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新语》中的处所介词研究

2018-05-08刘日照

现代语文 2018年2期

摘要:处所介词是汉语介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对处所介词进行定量的研究与分析,予以全面、准确地描写与展示,使《大唐新语》中的处所介词得到进一步地细分,从而反映这一时期处所介词的发展概貌。

关键词:《大唐新语》 处所介词 近代汉语

《大唐新语》是唐朝刘肃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有潜在的语言学价值。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介词分析,从共时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介词的发展;从历时角度来看,可以对不同时期介词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介词纵向发展脉络。本文主要以处所介词为研究对象,对处所介词进行穷尽性分析,旨在了解《大唐新语》所在时期处所介词的发展概貌。

周玉瑶曾说:“动作行为的发生和进行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即在一定的处所及空间当中,具体地说,可以细分为事物运动前所在的位置以及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起点、经过点、终点和方向。人们通过对这几个点的观察和描述,从而勾勒出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貌。处所在句子中往往需要介词的介引,介引处所成分的就是处所介词。”我们在此基础上,根据动作与所介引处所的语义关系,把处所介词分为7小类,分别是:始发处、所在处、终到处、临近处、方向、经由、沿途。

《大唐新语》中用来介引处所的介词有19个,分别是:自、從、于、在、以、乎、向、当、对、就、洎于、至、到、投、临、往、随、循、缘。具体分析如下:

一、始发处

介引始发处的处所介词表示的是人或者事物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前所在的处所。《大唐新语》中引进始发处的介词有3个,分别是:自、从、于。

(一)自

表示始发处的处所介词“自”在《大唐新语》中有8例。如:

(1)时靖为左仆射,君集为兵部

尚书,俱自朝还省。(卷七·知微第十六)

(2)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卷八·聪敏第十七)

“自”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位于谓语的前面,例(1)和例(2)中的“自朝”和“自碣石西”组成的介词短语分别位于“还”和“逾”前面。

(二)从

“从”本义是“随行”,作动词。作动词“随行”时,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人始终相随。而表“经由某处”时,主语和宾语双方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也有这种特征,但并不是人与人的相伴,而是人与处所接触,这种转变使得“从”完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表示始发处的处所介词“从”在《大唐新语》中也有1例。如:

(3)太宗有疾,洎从外至,因大悲泣曰:“疾如此,犹可忧圣躬耳!”(卷十二·酷忍第二十七)

(三)于

“于”是上古汉语中常用的介词,经常与时间、处所名词连用,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或者补语。作为处所介词的“于”一般是介引所在处,介引始发处的用例比较少,在《大唐新语》中仅有7例。如:

(4)处约于被中遽起曰:“大丈夫……吐纳足矣。”(卷六·举贤第十三)

例(4)中的“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

二、所在处

引进所在处是指动作行为发生时所在的场所,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所在处的介词有7个,分别是:于、在、以、乎、向、当、对。

(一)于

在表“始发处”的介词“于”这一部分就已经提到,表处所的介词“于”主要的功能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在的场所。这里的场所,可以是施事所在的场所,也可以是受事所在的场所,还可以是施事和受事共处的场所。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所在处的“于”有175例。如:

(5)斩关而入,诛易之等于迎仙院。(卷一·匡赞第一)

(6)但恐魂而有知,王同皎不纳于幽壤(卷三·公直第五)

(7)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卷五·忠烈第九)

从以上例句可以得知,例(5)中的“于”表示的是施事和受事之所在,例(6)中的“于”表示的是施事之所在,例(7)中的“于”表示的是受事之所在。

(二)在

表示“所在处”的介词“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经看到。动词和介词并存的状态一直存在。“在”组成的介词短语既有位于谓语前面的,也有位于谓语后面的,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所在处”的介词“在”有25例。如:

(8)至德初,玄宗在成都思九龄之先觉。(卷一·匡赞第一)

(9)沂州反者家口并系在州狱,此即见禁也。(卷四·持法第七)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得知,例(8)中的“在”表示施事之所在,位于谓语前面;例(9)中的“在”表示受事之所在,位于谓语后面。

(三)以

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所在处”的介词“以”有4例。如:

(10)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卷一·规谏第二)

(四)乎

在《大唐新语》中,使用表示所在处的介词“乎”有2例。如:

(11)沴发乎面,变动乎形。(卷十·隐逸第二十三)

(五)向

介词“向”是从运行动词“向”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运行动词“向”具有“向……前进”之义,由“向……前进”义进而而引申出“前往……”义,再由“前往……”义引申出“到……”义,最后再引申出“在……”义,这就是“向”动词虚化的词义来源。表示所在处的“向”始于唐代,在《大唐新语》中,有1例。如:

(12)谁能向狗尾底避阴凉!(卷十一·惩戒第二十五)

(六)当

太田辰夫认为:“‘当放在表时间的词语前面,古代也常常这样用,放在表处所的词语前面的用法也很早,但不单纯指处所,而大约是‘就在那个地方‘在那前面等意思。”在《大唐新语》中,“当”仅有1例,具体分析如下:

(13)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卷十三·谐谑第二十八)

例(13)中的,“当”位于V1位置,后面表示的是身态动作的动词,“当”介引所在处。其实“当”不仅仅具有“表示所在处”的语法意义,还具有“表示方向”的语法意义,这两者的区别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的“当”表示方向,而不表示所在处。

(七)对

吴福祥先生曾经说过:“‘对的本义是‘回答,先秦以后,作为‘对NP曰连动格式中的前项动词,‘对表示‘回答的动词性逐渐弱化,引介言说对象的介词性逐渐增强。同时表示‘对答的实际义逐渐丧失,衍生出表示‘面对的动词义,在此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虚化为引介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处所、范围的介词”。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所在处的处所介词“对”有2例。具体分析如:

(14)对朝堂执怀素手(卷四·持法第七)

例(14)中的“对朝堂”可以翻译成“在朝堂”。

三、终到处

表示终到处的处所介词主要是介引动作行为最终到达的场所或者结束的位置。《大唐新语》中引进终到处的介词有5个,分别是:于、至、就、投、洎于。

(一)于

马贝加先生曾经说过:“‘于最初是引进运行的终到点,V部分一般都由运行动词充当”。在《大唐新语》中表示终到处的“于”,有62例。如下:

(15)命移仁轨于东厅。(卷十一·惩戒第二十五)

在《大唐新语》中表示终到处的“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大多是作为补语成分,例(15)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二)至

由于介词“至”是从动词“至”虚化而来,所以这两种词性“至”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当“至”处于“V1+N1+V2+N2”这种类型的结构中的V2位置上时,“V1+N1+V2+N2”所在的结构可以看作连动结构,也可以看作动补结构,这里不能确切地说明“至”到底是何种词性,只能说有可能发展为介词。汉末,“至”一直处在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过程中,直到南北朝时期,表示终到处的介词“至”才定型。在《大唐新语》中,表示终到处的介词“至”有17例。如:

(16)步至系所,席地而卧。(卷八·文章第十八)

(17)追至京,考讯,叹曰:“身可杀,词不可辱!”(卷十二·酷忍第二十七)

例(16)中的短语“步至系所”可以看成连动结构,也可以看成动补结构,其中的“至”有可能已经发展成为介词了。例(17)中的“追”和“至”的语义涉及对象不同,“追”与主语或者施事发生联系,而“至”与宾语或者受事发生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至”的运行意义逐渐趋于消失。

(三)就

“就”一开始的词性是动词,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为介词。马贝加先生认为,表示终到处的“就”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经常出现在V1或者V2的位置,这样就为动词向介词的转化提供了句法条件。在《大唐新语》中,表示终到处的处所介词“就”有10例。具体分析如下:

(18)请勒就台勘当,以明国法。(卷二·剛正第四)

(19)遣御史罗爽就州处置。(卷七·识量第十四)

例(18)中“勒”后面可以插入一个宾语,如“勒之就台勘当”,这种结构中的“就”与宾语或者受事发生联系,表示的是受事最终到达的位置,介词性质比较明显。例(19)中“就”处于一个“V+N(对象)+就+N(处所)”这样的结构中,“遣”和“就”语义涉及的对象不同,“遣”与主语或者施事发生联系,而“就”与宾语或者受事发生联系。这种结构中的“就”,运行意义就已经趋于消失,可以看成介词。

(四)投

表示终到处的“投”,在《大唐新语》中仅有1例。如:

(20)次子岐州司兵易从投蕃中省父。(卷五·孝行第十一)

这里的“投蕃中”作为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

(五)洎于

“洎于”是一个新兴的处所介词。表示终到处的处所介词“洎于”,在《大唐新语》中仅有1例。如:

(21)自今伊洛,泊于海岱。(卷十三·郊禅第三十)

该例句中的“洎于”就是一个双音节的处所介词,表示终到处。

四、临近处

处所介词介引临近处,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临近的场所。在《大唐新语》中,表示临近处的处所介词,仅有1个,即“临”。

(一)临

表示临近处的“临”,在《大唐新语》中,仅有2例。如:

(22)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卷八·文章第十八)

(23)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卷八·文章第十八)

例(22)中的“临”组成的介词短语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例(23)中的“临”组成的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后充当状语。

五、方向

表示方向的处所介词,主要用来介引动作行为运行的趋向,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方向的处所介词有两个,分别是:往、向。

(一)往

“往”一开始作为动词,可以翻译成“前往……”“到(去)……”,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成为介词。“‘往处于V1和V2位置的两种格式在唐、五代、宋元时期一直沿用下来了。‘往大约是在唐代成为介词的,唐代及其后,即使V是运行动词,‘往也应看作介词。”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方向的处所介词的“往”,有5例。如:

(24)集贤学士徐坚请假往京兆葬其妻岑氏(卷十三·记异第二十九)

(25)因遣太史官驰往安南及蔚州,测候日影,经年乃定。(卷九·著述第十九)

马贝加先生认为,“‘往大约是在唐代成为介词的”,所以例(24)中的“往”也可以算作是介词,只是其中还带有动词性的色彩,没有例(25)中“往”的介词性明显。例(25)中的“往”前面是运行动词“驰”,当“驰”和“往”并列时,动词义素主要由“驰”来承担,而“往”就成为了表方位的处所介词了。

(二)向

“向”一开始是名词,表示“向北的窗户”,而介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显然介词“向”不是从名词直接虚化而来的。“先秦时期,动词‘向已产生,有两个义项,‘向,为‘面对……义,‘向。为‘向……前进、进军义。”所以表方向的介词“向”是从这两个义项虚化而来的。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方向的处所介词“向”仅有1例。如:

(26)华省曹郎如此判,岂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卷九·从善第二十)

六、经由

介引经由处的介词是用来介引动作行为发生时所经由的场所,在《大唐新语》中,表示经由的处所介词只有1个,即为“从”。仅有2例,如:

(27)望请命妇会于别殿,九部乐从东门入。(卷二·极谏第三)

七、沿途

介引沿途的处所介词,意义近似于“沿着”“顺着”,表示“沿途”的介词在上古时期是非常罕见的。这类介词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陆续萌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在《大唐新语》中,表示沿途的处所介词有两个,分别是:缘、循。

(一)缘

“缘”一开始是作为动词,义近似于“攀缘”,要实现动词向介词转化,就需要“缘”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虚化。通过义素分析法,动词“缘”可以分解为“沿着”“向上”“爬、攀登”三个义素,使动词“缘”虚化为介词,必须使“向上”“爬、攀登”这些义素能够趋于消失,才能真正成为表示“沿途”的介词。表示沿途的“缘”在《大唐新语》中,仅有1例。如:

(28)高宗使中宫缘江采异竹,植于苑内。(卷七·容恕第十五)

例(28)中的“緣”与“江”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其中“缘”的“向上”“爬、攀登”的义素消失,成为表示“沿着”这一虚化的介词。

(二)循

表示沿途的“循”在《大唐新语》中,仅有1例。如:

(29)循洛水堤步月徐辔(卷八·文章第十八)

例(29)中,“循+N”后面有运行动词,运行概念主要由运行动词承担,“循”只表示方位概念,所以“循”可以看作表示沿途的处所介词。

八、结语

通过对《大唐新语》中的处所介词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产生时间的角度看,既有上古时期的处所介词,也有中古时期产生的处所介词,以及近代产生的新兴处所介词,并且新兴处所介词以“双音节处所介词”最为典型。从使用频率的角度看,虽然《大唐新语》处所介词种类比较丰富,但是单个介词的使用频率不高,有的处所介词仅有1例,如表示“沿途的处所”义的介词“缘”“循”。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使用频率较高的处所介词,如处所介词“于”。总体而言,处所介词的使用频率不是特别高。从介词分工的角度来看,吴福祥先生认为,“与前代相比,近代汉语介词系统成员问的分工呈现出明显的专职化、精密化的趋势,此前各类语义关系都由一个介词来引介的现象逐步变为由多个介词来引介,共同分担原来那个多功能介词的职能,每个介词各有其主要的用法。”例如,《大唐新语》中,表示终到处的处所的介词,主要用“干”“至”“就”“投”“洎于”等。

作者简介:刘日照,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