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墓志看《汉语大词典》之微暇
2018-05-08金艳丽周阿根
金艳丽 周阿根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但任何工具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本文以宋代墓志为基础语料,综合运用词汇学和词典学知识,对《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例证滞后、词目漏收、孤证和释义不确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与修订,有助于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宋代墓志 词汇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历时语文词典。由于规模宏大,编者众多,偶有疏漏,在所难免。林玉山指出:“《大词典》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收词在层次或等级上宽严程度掌握不够精当;有些释义不够准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大词典》的编纂、修订和研究工作之中,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
《大词典》的编纂综合运用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等,但是我国历代文献数量庞大,使用情况复杂。碑刻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献,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墓志作为碑刻文献的主要载体,其语言研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大词典》对墓志文献的利用十分有限。周阿根指出:“墓志词汇研究对大型辞书编纂有补充漏收词目、补充漏收义项、提前例证时间、补充可靠例证、纠正释义不确五大方面的裨益。”本文以郭茂育、刘继保《宋代墓志辑释》为研究语料,以宋代墓志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对《大词典》部分条目进行有益的补正,以期有助于《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且词语排列以音序为序,以便寻检。
1.办事
《大词典》“办事”条义项释作“处理公务。”首例引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四·忠靖二事》:“传命再问如何,公对如前,然后上命各回衙门办事。”例证略晚。引证是语文辞典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说明语源及其源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显示出词语的演变过程,提前例证时间,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卫渎墓志》:“济南之人,皆跃而往,民力不罢,国用无乏,议者多之。上密异其敢,召入直御史府,因奏日:黄河契丹常苦民力,村间已第,其产可以均适,而城郭未籍,临事乃高下多少定于坊,胥廛宰之口受其诉,则不及期,且无据以办事。”《辞源》“办事”条首例引《新唐书·郗士美传》:“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辞源》例证和词目不很契合,可补《旧唐书》用例。《旧唐书·温造传》:“既而幽州刘总请以所部九州听朝旨,穆宗选可使者,或荐造,帝召而谓之曰:‘朕以刘总输忠,虽书诏便蕃,未尽朕之深意。以卿素能办事,为朕此行。造对曰:‘臣府县走吏,初受宪职,望轻事重,恐辱国命,无能谕旨。”
2.漕粮
《大词典》“漕粮”条义项释作“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辛亥革命后改征货币,漕粮名存实亡。”首例引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有明白漕粮而外,尽数折银,不特折钱之布帛为银,而历代相仍不折之谷米,亦无不为银矣。”例证晚出,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吴昭明墓志》:“勾吴漕粮,岁课登益,前后计七百余万,公私不扰而力有余。东诸侯由是交荐之,其所蕴蓄发决,大率如此。”
3.逮送
《大词典》“逮送”条释作“逮捕押送”,引清代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为例。《大词典》为孤证且例证晚出,宋朝墓志始见用例,可补。《宋代墓志辑释·吴昭明墓志》:“公曰:‘吾诚不能与法吏争,然以情取之,固不相远,其当黥徒逮送于京师可也。既而奏报,果日虢太守议是。”
4.蜂屯
《大词典》“蜂屯”条释作“犹蜂聚”,像蜜蜂一样聚集,形容多。引例为元代陈高《丁酉岁述怀一百韵》:“处处蜂屯盛,时时豕突狂。”清曾国藩《何君殉难碑记》:“长淮以南,天柱内外,所在蜂屯。”《大词典》的释义和例证是吻合的,但将《大词典》的释义揆之宋代墓志却未为安。《宋代墓志辑释·杨怀忠墓志》:“公闻之扼腕伸怒,以□□□师,深严壁垒,御捍要津,提剑誓诸捕盗,使命仆等受明君委寄,岂容蜂屯之类窃弄圣朝,可同怀同心,荡除妖蘖。旋给官库钱帛,优给师旅,命介使从径□□,乘驷闻天。”很显然这里是名词,指代惑乱朝政的无名小卒,表轻视义。“蜂屯”本是偏正式合成词,“蜂”名词作状语,“屯”为动词,本义是“像蜂一样屯聚”。引申为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这种引申用法唐朝已有用例。唐代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惟彼凶孽,尚肆凭陵,恃乌合之众,将蜂屯之徒,险凭口岂壤,蜉蝣朝菌,菅我天诛。”“乌合之众”与“蜂屯之徒”同义对举,可见“蜂屯”既有形容多义,又有贬低义,《大词典》释义不确,当补其引申义义项。且“蜂屯”用来形容多的例证亦晚。南北朝时已有用例,《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一一五五《北齐徐彻墓志》:“乘骖作牧,挥戈制虏,建节大蕃,褰帷沃土。妖徒蚁聚,暴党蜂屯,风驰雷击,雾卷云奔。车张皂盖,马驾朱轩,虫变山老,亭绝怨魂。”科学的汉语史研究,除了准确的释义外,还应该继续追述每个词语的源头。
5.膏炬
《大詞典》“膏炬”条释作“泛指火炬”。引例为明代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江枫)其实爲膏炬之用者,又不可以数计。”孤证且例证晚出,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宋可度墓志》:“呜呼!人生到此,翻谓返真,以天地为庭区,以春秋为昼夜,以日月为膏炬,以众籁为听闻,以寒暑为吹煦者,孰不然乎安定,悼哉,惜乎!”实际上,“膏炬”一词,唐代已有用例。《柳宗元集》卷四十一:“兴起之望,是越是愆。岁首去我,将滨海埂,留游欢娱,涉月弥旬。夜燕膏炬,昼凌风烟,理策岖嵌,岖嵌,高险貌。”《新唐书·南蛮传中》:“二月,蛮以云梁、鹅车四面攻,士叫呼,鹅车未至,陴者以巨索钩系,投膏炬,车焚,箱间蛮卒尽死。”
6.公私
《大词典》“公私”条释作“公家和私人”。仅举“公私两利”“公私兼顾”两个短语,并未对其语源进行阐述。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吴昭明墓志》:“勾吴漕粮,岁课登益,前后计七百余万,公私不扰而力有余。东诸侯由是交荐之,其所蕴蓄发决,大率如此。”其实“公私”一词,南北朝以来碑刻文献多有用例,《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七二九《北魏元融墓志》:“既而扬州刺史元嵩被害,寿春凶凶,人怀危迫。都督表公行扬州事。公私怗然,民无异望。”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7.吉壤
《大词典》“吉壤”条义项释作“旧指风水好的坟地”。首例引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大峪山用舍》:“十七年十二月,章圣太后崩。上忽下诏,迁显陵梓宫改葬于北。六飞亲阅,得吉壤于天寿山之大峪。”《大词典》引例甚晚,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苏昌嗣墓志》:“缠水以生事死,葬人子之所,行佳城吉壤,亡者之攸宅,表乞假告,帝命允俞。即以天圣二年八月初二日扶护二丧,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奉先里,祔于先茔,礼也。”传世文献亦多有用例。宋代岳珂《程史·刘观堂读赦诗》:“大国行仁,遂子道事亲之孝,可谓非常之盛事,敢忘莫报之深思。而况申遣使轺,许光宗庙讳盟好,来存殁者万余里,慰契阔者十六年。礼备送终,天启固陵之吉壤;志伸就养,日承长乐之慈颜。”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十一:“主僧怜之云:‘寺后山半,适有一穴,不若就葬之,不但免般挈之劳,而老僧平日留心风水,此地朝揖绝胜,诚为吉壤。择善从之,即其地而殡之。”“吉壤”乃墓志习语,“吉阡”“吉地”“泉壤”“幽壤”等都是坟墓义。周阿根(2015)对坟墓义词汇有系统阐述,可参。
8.柔缓
《大词典》“柔缓”条义项释作“温和宽厚”。首例引明杨慎《凤赋》:“咸若鸟兽而柔缓,畴若草木而葳蕤。”《大词典》引之甚晚,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符承煦墓志》:“君夷顺柔缓,能以刚正樽节,好音声加,已能通达。”传世文献亦有用例。《金史·丁暐仁传》:“于是,贾少冲为刑部郎中,上谓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曰:‘少冲为人柔缓,不称刑部之职,其议易之。”
9.微隐
《大词典》“微隐”条释作“精深而隐秘”。引例为《后汉书·李通传论》:“夫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亿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李贤注:“微隐,谓谶文也。”宋叶适《梁父吟》:“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宋史·律历志四》:“历晋及隋唐,律法微隐,《宋史》止载律吕大数,不获其详。”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通形名而已矣。”《大词典》例证和释义是一致的。将其揆之宋代墓志却未为安。《宋代墓志辑释·卫渎墓志》:“公之厘务,所向毕举,无烦简之限。其清方温润,忠义孝恪,出于纯至,周于微隐。”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严谨,周密到连微小隐秘的细节都不会放过。“微隐”是联合式合成词,“微”“隐”意义相近并列而成。“微”在《大词典》中有25个义项,除了义项“精深;奥妙”外,还可取义项“小;细;少”。“微隐”释作“微小而隐秘”的用法,除了宋代墓志,后代亦有用例。《元好问全集》卷第二十四:“为人强记默识,不遗微隐。唐以来名家者之诗文,往往成诵如目前。”容易遗漏的应该是微小和隐秘的,而非精深之物。《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元丰八年》:“恭惟太皇太后陛下深居九重,皇帝陛下富于春秋,四海之广大,间阎之微隐,未尝身亲而目睹也。”“四海之广大”与“间阎之微隐”对文,“微隐”取“广大”反义。由此可见,“微隐”解释为“微小而隐秘”,《大词典》当补这一义项。
10.温醇
《大词典》“温醇”条释作“淳朴敦厚”。首例引明沈鲸《双珠记·纩衣得诗》:“此诗立意温醇,措词雅丽,乃才女子也。”例证晚出,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苏昌嗣墓志》:“公即司空相之长子,幼而颖秀,长而温醇。”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宋史·蔡幼学传》:“幼学始取义理之文,士习渐复于正。兼直学士院,内外制皆温醇雅厚得体,人多称之。”
11.孝恪
《大词典》“孝恪”条释作“孝顺而恭谨”。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左卫上将军信国公元祜,孝恪敏悟,帝所钟爱。”为例。《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为清代毕沅所撰。《大词典》孤证且引之较晚,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卫渎墓志》:“其清方温润,忠义孝恪,出于纯至,周于微隐。”实际,唐代墓志已见用例,《唐代墓志汇编》咸通。四四《郑娟墓志》:“先舅以恭顺孝恪闻,处娣妯问无违过动,遇幼下辈无疾声忤色,动中矩则,欲不踰闲,以晓畅内职,推高于姻属问。”
12.行己
《大词典》“行己”条释作“立身行事”,引例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清代钮琇《觚胜续编·简公雪冤》:“士人行己,贵乎立品,即小可以见大,即穷可以征达。”。《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杨超指出:“大型辞典如《汉语大字典》,主要分三个时期选用引证材料,一是追溯最早用例,二是中古时期用例,三是现当代用例。只要确实存在,这种做法就没有例外。这也正是为了说明其语源和流变。”《大词典》所收两例,时间相距较长,不利于我们了解词语的演变过程,可补词语发展中间环节。《宋代墓志辑释·张子立墓志》:“公博学好古,旁通诸家,性和粹静默,不为急卞,虽家人进见,未尝高亢待之,而又长厚仁恕,本于天姿,行己处物,率有不忍人之心。”
13.远权
《大词典》“远权”条释作“权力延及后代”。引例为《国语·晋语八》:“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是遂威而远权。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韦昭注:“远权,权及后嗣。”大词典释义和例证是吻合的,但将《大词典》的释义揆之宋代墓志却未为安。《宋代墓志辑释·冯拯墓志》:“雅怀冲挹,不有其贵。顷赞大钧,典职六年。腠理生疾,避荣远权。连岁累牍,得请乃已。”“腠理生疾”“避荣远权”相对成文,“腠理”和“生疾”同义连用,都表“生病”義,“避荣”与“远权”意思相近,显然“远权”非《大词典》所释“权力延及后代”,而是一个述宾式合成词,表示远离权势的意义。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后汉书·朱晖传》“近则丙吉、张子孺行之汉廷”李贤注:“子孺为车骑将军,匿名远权,隐人过失。故能振英声于百世,播不灭之遗风,不亦美哉!”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公虽荷真宗眷委之重,每慎密远权以自防,故君臣之间,略无纤隙可窥。”《大词典》当补充“远离权势”义。
14.愠容
《大词典》“愠容”条释作“愤怒的神色”。“愠容”一词常用却无例证,可补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苏昌嗣墓志》:“上虽庆于得贤,不蔑闻于举善,居以俟命,曾亡愠容。”其实,“愠容”一词,南北朝以来墓志多有用例,《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公孙猗墓志》:“出补赵兴太守,非其好也。虽人恶其上,此无愠容。还京授冠军、中散大夫,俄为假节束夏州刺史,寻加征虏将军。”《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五一三《张孚墓志》:“旋属按察刘商有怨先子,诬以他事,免君职焉。君曾无愠容,退反初服,婆娑里用,不以屑怀。”传世文献也有用例,《列子·黄帝》:“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于戏笑。”又《说符》:“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愠容”当为南北朝新词,本条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列子》是一部托名先秦当古籍,张永言、王东先生文章有详细论述,可参注释。
作者简介:金艳丽,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阿根,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