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遣唐使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之异同
2018-05-08赵维宁
赵维宁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唐朝时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在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交流往来的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近代中国为求得西方先进科技而往日本派遣的一批留学生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二者间的异同因素也对未来中日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1.1 遣唐使交流背景
唐代时,日本作为国力较弱的一方,向唐朝派遣留学者。
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支使节团队,这些使节被称为遣唐使。
当时的唐朝,是东亚政治、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国家,不仅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待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政策也相当开明,吸引着东亚、西亚众多国家与唐朝进行友好往来。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开明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绚烂多彩,在亚洲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此时的日本,仍处于较为原始落后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国内矛盾尖锐,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长期被东亚各国忽视与孤立。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以及加强与唐朝的亲密友好关系,日本做出了派遣赴唐使节团的决策。
1.2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交流背景
近代,中国作为国力较弱的一方,向日本派遣留学者。
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更急切地希望找到一条救国之路,有识之士开始对日本进行探究,一股留日热潮开始兴起。
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学习西方后,日本不到半个世纪便已强大起来,经济的实力带动军事的力量,在甲午战争中将中国打败,更是宣告了曾经落后于中国的日本经过改革,早已比中国先进许多。
在这样的差距下,中国派遣留日学生,是学习西方、效仿日本维新救国的最好办法。
2 留学团队规模
2.1 唐代日本遣唐使规模
据日本学者藤家礼之助的《日中交流二千年》记载,唐代时日本政府正式派遣的遣唐使团队共有十二次,此外还有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大使。
从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团队从规模小、人数与船只少、筹划简陋逐渐转变为规模大、人数多、筹划精密,甚至同一次派遣出不同批的船只前往唐朝学习。
另外,这些遣唐使中包括大使、副使、药师、画师、乐师、工匠、水手以及僧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这些成员都经过日本朝廷的严格选拔,才学出众、汉学水平较高,且不乏仪容端正者如栗田真人,以及留在唐朝得到晋升者如藤原清河等。
2.2 晚清中国留日学生规模
清末时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如下表:
时 间 留日学生人数1896 13 1898 61 1901 274 1902 608 1903 1300 1904 2400 1905 8000 1906 12000 1907 10000 1909 3000
唐代日本遣唐使团队人数在1000以内,从一百多人的团队增长至六百多人的团队,而清末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则呈爆炸式增长,从开始的十几人增长至一万多人。且遣唐使人数增长是在两百多年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清末留日学生在1896年至1909年的二十多年里就完成了爆炸式的增长。另外,遣唐使成员的身份地位各异,有朝廷官员,也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而清末留日学生则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青年学生群体中,年龄与职业都较为集中。
3 官方态度
3.1 唐代关于遣唐使的官方态度
首先是使节团的接待和安置问题。日本学者大庭修也说:“不论抵达唐土何处,当地官员即按接待外国使节规定予以接待,同时报请长安,根据指示决定入京人数,按公差由各州县顺次护送至长安。” 遣唐使前往长安路上的费用均由唐朝政府负担。到达长安后,更是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接洽、安排,将遣唐使的住宿等一干问题都安置妥当。
在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上,唐朝政府对日本来的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视同仁,将日本学生安排进入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且学生一经入学,费用也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同时,唐朝政府对于日本留学生的管理也十分严格,学生须参加旬试、岁试、业成试三种考试,惩罚制度也很严苛,严重者甚至会被勒令退学。此外,唐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针对留学生的功名考试“宾试科”,如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就曾考取进士。
最后是遣唐使归国的问题。唐朝政府对于遣唐使归国的请求给予了各种方便,甚至还赠送各类礼品,如武则天就曾赠送日本留学僧《经律论》等佛教经典。遣唐使甚至可以破例携与自己成婚的唐朝女子回国。唐玄宗还曾亲自赐予归国遣唐使御诗,可见情谊之深厚。
3.2 晚清关于留日学生的中日双方态度
首先是中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说道:“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清廷的官员们纷纷鼓吹派遣留学生,特别是王公子弟们,号召青年们留学救国。
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成为了清政府认为的留学首选之地。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分析留学日本的几大好处:“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五、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可见,相比于前往欧美等西方国家求学,官方更倾向于派遣学生前往与中国国情更相近的日本留学。
在政策上,清政府给予留学生极大的优惠。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合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主张倡导、奖励留学。清政府更是实施专门奖励留学的政策,给予优秀的自费留学生进士、举人身边并授予官职,而无留学资历的进士、举人则无官职。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中国的留日学生。1898年,文部省专门学务局长上田万年发表文章《关于中国留学生》,指出:“吾人须视中国留学生之教育问题为我国教育界之一大问题……彼等留学吾国,窘乏颇多,故不论外务省或文部省,宜具列理由谋于国会,务以我帝国全国之力,谋求协助彼等获得成功之门径。”日本政府还特意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专门的学堂、科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做法在客观上都十分有利于中国的留日学生。
4 文化交流的影响
4.1 唐代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利用在唐朝所学知识,模仿唐朝在日本建立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例如著名的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经由这些改革,日本逐渐由落后的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
其次,在文化方面,遣唐使带回了中国的汉文,唐朝的诗集与经书也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同时,大化改新在教育方面效仿唐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完善了日本的教育体系。
另外,还在社会风气、审美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日本以唐为美的审美倾向,建筑、服饰、饮食都向唐朝学习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与影响。
4.2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方面。留日学生归国后,极力主张民主政治,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先进的留日青年代表如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先进政治社团如同盟会、光复会等都是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留学生将日本先进的新文化引入中国,日本东京成为重要的思想传播中心,留学生们在这里创办报刊、翻译著作,对新文化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留日学生对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影响。清政府于1906年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海事海军方面的技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清政府派遣的陆军留日学生进入日本的成城学校和振武学校,学习先进的陆军知识技术,归国后也对中国陆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 借鉴思考
由以上唐代日本遣唐使与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异同比较可以进一步思考现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问题。
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从长远来看,双方无疑是互利共赢的。无论是遣唐使还是留日学生,所派遣者知识文化水准较高,且学习意愿强烈,归国后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官方的政策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交流,无论是唐代还是近代,中日两国的官方都对这样的文化交流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这一方面吸引着留学者前往,另一方面也为留学者的生活以及有效的学习提高了极大的便利。
综上,无论是唐代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还是近代中国所派遣的留日学生,都为现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好的范本。
[1] 李喜所.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J]. 文史哲,1982(3)
[2] 徐志民. 唐朝怎样对待日本留学生[J]. 世界知识,2016.(8):62-63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五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821页
[4]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5]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 年,第 25页
[6] 朱华. 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公学[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5):105-111
[7] 李志民.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政策和礼遇[J].商品与质量,2010.(10):118
[8] 李玉梅,赵远,郭晓璇. 近代留日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研究[A].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