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流域青铜时代陶器纹饰初探

2018-05-08赵湘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拉哈嫩江白金

赵湘萍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自石器时代起,嫩江流域就孕育了灿烂多姿的原始文明。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嫩江流域的原生文明与华夏文明逐渐碰撞、融合,呈现出新的文化面貌。研究成果表明,嫩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类型依次包括小拉哈文化(夏末至早商)、古城类型(商晚期)、白金宝文化(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汉书二期文化(战国早期至晚期)[1]。

一种器物和纹饰的出现,是当时为满足某种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做成何种形态和纹饰,反映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审美观念。这几种因素当然互为影响,而当制作技术比较原始的时候,器物形态中的纹饰受到技术能力和资料限制的影响会最强烈,直接反映某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嫩江流域出土的陶器纹饰,有的同类器物相互间有不同纹饰,但有的器物纹饰具有相互衔接的因素。新的纹饰出现,以及同种器形的纹饰变化,这些都是确定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尺。

本文从陶器纹饰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青铜时代嫩江流域不同时期在器物中所反映的美学观念。

1 小拉哈文化

小拉哈文化得名于1992年发掘的黑龙江省肇源县小拉哈遗址,确切地说是指以小拉哈第二期遗存为代表、年代在夏至商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属于该文化的遗址还有黑龙江省肇源白金宝、卧龙、狼坨子、吉林大安汉书等。陶器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附加堆纹和刻划几何纹。附加堆纹多为在器物腹部附加乳丁、圆饼或泥条,部分泥条上压出齿状花边;刻划纹见于器物底部和腹部,多以复线形式刻划出M、V、Y或斜线三角纹、弧线纹。

附加堆纹是在陶坯表面贴附粗细不等的泥条或泥饼上压出的花纹,并以条带状围绕器表排序,多施一周—三周,少见施横向、竖向或几何形纹饰(图一,1)。纹饰手法活泼自由,张力十足,立体感强。纹饰既赋予陶器以装饰性美感,又起到加固器壁的作用。精神上,附加堆纹能长时期出现在嫩江流域的各个文化类型中,必然内化有先民的美学寄托或宗教想象。

刻划纹是陶器烧制前陶坯未干时用尖状工具或片状工具刻划上去的纹饰。从出土的陶器纹饰看分为具象和标记两类。具象类刻划纹是人们对真实生活中物象的象形刻划,如:A2:11符号,结构很像一座攒尖顶房子[2]。在白金宝遗址中可以得到印证。此类纹饰有繁简变化,刻画生动形象,结构完整写实,有一定的规范(图一,2)。可能是制造者为达到流通目的,刻意表现的与族氏有关的标记[3]。标记类刻划纹饰结构有简单有相对复杂的。如(图一,3)像是原始的计数符号,标识简单又容易被理解。如(图一,4)纹饰复杂,具体标记含义很难说清楚,但各具特点。其造型简单朴实,走线潇洒有力,不拖泥带水,讲究风格统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说明当时已经有一定的美学文化基础,直接地表达了人的内在力量试图外化的冲动。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生活器皿,也代表了崇高力量的美学模型。

2 古城类型

古城类型得名于1984年试掘的黑龙江省肇源县古城遗址,确切地说是指以古城遗址H3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其年代处于商代晚期。该文化遗址主要有黑龙江肇源古城、白金宝,吉林大安大架山、汉书遗址等。纹饰,一部分陶器为素面,其他多有绳纹、篦点几何纹、动物纹。少量附加堆纹、指压纹和戳印圆窝纹和贴塑乳丁、圆形泥饼等。

该文化绳纹有粗散细密之分,纹理有深有浅,呈榆树皮状,多与附加堆纹、珍珠纹配合使用,施于鬲、罐、瓮等器表。如(图一,5)方向有纵、斜、交错形式,有的口沿下留白,有的通体施纹。绳纹第一次出现在古城类型中,是受到辽西山地地区魏家营子文化的传入因素。绳纹对该类型的陶鬲和平底器的纹饰施加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它。也反映出当时工艺水平在提高,社会文明在进步,并通过纹饰传达当时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转变。

篦点纹由工具压印而成,压印痕迹较浅,纹理不太清晰,由平行直线、折线、交错三角和叠加三角等纹样构成纹饰带, 只施于壶、钵、盂、单耳杯器体上半部(图一,6)。此类纹饰篦点稀疏,时断时续,较其它纹饰结构更复杂富于变化。几何纹样构图整齐,动物纹样生动写实,具有较强的装饰作用,是该类型比较特色的装饰纹饰。古城类型是并存、吸收不同文化类型并承上启下的一种文化遗存。

3 白金宝文化

白金宝文化得名于1974、1980、1986年三次考古发掘的黑龙江省肇源县白金宝遗址,是指以白金宝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主要遗址有黑龙江肇源白金宝、古城、小拉哈、卧龙,讷河二克浅、富裕小登科、吉林大安汉书等。陶器分素面和带纹饰两种。纹饰以绳纹和篦点纹为主,此外还有指甲纹、戳印纹等,其中绳纹与附加堆纹配合使用,施与陶鬲器表。篦点纹,由专门工具压印而成,纹样繁缛,表现力强,多施于直腹罐和壶、盆等器表。

绳纹是早期开始出现的,有陶拍说,又有滚压说。纹饰继承古城类型有细密、粗散之分,纹理清晰略显凌乱,有纵、横、斜、交错等形式,并无规律性(图一,7)。自新石器时代起,不同形制的纺锤和纺轮工具的出现,手工织物也逐渐普及,这些是绳纹诞生的客观条件。从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看应该是比较纤细的绳线施纹。可能使用在当时的渔猎生产中,并应是当时渔猎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实际用具。绳纹很可能是承载渔猎文化内涵的纹饰形式之一,在北方渔猎文化与生产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篦点纹是由特殊的装饰工艺手法和工具性能决定的”[4]。器型主要为松嫩平原常见的筒形器,越大越复杂的篦点纹越多见于大器型,可知与施纹工艺有关。此时的篦纹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内容较前期更加丰富,样式更加灵活多样,技法更加娴熟,压印痕迹较前期深。大体分为具象和抽象二类。

具象类纹饰包括鹿纹、鸟纹、鱼纹、蛙纹、渔篓纹、网纹等。

鹿纹是该文化非常特色的纹饰。白金宝遗址中鹿纹呈昂首急奔或跳跃状,头有犄角、短尾(图一,8)。而二克浅遗址中的鹿纹更加细致程度到可以辨认出公鹿、母鹿或小鹿。鹿不仅是主要的肉类来源,而且承担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鹿纹和变形鹿纹是这种功能的外在形式。

鸟纹具象写实性强,生动做展翅状,身饰网格纹(图一,9)。

鱼纹造型分单体和双体,身饰网格纹(图一,10)。由于人们对自然和劳动的理解,鱼和鱼纹一直被认为具有一定祝福的符号含义。

蛙纹造型只见双体,两蛙上下相叠,四肢各表现出一对,身饰网格纹(图一,11)。

渔篓纹外框为三角或矩形,内饰网格纹或交错纹。

网纹外框为矩形,内饰网格纹,有写实性和几何图案。

抽象类纹饰包括梯格纹、三角纹、回文、十字纹、亚字纹等几何纹和变形动物纹。

梯格纹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纹饰,由直线、斜线、折线等组成梯格状几何构形,线条较粗,变化较少(图一,12)。

三角纹在白金宝文化中是最常见的纹饰,纹样最灵活多变,形式也最多样。包括典型三角形、内叠加、外叠加、辍连三角纹等(图一,13)。

十字纹是以四边对称内饰平行线的三角纹为底纹,与由此组合成空心十字形。有菱形边框单体式、双体式,矩形边框交叉式和三角形等形式。凹、凸线的组合构图,即衬托出纹饰重点,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整体效果对比强烈(图一,14)。发现的亚字纹是十字纹的变体。不同的是亚字纹没有凹线底纹构形。

变形的动物纹多数以鹿为主题,头部省去,身体高度概括成线,四肢夸张变形(图一,15)。鸟类纹饰以几何线和三角组合构形,可看出头部、尾部、翅膀外形(图一,16)。蛙纹的外形变化最大,已完全几何化,但仍部分保有蛙纹的特征(图一,17)。

作为该文化主流纹饰的篦点纹构图严谨,组合形式多样。以一元组合、二元组合和四方连续及两种以上多元的组合方式构图。较前期更加整齐有力,大大增强了对空间的暗示性。专业施纹工具和技艺的成熟,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进步。

4 汉书二期文化

汉书二期文化得名于1974年发掘的吉林大安汉书遗址第二期遗存,年代大约处于战国时期。其主要遗址有吉林大安汉书,黑龙江肇源白金宝、卧龙、小拉哈遗址等。纹饰常见细绳纹和戳印纹,少量陶器素面,齿状花边口沿和色彩艳丽的"红衣"陶是该文化显著特征,个别陶器施篦点纹。

绳纹多为极细绳纹施于器表,有纵、横、斜、交错等形式,纹理或杂乱无规律或平行排列。

该文化在装饰风格上流行在器口沿饰切压纹的做法[5]和红褐陶施“红衣”或间接红色内彩[6],手工制作。这种工艺选择主要以平底器为主体风格,个别为三足器。由于“红衣”陶的样式和形体多样不受局限,造型自然、古朴,质感简洁,装饰感很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篦点纹较前期明显减少,篦点粗糙,纹样简单,施纹随意草率。

在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范畴内,陶器纹饰是识别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传达某种信息,反映空间关系较敏感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嫩江流域青铜时代四种文化陶器纹饰的探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从考古发掘资料成果中分析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晚期小拉哈文化、古城类型、白金宝文化、汉书二期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存在一定程度的承继关系,是一个文化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7]。

(2)嫩江流域诸文化陶器纹饰皆立足于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各个时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小拉哈文化,受到辽西平原地区高太山早期文化影响。古城类型,却见到了辽西山地地区魏营子文化的因素。二者都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白金宝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沿袭前期文化繁荣发展后均向外传播了文化影响。

(3)附加堆纹是小拉哈文化的主要纹饰之一,在古城类型和白金宝文化中多与绳纹、珍珠纹等配合使用。其施纹的工艺和手法自由,较强的装饰和加固器壁的实用功能,使它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文化时期并承担着独特的美学作用。

(4)绳纹是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传入到古城类型中,白金宝文化施纹技术更加成熟,特点更加明显,更具有劳动意涵。这种纹饰在我国发展历史中呈阶段式的,短暂的繁荣后瞬间消失。

(5)在整理中发现,篦纹陶饰的发展进程在松嫩平原是自成体系,期间没有间断。从小拉哈文化出现,古城类型发展,到白金宝文化鼎盛,汉书二期文化衰退。从早期的写实性纹饰发展到抽象的几何纹、动物纹饰组合,到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几何、动物纹饰等。白金宝文化的篦点纹无论是纹饰设计、构图等美学理念还是制陶工艺、施纹技法等都达到繁盛时期,是松嫩平原最具特色的主流纹饰,也是青铜时代非常重要美学符号,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

(6)红衣陶白金宝文化开始出现的器表装饰“红衣”的技法在汉书二期文化的得到了发展。其色彩艳丽,质感简洁朴素,造型不拘泥型体和纹饰。

青铜时代的陶器纹饰,清楚地展示出嫩江流域不同文化时期各文明既有着明显的差异和自身的文化色彩,在一些比较大的、重要的时间点上……又表现出了基本的一致性。嫩江流域乃至东北地区各个原始文明在夏至战国时期呈现出的这种转变的同步性,在华夏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为我们考察陶器纹饰的美学和历史意义提供了更宽阔的视角。

[1] 赵宾福:《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2] 朱永刚:《肇源白金宝、小拉哈遗址陶器刻划符号初识》.《北方文物》2006年03期。

[3] 朱永刚:《肇源白金宝、小拉哈遗址陶器刻划符号初识》.《北方文物》2006年03期。

[4] 王鑫玥:《白金宝原始陶器造型与装饰初探》.《黑龙江史志》2014年11期。

[5] 张伟:《嫩江流域夏至东汉时期的五支考古学文化》.《北方文物》2010年02期。

[6] 朱永刚:《白金宝文化篦纹陶纹饰初论》《考古与文物》2008年02期。

[7] 赵宾福:《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猜你喜欢

拉哈嫩江白金
推进嫩江市霍龙门镇社会全面振兴 做到“六个坚持”实施“六大战略”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百年嫩江
我家住在嫩江边
抓(“欻chuǎ”)嘎拉哈
阅文集团发布2020年 “白金大神”作家榜
"神州一歘"
我的挚友白金申中国篮球先驱者
嫩江玛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