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州苜蓿产业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

2018-05-08任宏远周国栋崔晓琴谭海平

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临夏州全州苜蓿

任宏远, 周国栋,杨 磊 崔晓琴,谭海平,马 睿

(临夏州农业科学院 , 甘肃 临夏 731100)

随着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牧草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的一个新兴产业,2015年甘肃省苜蓿留床面积达到了6 293.33 km2,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临夏州把草食畜牧业和清真食品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并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苜蓿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主要作为牧草使用。尤其是紫花苜蓿,具有草质鲜嫩、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干草粗蛋白含量18%左右)等优点,可消化干物质含量达到60%以上,是草食畜、家猪和家禽的优质饲草来源,被誉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地面覆盖率高、固氮、根系入土深,被认为是非常好的生态建设植物,大量种植可改造中、低产田,对降低风蚀,防止土地荒漠化蔓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另外,紫花苜蓿根系具有淋盐作用,可以促进土壤脱盐,起到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

1 临夏州苜蓿产业发展前景

1.1 气候条件

紫花苜蓿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可以生长在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壤环境下,喜干燥、温暖的气候和疏松、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土壤,最适宜种植在气温为25~30℃、降雨量为400~800 mm的地方。海拔2 700 m以下,无霜期 100 d以上,年平均气温 4℃以上的地区都是紫花苜蓿宜植区。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谷多,平地少,平均海拔2 000 m。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537 mm,年均日照时数2 572.3h,无霜期137d。因此,临夏州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苜蓿生长,属于宜植区。

1.2 土地资源

由表1可知,全州共有耕地2 746.93 km2、林地786.07 km2、草地2 494.47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37.47%、10.72%和34.02%。总的看来,临夏州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种植苜蓿除利用耕地外,也可以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种草,此外在还可以在荒漠化草地推广苜蓿种植,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防止荒漠化蔓延。

表1 临夏州土地利用分类表

注:不含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表2 临夏州耕地坡度划分表

从耕地坡度看,由表2可知全州6°以下耕地530.71 km2,6°~25°之间的耕地2033.28 km2,25°以上坡耕地为182.94 k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32%、74.02%和6.66%;从质量看,全州约有171.67 km2耕地生产力比较低下,已不适宜继续耕种,占总面积的6.25%;从灌溉看,全州有灌溉设施的耕地471.07 km2,占总面积的17.15%。由此可知,临夏州缓坡耕地(坡度6°~25°)和陡坡耕地(坡度25°以上)占总耕地面积80.68%,容易发生中度至重度水土流失,可以充分利用紫花苜蓿优良的生态建设作用,加强水土保持;全州171.67 km2生产力低下的耕地,可利用紫花苜蓿固氮、改良盐碱土壤的特点,改善耕地条件。

1.3 经济效益

表3 2016年临夏旱作苜蓿、玉米和小麦每亩成本收益表

由于临夏州无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总面积的82.85%,所以对比种植不同作物的收益,只考虑旱作农业条件下的生产收益。由表3可见,2016年临夏州旱作苜蓿、小麦和玉米每亩的总成本分别为262.55元、342.95元和423.5元,可见苜蓿的总成本最低,其次为小麦,玉米最高;旱作苜蓿、小麦和玉米每亩的总收益分别为1 134.10元、716.32元和896.85元,可见苜蓿的总收益最高,玉米次之,小麦最低;纯收益和收益率最大的均是苜蓿,其次为玉米,小麦最低。总的来看,在旱作农业条件下,推广种植苜蓿不仅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和加强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作用。

1.4 种植经验和科技支撑

2015年末,全州牛存栏28.73万头,羊存栏149.44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79万 t,以平均每只羊每天需要草料1kg,每头牛按5个羊单位计算,全州每年约需草料107万 t。临夏州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约45万亩,广大农户拥有种草养畜的生产传统和丰富经验。近年来临夏州农科院先后实施开展了一批牧草引种科研项目,涉及紫花苜蓿引种、实用栽培技术和牧草加工利用等多方面内容,并通过项目示范点、“三区人才”服务和“双联”等多种科技帮扶方式予以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临夏州开展苜蓿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2 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种植方式粗放

临夏州苜蓿种植农户都比较重视播种环节,而忽视苜蓿田间管理。播种多采用撒播方式,但因市场销售的草种质量参差不齐,出芽率较低,所以农户为保证出芽率被迫增加播种量,一般达到每亩5kg左右,造成种质资源的浪费和种植成本的提高。田间管理方面,对于苜蓿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粮食作物,一般不会进行除草和施肥作业,日常疏于管理,致使牧草产量普遍偏低。

2.2 缺乏加工机械企业带动

临夏州至今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牧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牧草收割加工机械缺乏,牧草产品单一。供应市场的苜蓿鲜草没有办法做到长期保存,因此在苜蓿收割季节,各养殖企业向农户低价购买苜蓿鲜草,到牧草缺乏的冬春两季,养殖企业又要被迫从定西、河西等地区高价购买苜蓿干草,加之运输成本,代价更为高昂。缺少牧草加工和企业带动,往往是牧草没有稳定的供应,市场价格起伏不定,造成种植户收益降低、养殖户成本上升,部分牧草依赖周边地市。

2.3 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苜蓿质量标准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检测方法、设备,还不能做到将苜蓿品质的优劣数据化,从而具体表现出来。另外,由于对苜蓿种子市场缺乏监管,苜蓿种植缺乏田间管理等因素,生产的苜蓿品质较低,质量差异较小,价格差异不大。这些因素对于苜蓿种植产业化发展都极为不利。

3 意见和建议

3.1 完善苜蓿质量标准体系

可以从苜蓿的种子、种植、田间管理、收割和加工等方面,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实际的、完备而科学的标准规程;对于苜蓿产品质量进行分级,以区别优劣,引导市场优质优价。加大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对苜蓿相关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的技术推动苜蓿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

3.2 鼓励企业开展牧草加工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较为集中、种植力较为低下的地区,大力推广苜蓿种植,建立苜蓿种植基地,生产优质苜蓿草,创立地方苜蓿草品牌;同时鼓励养殖企业与种植户开展订单农业,从事牧草就地加工,例如就地加工为袋装青贮苜蓿或青干草等,实现苜蓿长期优质保存和稳定市场供应。

3.3 加强市场监督

加强市场监督和监管,杜绝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农业机械等,切实保护产业从业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稳定和良好运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临夏州发展苜蓿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气候条件适宜,潜在适宜种植的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而且苜蓿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这与当地政府提倡大力发展草食畜的决策也是相一致的。发展苜蓿产业,从经济效益来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大幅增加农户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从生态效益看,可以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盐碱土壤,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苜蓿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科研院所和技术部门要着力推广牧草种植、加工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还要建立苜蓿种植基地,通过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牧草就地加工、长期贮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产业。牧草产业是草食畜养殖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临夏州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桂玉.优质饲草生产与利用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

.[2] 临夏州国土资源局、临夏州统计局.临夏州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2014.10.15.

[3] 杨茁萌.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状况浅论.草业科学,2004,(增刊):300-307.

[4] 朱新强等.甘肃省苜蓿种植现状及成本收益分析.中国草食动物科学,第34卷第5期:63-67.

猜你喜欢

临夏州全州苜蓿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二次相遇
非遗传承视角下临夏州砖雕的传承与保护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临夏州走访纪实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