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清新”语文课堂

2018-05-08孙悦梅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孙悦梅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变得更加明显,这就使得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呈现语文课,如何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将从“清”“新”的内涵入手,阐释建立 “清新”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意义,并且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两篇课文为例,从学生发展、课程目标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以及文本品研等方面分析“清新”语文课的建立。

关键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清新”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51-02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摘树上的苹果,而不是给他们已经落在地上的烂苹果。”这是关于语文教学现状最引人深思的一段话。什么是“树上的苹果”,那就是学生渴望得到的,但依靠自身的能力却够不到的知识;与此相对,“烂苹果”是学生一望而知的,甚至是已经被各个阶段的老师讲烦了的知识。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就是在给学生吃地上的“烂苹果”。“烂苹果”吃的多了就使学生认为有没有语文老师都无所谓,更有甚者觉得语文课也不重要。这样的现象是可怕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怎么会变成这样?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对待备课和教案的设计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并且语文课上什么、怎么上,基本按照“自我心情”。我们不禁思考语文老师为什么会这样上课?其首要原因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目标设计偏离“轨道”;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研读不够精深。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清新”语文课堂。

一、 何为“清”

(一)课程目标清晰

语文课程标准是贯穿语文教师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圣经”,课程目标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宏观性的课程标准变得可计划、可执行以及可测量。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目标设定、方法选择、内容实施的依据,更是教学评价的基准。

我国的现行课程标准一般以2~3个学段为基准,来表述学习结果,这使得设定的课程目标有时不能在一个学期内实现,因此,教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和认识”,这个目标需要高中所有的语文必修课程合力完成,同时教师应明确每一个小目标应通过哪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比如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用来实现“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而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则可以用来实现“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可以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那么,如何将课程目标分解就需要教师对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要注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紧密地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当课程目标清晰,教师的备课以及教案设计等环节才能够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用形象比喻来说,课程目标如同教学设计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坚实,接下来的环节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教学目标清晰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细化的展现,是教师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预期学习目标。只有当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可以创生出清晰的教学目标。以《故都的秋》为例,要达到课程目标中“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这一条,就可以利用文本中的语言特色来实现。可以注意到《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其语言朴素淡雅,借这一语言特点让学生深切体味作者对雅俗交融的秋的赞美。

任何华丽的教学设计脱离了教学目标都如同废纸,它是教师日常教学的“路标”,只有明确一堂课的任务中心,教学才能笔直前进,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与提升。

无论是清晰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可以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如同一棵树,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则像是枝与叶,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应该认真熟悉所教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深入分析所教年级的课程目标,以此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二、 何为“新”

(一)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语文课程特质使其区别于其他学科,它以语言文字为手段,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能力的具有实践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所以当一篇课文呈现时,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工具。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在语言方面,不仅使用了修辞手法,而且其中蕴含了喜悦与哀愁并存的矛盾情愫,因此,教师可以以其语言为切入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审美和文化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结合,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能感觉到但又讲不出来的内容,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学生对于一篇课文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或是浅薄或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而对于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提升学生原有的看法,帮助他们“打碎茶壶”。例如,学生初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所得到第一感受就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感受到月下荷塘美色的契机下,带领学生探寻美景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需要教师抓住教学内容所有的特质,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有效的课堂参与度

语文课中有效的课堂参与不是盲目的追求课堂效果,看似“讲的热热闹闹,听得高高兴兴”,实际上真正的有效参与并没有。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列举出许多描述月下荷塘美景的词句,教师最后概括学生得出的结论,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参与并不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的课堂参与度是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深刻点,真真切切地引发学生思考,以此来触发其认知结构发展。还是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但是这篇散文的深刻点在于言语背后的内涵与情感,而月下荷塘的美景也包含着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课堂参与度是否有效,微观上来说,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问题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对课堂的兴趣是评定课堂参与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难看出无论是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还是提高课堂中有效的参与度,全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的研究。对于语文课而言,其教学内容狭义上来说,就是课文,而课文恰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学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选择的,可以说课文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工具,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品研文本,将文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 构建“清新”语文课堂的意义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同时也应思考如何使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这就促使语文课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朝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学习,因此,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能称之为教学。让学生爱上语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切落实是构建“清新”的语文课堂的重要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清新的语文课堂提供的不仅仅是读课文、讲课文。这样的课堂要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以及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面对语文高考试题时能够从容应对。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讲语文课应该是享受的,在每一节课中不仅仅让学生有收获,而且教师自身也会有所发展。其具体价值表现在:第一,可以使语文课不再是机械重复的无聊课堂;第二,语文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真正认可;第三,为教师研究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健康的平台;第四,语文课不会再是花架子,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锋,崔允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管然荣.如何确定中学阅读教学目标[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