,t(20)=0.53,p=0.602。由此可知,以二语、三语均非熟练的汉一英一日三语者为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日语完成图片命名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英语真非词判断任务时,没有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了抑制加工。
四、实验2: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二语词汇层面的加工
(一)目的
探讨学习阶段图片命名任务中使用的语言为三语,测验阶段词汇判断任务中呈现的单词为二语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验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是否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
(二)研究方法
被试为20名汉英日三语者,均来源于一本大学日语专业大三以上学生或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所有被试都通过了“日本语能力测试”N1,且其英语和日语自评水平分别为2.05和3.40,以3为检验值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均出现显著差异,t(19)=-8.32,p=0.000;t(19)=2.37,p=0.028。由此可以认为,被试为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所有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完成实验后获得一份小礼物。实验设计及实施程序与实验1完全一致,整个实验持续8分钟左右。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1的标准对被试和数据进行删除。结果删除了2名被试和3.6%的极端数据。随后按实验1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被试两种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与正确率见表2:
通过对反应时的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学过的英语单词与未学过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t(17)=-2.17,p=0.045;而对正确率的配对样本t检验没有出现显著差异,t(17)=1.08,p=0.297。由此可知,以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的汉英日三语者为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日语完成图片命名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英语真非词判断任务时,获得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非目标语言二语的词汇层面没有进行抑制加工。
五、小结与讨论
关于双语者如何提取目标语言词汇目前还存在非特定语言提取假设、特定语言提取假设、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等多种理论模型。另一方面,以往研究的对象大多为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者,三语者的词汇提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对双语词汇提取研究现状的深入思考,本研究使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实验对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1要求二语、三语均非熟练的“汉英日”三语者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日语(三语)完成图片命名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英语(二语)真非词判断任务。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二语词汇层面进行了抑制加工。即在三语产生过程中,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的语义系统把目标语言词汇和二语中的非目标语言词汇全部激活之后,候选词之间会产生竞争,三语者需要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候选词来顺利提取目标语言词汇。该结果与叶嘉文(2011)保持了一致,但与李利(2014)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因为后者证明了非熟练双语者的非目标语言语音层面在一语和二语产生过程中没有受到抑制加工。矛盾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李利是把非目标语言的语音层面从词汇层面中分离出来单独考察的,而本研究关注的是非目标语言词汇层面(语音层面和词形层面)的整体加工情况。实验2要求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的汉英日三语者被试完成与实验1相同的任务,结果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说明被试在三语产生过程中没有对二语词汇层面进行抑制加工。也就是说,在三语产生过程中,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的语义系统把目标语言词汇和二语中的非目标语言词汇全部激活之后,候选词之间没有竞争,三语者能够忽略非目标语言词汇而直接提取目标语言词汇。综合被试在两个实验中对二语词汇层面的抑制加工情况可知,二语非熟练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符合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即在三语产生过程中,二语、三语均非熟练三语者倾向于使用非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提取目标语言词汇,而二语非熟练、三语熟练三语者则倾向于使用特定语言提取机制提取目标语言词汇。
六、结语
关于双语者语言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并且国内外比较缺乏以三语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以汉英日三语者为被试,通过“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實验考察了二语非熟练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的词汇提取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二语非熟练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符合特定语言提取阈限假设。今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二语熟练三语者的三语词汇提取机制,还可以通过三语者在三语产生过程中对一语词汇层面的抑制加工情况来考察其三语词汇提取机制。
作者简介:钟勇,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赵寅秋,女,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