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维度下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问题探究

2018-05-08陈威济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

陈威济

摘 要:社会动员作为积累和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动员人民群众使之形成强大凝聚力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13亿人民的齐心协力。而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社会的纽带,其在社会动员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直接影响着党的政策的执行与推广,影响着党领导功能的发挥。然而就目前看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动员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尤其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时常出现分歧,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常出现差异,这将导致动员绩效明显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本文将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社会动员,问题研究,时间维度,空间维度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36 — 03

一、时间维度

(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动员准备阶段时遇到的问题

1.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以往的威权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传统的管理逻辑逐渐向治理逻辑转变。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还不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还没能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到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上来,往往强制辖区的群众参与到社会动员中,违背了社会动员的自愿原则。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极易受到群体的裹挟从而非自愿地放弃自己的立场参与到某种行动中,从而达到主体的预想。长期来看,这种不断积累的非自愿心理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逆动员现象的产生。对此,基层党组织应当找准自身的位置,尊重动员对象的自由独立,照顾其自身愿望以及情感,在一定规章制度下引导其发展。只有清楚认识到在动员过程中自己承担的只是一个服务型,引导型的角色,这样制定出来的动员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对自愿性原则的尊重以及对民众的关爱,才能更好地唤醒群众,博得群众的认同感,使其自愿参与进来,提高社会动员的效率。

2.动员制定方案单一

在市场化條件下,以前原有的“铁板一块”的利益群体构成已被打破,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出现了分化,这也要求社会动员的模式从以往的传统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提高了社会效率。但是在目前并不完善的制度下,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也就导致了不同阶层出现分化。所以,在社会动员实施之前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认清不同阶层的特点与利益诉求,从而针对不同的动员目标确定具体的动员对象。然而现如今基层党组织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失衡现象凸显,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力有限,这也就一方面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对于开展多行业多阶层的社会动员以及明确动员对象的意识不高,从而导致了其制定的动员方案略显单一。若今后还是采取着以往“铁板一块”的传统动员模式,则会造成社会动员的效率进一步降低,满足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动员中遇到的问题

1.动员过程单一

正如前文所述,现如今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动员过程中通常采取的还是命令式、不区分动员对象的动员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强制性动员。强制性动员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性的强力灌输和教化展开,虽然整个动员效率极高,然而一直采取强制性动员有着明显的难以克服的负面作用:破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发展,使整个社会陷入非理性的精神状态。①这将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直至造成社会逆动员现象的发生。所以说,当今基层党组织应在动员过程中尽可能地探索多种动员形式,将多种动员形式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在强制性动员中加入以利益为导向的诱致性动员,该动员形式有助于引导客体自发地参与到主体所展开的社会动员中,并且有助于我们基层党组织更好把握多元客体的政治诉求和利益实现方式,从而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动员中领导的有效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发挥各自的优点,并将对方缺点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动员绩效的评定

如何在最低廉的成本下有效开展社会动员并对之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借助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探讨这个问题。

赫兹伯格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能够给人带来满意,而保健因素仅仅是消除人们的不满。在社会动员中,群众的物质需求可以被视为基本的保健因素,而精神需求可以视为激发群众满意度的激励因素。这也就表明,应当在以满足人民物质利益来对社会动员绩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在动员过程中尊重每一个个体,帮助每一个个体能够全面自由发展,以人民群众精神上思想上的满意程度来对社会动员进行绩效评价。虽然说这种绩效评定方式的开展在目前看来还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但是坚持完善并贯彻这一绩效评定方式不仅能对社会动员进行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培育现今社会所缺失的人文关怀,为以后的社会动员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空间维度

(一)主体的问题

1.“两新”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覆盖率不够

中国自迈入市场经济之后,新经济组织以及新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力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②然而仍然还有许多两新组织因为旧企业转制,从而导致党支部被撤,党员关系挂靠在企业所在地的村、镇党支部。除此以外,由于两新组织包含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纷繁复杂。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将会导致街道党组织工作压力的巨增。对此,在加强社会性联合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快建立单位党组织。此举不但有助于分担街道党组织的工作压力,提高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助于形成覆盖到各类群体的组织与工作体系,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帮助其开展社会动员。

2.基层党组织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

中国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越基层和基础的问题,往往越是难以获得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放权不放钱的现象突出。虽然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大量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仍未对社会动员的专项资金做出相应修订。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既想让基层党组织包揽一切基层事务,但又不下放一定的财权给基层。这导致了基层工作者工作热情度不高,多种动员形式没有资金作为支持而开展,从而导致动员“虚化”、“泛化”。除此以外,由于缺少资金导致基层待遇不高,一些高层次人才不愿意下沉到基层,这也导致了基层社会动员理论指导方面的缺失,使动员实践进一步陷入困境。另外,当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时,组织体系本身也可能因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其动员绩效降低,甚至自身也可能会发展成社会逆动员的载体。

3.社会动员中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落实

社会动员必须在法制框架内有效展开并且结合民情进行落实;社会动员也必须以制度形式加以保障。而我国在社会动员法制化、制度化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政策落实地也不够细致完善。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在落实上级政策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其与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不注意这点将会导致上级制定的政策制度在实施中出现偏差,脱离群众,造成群众的不满。除此之外,社会动员的整个过程还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之下进行,其中就包括法律制度规定的对于基层党组织资金与人才的拨给。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才会有更多资源供基层党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才会逐渐走向专业化,法制化;才会更有目的性,更加高效。

三、客体的问题

(一)人口流动

随着城市的不断开放与发展,社区中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基层党组织对这部分人的动员也日趋困难。一方面,各种利益诉求扑面而来,生活于其中的人既有融入群体、寻找归属感的需求,又有扩展私人独立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变动越来越普遍,流动已成了城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困难增大。①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基层,社区中两新组织中的白领群体交际圈甚小,家——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大部分白领群体的常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需要扎实的业务水平作为支撑。借助社区管理网格化、电子化等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手段来发布资源信息,了解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除此之外,基层党务工作者还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从而博得各类群体的认同,调动起他们参与社会动员的积极性。

(二)群众积极性不高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咎为社会逆动员造成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动员目标不清晰,资源配置不公平等诸多原因导致民众自发形成逆动员从而对正向动员发表强烈质疑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为何会产生社会逆动员,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不同群体对政策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利益的分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导向,不认同政府统一的导向,总有人认为政策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久而久之,政府的社会动员也会逐渐失去那部分群众的认同。若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动员方案制定的多样性这一点上来,在整体大原则大方针下尽可能满足各类利益群体诉求,才能调动各个阶层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自愿参与进来。

四、载体的问题

(一)社区,学校,企业文化的建立

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通过一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社区,学校,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基础,结合当地特殊的文化氛围,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统一价值导向,从而为基层党组织有效开展社会动员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我们还要清晰地认识到人口的急速流动性给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社区,学校,企业文化造成的困难。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这些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成为社会动员真正的动力来源。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问题

各种新媒体手段作为当今社会中社会动员不可或缺的一大载体,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基层党务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熟练使用这些新媒体开展社会动员,然而其也存在着三大缺点。第一,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各种思潮的传播速度也十分迅速,并产生交错,导致很多群众价值导向趋于多元化,这对于基层党组织统一群众价值取向产生了挑战。第二,载体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还未步入社会,还未树立坚定“三观”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抵制诱惑的控制能力,极易使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崩塌,丢失自己的精神信仰,不利于为社会动员打下群眾基础。第三,有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这里所涉及的信息不对称并不完全局限于群众无法得到信息,更包含了群众得到虚假信息等情形。这为社会稳定埋下了祸根,不利于社会动员大环境的建设。基于以上这三点,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善用新媒体,趋利避害,争取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结语

如上所述,可以发现我们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则必须先清楚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厘清问题的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从时间以及空间这两个大的维度,通过横向以及纵向的整理,有助于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问题的阐述、分析以及归类。此外,对于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绩效的提升,增强党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集众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也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袁玉芳.社会文化发展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5,31(04):74-77.

〔2〕郝华.基层党组织进行社会动员的维度选择〔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5,17(08):16-19.

〔3〕张骞文,杨琳.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学术论坛,2015,38(08):47-51.

〔4〕甘泉,骆郁廷.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学术探索,2011,(06):24-28.

〔5〕焦玉玲.闵行区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09):51-53.

〔6〕邓智旺.社会动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81-84.

〔7〕甘泉.社会动员论〔D〕.武汉大学,2010.

〔8〕蔡志强.社会动员论: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克拉玛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经济法共识下法制精神践行
新时期科学信息媒体传播方式研究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