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沮”考释
2018-05-08潘超娄凯琪
潘超 娄凯琪
摘要:双音词的出现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典型的结构形态。在各类辞书词典中,以“交”和“沮”为语素的双音节词语数量庞大,却缺少“交沮”一词。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的检索,一共发现55处两词连用用例(多处用例重复,只是出处不同,实则为32例)。“交沮”的连用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宋朝大诏令集》,之后常见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籍中。然而辞书却不见收录。由于用例较多,有必要进行探索其意,归并义项,以供学习参考以及词典收录使用。本文通过检索“交沮”用例,通过穷尽式考证法归纳其义项,窥探语言发展共性,总结出它的词义。
关键词:“交沮” 词义 义项
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为主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词语的双音化一直是词汇学的研究热点。关于词语的收录,现今出现的各大辞书典籍已逐步趋于完备,但仍不乏一些词语的疏漏现象。各大词典中以“交”和“沮”为语素的双音节词语数量很多:“交举、交诤、交赞、交盟、交恶、交谲、消沮、携沮、懈沮、挠沮、沮动”等,但“交沮”却未被收录。近几年随着有关“交沮”的文献多次出现于中学阅读材料中,“交沮”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双音词的成词方式,学术界的论述颇丰,比较典型的有王力、马真、董秀芳、刘晓然的观点。“交沮”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交”与“沮”,因相邻的句法位置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词语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人对这一词语进行考察研究,本文将结合语言学的知识来探讨它的成词过程,并进一步归纳其义项,以填补词典收录的疏漏并了解词语的成词过程。
一、“交”字义分析
(一)动词义
《说文·交部》:“交,交径也。”象形字,小篆字形禽像人两腿交叉形。由《说文》引申出的动词义有:
1.交叉;交错;交替。《庄子·天地》:“交臂愿指。”《诗·秦风·小戎》:“交鞭二弓。”《左传·隐公三年》:“鄭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2.相并,合在一起。《广雅·释诂二》:“交,合也。”
由“交”的动词词性构成的词语有:“交拐、交戟、交牙、交歧、交友、交礼、交驰、交绝、交善、交援、交受、交点、交战、交敌、交绥”等。
(二)副词义
“交”的副词义项有4个:①交替;更替,更迭。《玉篇》:“交,更也。”如:交用;交讼;交转。②相并,合在一起。《广雅·释诂二》:“交,合也。”③交相、互相;《左传》:“周郑交恶。”④俱、同时;《小尔雅》:“交,俱也。”《玉篇》:“交,共也。”
二、“沮”字义分析
“沮”:音jǔ,形声字。沮从水,且声。本义:古水名。在今陕西省。
(一)动词义
1.终止、阻止。同“阻”《诗·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乱庶遄沮。”毛传:“沮,止也。”《汉书·周亚夫传》:“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广韵·语韵》:“沮,止也。”
其相关义项的词语有“沮挠、沮格、沮厄、沮止、阻止、遏止”等。
2.畏惧,恐惧;《礼记·儒行》:“沮之以兵。”注:“谓恐怖之也。”
代表词语有:沮畏(畏惧);沮恐(畏惧,恐惧);沮喘(恐怖);沮惮(恐惧);沮慑(恐惧)
3.坏;败。《集韵·语韵》:“沮,败也。”《韩非子·二柄》:“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旧注:“沮,毁败也。”《淮南子·说山》:“故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墙之傍,不可以立。”高诱注“:沮,舍坏也。”唐韩愈《伯夷颂》:“今世之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人凡沮之,则自以为不足。”《韩非子·二柄》:“妄举,则事沮不胜。”
相关词语有:沮坏(中伤;败坏);沮解(破坏而使其离散)
诋毁,诽谤。如:沮短(谗言毁谤);沮诽(诽谤);沮弃(诋毁放弃);沮陷(毁伤诬陷);沮訾(诋毁);沮薄(贬损,诋毁)的意思
4.怀疑。《小尔雅·广言》:“沮,疑也。”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公实宽宏,且无猜沮,每示坦夷之道,不行谗佞之言。”
(二)形容词义
形容沮丧、失望。嵇康《忧愤诗》:“神辱志沮。”
三、“交沮”成词考证
(一)成词年代
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的检索,“交沮”最早出现于《宋朝大诏令集》“(神宗皇帝)自初嗣服,历监前代,法久而弊,变而通之。非常之元,异意交沮,公听并观,与神为谋,信任同德,(卒)[率]图康功……”
这是文献中“交”、“沮”首次连用的例子。根据句意“交沮”连在一起表示“相互驳斥、阻止”之义。
(二)文献概述
“交沮”第一次连用见于宋代的《宋朝大诏令集》。
(1)《宋朝大诏令集》:“故内则孝养于两宫,悖叙于九族;外则登用同德,信任不疑,拔举贤能,咸以类进。异意交沮,不溃于成,非常之元,卒无所惧。于是立政造事,百度一新。”
(2)《宋朝大诏令集》:历监前代,法久而弊,变而通之。非常之元,异意交沮,公听并观,与神为谋,信任同德。
(3)宋代《历代名贤确论》“思得揽四海以独富,举百郡而从欲,而外诱异端,内疑成计。及见群心交沮,偶语间兴,适悟天下不可独理,专欲不能盖众。”
从异文看,上例在《文苑英华》与《唐文粹》作所收李翰《汉祖吕后五等论》及《经济类编·封建》皆作“群心交阻”。
由句义可知,以上三个例句中“交”为副词义,相互;“沮”通“阻”,“交沮”一词应理解为“相互排斥、阻止”义。
(4)宋代袁燮《絮斋集》:“方田遏敌骑,塘泺深险阻。当其建策初,群议亦交沮。”
“交沮”一词所在的诗句应理解为:在向君主提议策略之初,群臣对此策颇多怀疑。“交沮”在这理解为相互怀疑、猜疑。
在元代,“交沮”的文献不仅见于史书,首次见于医学典籍中。
(5)陈桎《通鉴续编》:“大臣亦恶其言切直,交沮之。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亮才气超迈善谈兵。”“交沮”理解为“共同阻止、制止”。
(6)戴良《九灵山房集》:“众医以药性过寒,交沮之,项以论不协,辞去。叹日:实实而虚虚,过二月,当入鬼录矣,果验。”
这一用例可与汪瓘《名医类案》卷二中的另一用例结合参考。其文曰:“项彦章治一人病发热恶风而自汗,气奄奄,弗属。诸医作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增。项……处以补中益气之剂,医止之。”众医“交沮”之,与医“止”之表义相同,都是与他医观点不同而遭到阻止。
(7)脱脱《宋史》:“张商英入相,欲引为执政,何执中、吴居厚交沮之。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群不逞为侠于乡里,自号‘亡命社”。
张商英成为丞相后,想要推荐石公弼为执政官,何执中、吴居厚共同阻止这件事,最终凭借枢密直学士的头衔做了扬州知州。一群不称意的人在乡间行侠,自称“亡命社”。“交沮”理解为“共同阻止”义。
秦缃業《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二十九引作“何执中、吴居厚交阻之”。
(8)《宋史》:“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
(9)吴莱《渊颖集》:“造辕门请甲仗。不啻数万。而尹玉实为骁将。大衣冠指撝。众皆诣阙。感泣。求效死。已而当国。二揆交沮用兵。师无宣谕。卒无犒赏。”
“两宰相共同阻止用兵,军队没有得到军令,士兵没有得到犒赏。”这里的“交沮”也应理解为“共同阻止”义。
(10)《元典章》:“达鲁花赤,官人每提调休交沮坏者,合纳的税粮依先体例,里更当者,不拣甚么差发休要者……”
解释: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根据句意可知:官人对于不想纳粮的人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需合法交纳的税粮仍依旧体例执行……所以,“交沮”在这理解为“共同阻止”,义项同上合并。
“交沮”在明代进一步被使用。
(11)程敏政《宋遗民录》:“众皆诣阙。感泣。求效死。已而当国。二揆交沮用兵。师无宣谕。卒无犒赏。盘桓月余。仅令守姑苏一路。”(二丞相一齐阻止用兵)
(12)邓元锡《皇明书》:“殓葬不如礼,劝上复其位,号左右交沮之。”
“交沮”一词应理解为“共同终止、止”义。
(13)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乃有都堂审察之命。”
大臣们厌恶亮说话直言无讳,共同阻止他,于是有了在都堂审查他的命。
(14)《本朝分省人物考》:“公初拜命,即欲乞骸,朋游交沮,非其志也。”
“交沮”理解为“共同阻止”含“挽留”义。
(15)焦弦《国朝献微录》:“众医以药性过寒,交沮之。翁既论不协,辞去。”
(16)柯維騏《宋史新编》:“召令上殿,将擢用。大臣交沮之,乃有都堂謇察之命。待命十日,後上害言三事。”
(17)林希元《林次崖文集》:“曷群言之交沮兮,而独不顾岂死生存亡兮。”
“交沮”在这里也应理解为“相互怀疑”之义。
(18)商辂《通鉴纲目续编》:“大臣亦恶其言,切直交沮之,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19)汪道昆《太函集》:“至质明,女衰服见,力请临丧。父党母党交沮之,女持大义不可夺。”
“交沮”一词应理解为“阻止”之义。
(20)《元音遗响》:“身如东海山,日出被光华,谁能长夜里,埃雾相邀遮,濯濯樽桑枝,浮广毓朝霞,朝霞蔽昏雨,连阴交沮洳,润泽不周物,何如一坏土。”
解析:在这首诗里,“交沮”不是一词,“沮洳”应为一词,为“低湿之地。”
清代“交沮”的使用情况如下:
(21)陈焯《宋元诗会》:“诸大臣恶其直言无讳,百端交沮,亮亟渡江而归,落魄醉酒。”
“交沮”應理解为“阻挠,阻碍”。
(22)陈鼎《东林列传》:“邦华厉兵树垒,请列营近郊为犄角,而羣言交沮,反坐以废弛军政。”
“李邦华磨砺兵器建立战垒,排列军队在军营附近,已成犄角之势。而大家对此事持有怀阻疑,纷纷议论,坐以静待,废弛军政。”
“交沮”理解为“怀疑”之义。
(23)傅恒《通鉴辑览》:“大学士李国及王体干交沮之事乃止”
(24)谈迁《国榷》:“将军不念廷谕乎,而躁乱若此,何自取败亡为也,武城侯王聪交沮之,不听。”
“交沮”所在的句子应理解为“武城侯王聪怀疑他,不听指挥。”“交沮”应理解为“怀疑”义。
(25)《国榷》:“庚寅两淮盐法太监鲁保请兼,浙直织造给敕印部科;交沮不听。”
(26)王昶《湖海诗传》:“陈九重得书,赫然震盈廷,交沮不得伸,渡江归来嗟。”
解释:“威势震慑着整个朝廷,委屈沮丧都不能得到伸张,渡江归来家乡独自嗟叹。“交沮”一词在这里应理解为“沮丧,委屈”。
(27)王颂蔚《明史考证攗逸》:“按是时,忠贤将从中究其事,大学士李国及王体干交沮之事乃已见《明史纪事本末》。”
(28)魏之磅《续名医类案》:“时众议交沮,盖此症原有积滞可攻,两日用药专行温补者,全是顾虑元气,若早下之必先脱矣……”
在这一则医案中,患者疾病的特点是“症实脉虚”。即通过望诊、问诊、切按等手段,根据外在表现得出的结论为实症,但通过切脉体察内在本质得出的结论为虚症,是虚实夹杂的难治之症。在会诊中马元仪与众医的观点相左,认为当先从脉治虚而后攻实。而众医见服用四剂治虚温补之药后“前症犹在,中痛转甚”,认为药不对症,大家有了不同的意见,并产生了怀疑。所以,“交沮”应理解为“共同怀疑”之义。
(29)魏之磅《续名医类案》:“次早旁议交沮,后三剂不肯服矣。乃持前药一盏,勉令服之,曰:立也转方,顷刻见效,何如?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石末二匙,与之。纔入口,病者曰:好药。”
据喻嘉言的治疗方案,当先以六剂理中汤调理,然后再实施膈气病的治疗。但因次日早上“旁议交沮”,患者后三剂理中汤不肯再服。患者不肯再服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周围人们议论的影响,也就是旁议起到了阻止患者服药的作用。交沮在这里同样应理解为:共同阻止。
(30)张廷玉《通鉴纲目三编》:“大学士李国及王体干交沮之事乃止,而国纪竞勒归故郡。”
大学士李国和王体干力阻这件事才使得这件事停止。然而国纪最终竟然被迫勒令返回家乡。“交沮”为“共同阻止”义。
(31)徐镛《医学举要》:其父沛寰因其病势危剧,始来邀余。余用急下之剂,前医交沮,谓此属不治之证,何用下为。余坐等其家人煎服,大下宿垢,继服滋补半月而愈。
此句解释为:他的父亲因为病势急迫,来请“我”就诊,“我”当务之急开了药方,却遭到前医阻挠,说病人所患为不治之症,不应下此药。带病人服用后,排出大量所积污垢,之后继续服用半月病愈。
在这里“交沮”为偏义复词,应理解为“阻止、阻挠”义。
民国只有一例:
(32)李榕《(民国)杭州府志》:“民受其利,则灾沴自消。土功何尤焉。不一月而成。续通鉴纲目,托克托丞相在浙,知客商过钱塘江往来不便,乃欲开田河,即吴越古河也。相视既定,州县与豪富交沮,以太岁之说。”
解释:人民的勤劳可以使灾祸自己消除,大兴土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不到一个月河道疏通。托克托丞相在浙江时,了解到客商经过钱塘江时往来不便,就想要开田造河,即后来的吴越古河。丞相勘定后,当地州县的官员与当地富豪出来干预,以“太岁”这个理由阻止这件事。
在这里,“交沮”为共同“阻挠、干预”义。
综上,“交沮”最早出现于宋《宋朝大诏令集》,之后多见于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古籍中。它的成词不是偶然的,在古籍中可发现多处用例。由文献可知,“交沮”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慢慢结合在一起,由两个语素变为可以独立运用的整体。归纳所得,文献可分为史学和医学两大类。其中医学类包括《医史》《九灵山房集》《名医类案》《纲鉴会编》《续名医类案》《医学举要》。史学类包括《历代名贤确论》《宋朝大诏令集》《文章辨体汇选》等。
四、“交沮”词义内涵
“交沮”的双音化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产物。“交”“沮”由最初单独使用的语素发展为一个共同连用的整体,与其词性、语素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词性上,“交”作为单独语素使用时,有動词和副词两种词性,“沮”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从“交沮”的义项分析可得有两种修饰关系:副词修饰动词和副词修饰形容词。
在语义上,“交沮”组合成词,符合汉语说话习惯,现代汉语中有大量此类词语的存在,如“交赞”“交恶”“交盟”等。
由上述文献归并义项可得,“交沮”在我国古代已演变为一个双音节词语,它共有4个义项,如下:
①医学术语,表示“两种病症或药效相互抑制。”这一义项用语中医古籍中,如:《医史》《九灵山房集》《名医类案》《纲鉴会编》《续名医类案》《医学举要》等,最早出现于元代戴良的《九灵山房集》。之后,明代、清代的医书中都有引用。
②表“相互阻止、终止”义。这一义项最早出现于元代陈桎的《通鉴续编》:“大臣亦恶其言切直,交沮之。”
③表“相互怀疑、猜疑某人、某事”义。这一义项最早出现于宋代《宋朝大诏令集》:“异意交沮,不溃于成,非常之元,卒无所惧。”
④表“内心沮丧、消沉。”之义。
作者简介:潘超,男,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娄凯琪,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