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才是硬道理
2018-05-08栏目主持陈祥森
栏目主持/陈祥森
对于减税和中美贸易摩擦这两个热点问题,企业界人士非常关注。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就此问题深度剖析,纵横捭阖,发表看法。
■ 减税惠及企业和消费者
专栏小编:三位专家好,欢迎做客“深度”栏目。最近,国内外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一是两会后国务院确定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发布301调查拟加征关税的中国产品清单,中国表示将以同样的规模、金额强度回击。这两件事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企业界人士对此非常关注,那么接下来请三位专家谈谈你们的看法。
把酒临风:我们先说说税改利好的事吧。从2018年5月1日起,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将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将从11%降至10%。此外,工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统一上调到500万元,对于部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款予以退还。上述三项措施,全年将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000亿元,内外资企业都将同等受益。从行业来看,增值税税率下调,建筑、采掘、公用事业、计算机、电气设备等行业明显受益。
夜雨观澜: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成本高、利润薄、税负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以降低增值税税率,可以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减轻负担,增强企业的实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金玉其中:这次降低增值税税率,主要针对重点扶持的行业,像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基础电信服务业,还有农产品等货物。按照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销售货物或者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还有五类涉企的降费,包括降低社保费率、完善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标准再降25%、调整企业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清理规范物流和能源等收费等。这一系列措施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3000多亿元。此外,从7月1日起取消流量“漫游”费,确保今年流量资费降幅30%以上,推动家庭宽带降价30%、中小企业专线降价10%~15%,进一步降低国际及港澳台漫游资费。加快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今年提前实现98%行政村通光纤,重点支持边远地区等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推动飞机上互联网接入业务,支持在酒店、机场、车站等扩大免费上网范围。
专栏小编:这次降低增值税税率对于实体经济是个重大的利好,多个行业会因此而利润空间会增大,尤其是制造业的上游与下游都会受益。
夜雨观澜:确实是这样。媒体报道说,此次降税有望推动制造业利润总额弹升11.2%。受利润基数影响,上、中、下游分别弹升约15.7%、11.2%、8.8%,有色冶炼、化学纤维、铁路船舶三个行业利润弹升幅度最大,达28.9%、18.5%、17.5%。若增值税率后续下降至13%,有望推动制造业企业净利润总额弹升44.8%,其中上、中、下游分别弹升62.8%、44.9%、35.1%,有色冶炼、化学纤维、铁路船舶三个行业利润弹升幅度达到 115.6%、74.0%、70.1%。
把酒临风:增值税主要是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进行征税,过高的税率不利于企业创新。这次增值税减税直接利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企业。增值税税率下降以及一次性退还未抵扣完的进行税额,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流转环节税负,提高企业利润率和增加企业资本积累,为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研发投入提供基础。这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玉其中:增值税税率下调1%,制造业利润将出现两位数回升。有机构预测,剔除增值税下降引发应纳税所得额增加的影响,前三季度制造业有望降税783亿元,折合全年约1044亿元,其中上游降税约309.1亿元,中游降税约420.3亿元,下游降税约314.7亿元,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际降税最多,分别达到169.3亿元、111.7亿元。
专栏小编:现在,减税在全球来讲是个潮流,我国也紧随这个潮流,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这样的结果老百姓和企业一定会受益。所以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今天我们深化增值税改革,仍然要守住一个基本目标: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把酒临风:去年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企业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在企业望眼欲穿的祈盼中,草案并没有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专家解释说,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于2007年3月才获得全国人大通过,2008年1月1日才开始实行,税率涉及技术问题相当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短期内不会调整,而且从技术层面来看,修正税率并没有这么迫切。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税改计划,签署了1.5万亿美元的减税法案,而后许多国家竞相减税。美国减税法案生效后所有人都看到了,以苹果为代表的美国海外公司马上部署回迁美国,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境内外资企业立即动身前往美国开工厂。曹德旺说,中国税负太高,成本太高,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可见全球竞相减税,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本争夺战,哪里降税幅度大,企业在哪里就赚得多,资本就会流向哪里。
夜雨观澜:苹果回流美国,在接下来的5年内,将建造一个新园区,增加2万个就业岗位,并为从海外回流美国的资金额外支付380亿美元的一次性纳税。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2015年8月宣布未来5年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电子设备制造厂后,去年又宣布未来4年内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兴建液晶面板厂,将为威斯康星州创造3000个工作岗位,并有机会上探至13000人规模。
金玉其中:看来减税已成为国家的一种经济战略,哪个国家能够吸引到资本、技术、产业的垂青,就能在风口起飞强壮经济。现在全球产业迁徙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点,要么成本上升,要么利润下降,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或者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线性关系本来就是此消彼长的。现在我们人口红利消失导致人力成本上涨,那么通过减税来冲销这个短板,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中国40年前改革开放时,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资本、技术和产业滚滚流入中国,使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一条完整的中低端产业链被打造出来。现在,我们要实现产业升级向中高端发展,同样需要资本、技术和产业进入中国,那么减税就是最好的办法。
专栏小编:其实减税最终的目的是惠及消费者,企业除去成本和留有的利润,谁的价低质好,谁就有市场竞争力。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就是凭借价格的优势,而减税又可以增强了这个优势。
金玉其中:按照抵扣链条传导,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消费者购买价格变低了。所以增值税减税是在产业链当中不断传导的,一个环节的征税在交易过程中会连锁反映到其他环节。这时候就需要计算到底多少是制造业得益,多少是商业得益,多少是零售业得益,多少是劳动者工资得益,多少又是最终消费者得益,相当复杂,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消费者和企业一定会受益。
见“宜”思迁 梅逢春
■做强中国企业
专栏小编: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当下的热点。美国政府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1300余种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出口额。而后特朗普又下令美国贸易代表考虑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更多关税,涉及金额1000亿美元。中国政府对此立即公布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美国对中国约500亿美元的出口额。对于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表示,坚决回击,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美国公布的清单覆盖中国十大高科技产业,主要有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新能源装备、高铁装备等。以上产业恰恰对应了《中国制造2025》里提及的国家未来要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说过,如果让中国如愿以偿,就对美国不利。所以,为了保证美国科技技术和经济地位的领先,白宫也真是拼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手段也能干的出来。
把酒临风:美国的清单上圈定的几个高新技术产业,正是中国处于经济转型,向外输出的重点产业。它们的共同点便是:中国国内对其需求基本饱和,正需要通过打通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竞争力。如此看来,由于美国对这类商品的替代性高,受影响较小,而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在寻求潜在的国际市场上受阻。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场贸易摩擦,以免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受阻。
夜雨观澜:现在双方公布的清单并没有实施落地,双方都在试探对方,还没到真动手的时候。近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发了一条消息,声称并不是想跟中国打贸易战,而是为了给多年前积累下的贸易不公平反。这个态度其实很明显了,亮出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不是为了实施,只是增加谈判的筹码。中美双方现在都在隔空斗法,互相试探对方反应,当然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专栏小编:贸易战是把双刃剑,双方都得受伤。特朗普声称美国也不想打贸易战,是否想把制裁作为筹码来讨价还价?
金玉其中:在特朗普宣布计划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之后,美国商务部长马上给中国提了一个应对建议:要想让美国高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天然气。美国页岩气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去年日平均净出口约4亿立方英尺天然气,你中国买美国的天然气来扭转两国的贸易逆差,那我们美国就考虑不生气,不搞那么多贸易战了。以打促谈这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之一。
把酒临风:大国关系向来都是靠博弈,况且特朗普还是个精明的商人。中美贸易的互补性较强,而竞争性相对弱。也就是说,中美贸易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了谁对该国家的经济都过不好。如此看来,贸易战全面开打的可能性很低。不过,美国对华战略正在经历大辩论、大反思和重要调整阶段。这种辩论在历史上曾有三次,当前为第四次。与以前不同的是,美国的政、商、学、军全方位参与此次辩论。美国本次辩论朝野共赴,且政府亲自参与,甚至引领辩论,这更是前所未有。此外,本次辩论还有一个特点,声音几乎一边倒。在过去的辩论中,有人赞扬中国,也有人批评中国,但现在,赞扬中国的声音基本消失。这几个特点加在一起,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警觉贸易战背后带来的世界经济极大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上的事端。
专栏小编:今天,我们且不说这场贸易摩擦能不能演变为贸易战,演变为地缘政治,只是请三位专家从我们企业的视角谈谈这件事,谈谈企业的应对。
把酒临风:作为企业来讲,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只有在技术上形成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得稳,走得远。看看美国公布的清单,虽说覆盖中国十大高科技产业,但这些产业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实力,美国可以找到替代品。所以,我们企业还是要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出“高精尖”的产品,站在全球产业的顶峰,那样的话我们还怕产品卖不出去,还怕贸易战吗?
夜雨观澜: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让企业能够健康成长。譬如,减税、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等诸多方面,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才能滋养企业。前些日看到一篇报道讲,过去几年间,已经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离开苏州。外资撤离中国的原因很简单,地价贵了、人力成本也贵了,如果继续只做简单加工的低端制造业务已经干不下去了,只能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去。这个趋势其实在前几年已经开始出现,高地价、高人力成本,不光是外资受不了,甚至中国本土一些大型企业也难以忍受,比如华为把很多部门都搬到东莞去了。人力成本上升是个大趋势,大家都没有办法,地价贵了则需要反思,“脱实向虚”带来的后果拖累整个经济。现在我们很多中小企业都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他们资金实力并不厚实,他们也在饱受地价高、税负高、人工成本高的重压,说不好哪天承受不了就会倒闭。
金玉其中:低端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而高端制造业是让我们有一个学习机会,这两个端一个也不能少。大家看到资金流脱实向虚,这是价值观的偏离,实体经济之殇。不过,现在我看这种现象已经在扭转,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已风光不再。制造业把《中国制造2025》作为转型的方向,政府也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实体经济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专栏小编: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自强才是硬道理。按照中国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水平。到2050年,国民经济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发展高端制造业。
夜雨观澜: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首先要找出差距,正视差距。我看到有企业界人士说,中国还面临着精细化客户导向缺乏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两大难题,当前我们企业在品牌意识、定制化需求和原创性上存在较大不足。在核心竞争领域,中国的科技意识、专业人才储备、关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把酒临风:确实如此。虽然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全球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产业,以及最全的信息通信业态,但现实中我国整体的产业技术能力还相对较弱,整体能力差距还挺大,特别是缺乏像通用电气、西门子这样的跨国企业引领产业生态,因此更需要聚集产业的力量去共同推动。此外,工控软件、芯片、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我国差距更大,需要有危机感。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机遇还是大于挑战。
专栏小编: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一直是企业界人士强烈的呼声。对此,你们有什么建议?
夜雨观澜:最近李书福炮轰电动车资质审批不合理,说“电动车资质有一些根本就是走后门,有些人拿了资质到处找投资,但真正有能力的不批。”李书福有能力搞电动车,但拿不到资质。现在国内正在排队或有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或团队有百余个,如今却面临着“通道”卡死、计划打乱的窘境,何时重启审批资质不得而知。从这问题上能看,“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仍然还存在。“放管服”改革中涉企的事情是个细活,不能用简单的办法处理,要从产业怎么能更好更快发展上去考虑。
金玉其中:我看到一条报道说,中车去年海外签约额仅完成6成任务,汇率抵消价格优势。中车产品逐步失去价格优势和部分重大项目丢标是签约额指标未能完成主因。对未中标所有项目进行了统计,发现有超过50%是因为价格高丢标,而这些项目大多位于亚非拉等中国中车传统市场。近年来,中国融资方案逐渐失去竞争力,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竞争力大幅提升,融资能力超过了中国。在融资利率上,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年息在0.5%~1.8%之间,而中国在3.5%~4%之间,且还不能提供100%全额融资。融资利率带来的成本差额完全抵消了中国中车的价格优势。中车的产品很好,但是被我们的金融政策捆住了,迈不开步伐。所以说,像中车这样的企业虽说自身很硬,但也需要政策来扶持。
专栏小编:看来企业自强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要进行技术、管理、模式等创新,一方面政府也要在税负、金融、审批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好政策。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真正强大起来。所以,我坚信中国自强才是硬道理,只有强大了才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够用实力来回击。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感谢三位专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