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释放疗法对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018-05-08卓雪芳林烁章希娅王文
卓雪芳 林烁 章希娅 王文
癌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据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即为恶性肿瘤,其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占比26.81%,在农村居民死因中占比22.96%[1]。癌症患者得知病情后,通常心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而焦虑和抑郁情绪尤为突出,这种负面情绪将对癌症患者的心身状况产生不良影响[2]。情绪释放疗法(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EFT)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敲击相关穴位,配合与神经语言学技术相关的有助于缓解创伤感受的动作,能够快速、有效地释放心理压力、阴影以及负面情绪的一种治疗方法[3]。本研究对我院老年科住院的癌症患者应用情绪释放疗法,探讨其对癌症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86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电脑随机派位,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干预组男3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9.3±6.8)岁,肺癌11例,肝癌9例,结直肠癌8例,胃癌8例,前列腺癌4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35例,女8例,平均年龄(67.8±7.2)岁,肺癌9例,肝癌10例,结直肠癌7例,胃癌9例,前列腺癌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癌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癌症患者;②语言及认知功能正常,能理解并正常沟通;③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自身患癌不知情者;②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③同时有精神疾病者;④全身多处转移患者。
1.2方法
1.2.1 实施前准备 邀请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一名中医康复理疗师对参与本研究的全体人员培训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情绪释放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医经络原理及主要穴位位置和敲击操作要点等,培训时间为期2天,每天4h。建立微信群,以便组员间开展相关工作、探讨并及时解决问题。
1.2.2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为期4周的情绪释放疗法,每天上午和睡前各做一次,每次持续20~30min,前三天完全由研究人员指导完成,其余时间上午由研究人员指导,睡前由患者自我完成,研究人员对患者执行情况进行每日跟踪;中途出院的患者在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经院内操作培训合格后进行院外操作,研究人员每周两次电话随访和督促。
情绪释放疗法[4]操作过程:①向患者讲解情绪释放疗法操作及配合要领,分发并讲解穴位图。②情绪对焦:让患者取舒适体位,闭上双眼,尽力回想内心深处最伤心痛苦、难以接受的经历和事件,比如罹患癌症、疾病并发症和愈后、家人和经济负担等。③评估情绪:让患者主观评估负面情绪,以0到10分为分度,0分为无负面情绪,10分为负面情绪达到忍耐极限,指导其指出负性情绪所在位置。④建立固定提示语句式:“我虽然存在XX问题,但我依然深深地爱并接受我自己!”让患者右手轻握拳,拳眼朝上轻敲神藏穴(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并念3遍固定提示语。⑤轻敲各穴位:患者并拢食指和中指,用两指头依次轻敲攒竹(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瞳子髎(眼眶外侧缘处)、承泣(眼球与下眼眶上缘之间)、人中(鼻唇沟的中点)、承浆(颏唇沟的正中
凹陷处)、俞府(锁骨下前正中线旁开2指处)、大包(右腋中线第6肋间处)、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等穴位,每个穴位轻敲七八下,敲打各穴位时要反复念:“我虽然存在XX问题,但我依然深深地爱并接受我自己!”如此进行3到5轮敲击,注意敲击的同时要保持对焦情绪。⑥再次评估负面情绪,若评分在3分以上则进行巩固加强:患者头部固定,完成一系列动作:闭眼—睁眼—眼睛往右下方看—眼睛往左下方看—眼球顺时针转一圈—眼球逆时针转一圈—哼唱自己喜欢且欢快的歌曲15s—从1数到5—再哼唱自己喜欢且欢快的歌曲15s。操作中患者若有不适症状则立即停止操作进行休息,待缓解后再完成。
1.2.3 评价工具 采用经国内学者翻译的W.K.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5]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估。SAS量表和SDS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4个评分等级,将每个题目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再乘1.25即为标准分,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SAS量表标准分小于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标准分小于53分为无抑郁,53~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本研究中共发放问卷86份,3例患者因病情变化中途退出研究,总共回收有效问卷83份,其中对照组42份、干预组41份进入统计学分析。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应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的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前测得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4周的情绪释放疗法干预后干预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组干预4周后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S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S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t P对照组(n=42) 62.20±4.81 62.81±4.59 -2.106 0.041干预组(n=41) 62.39±5.16 50.98±6.98 17.228 0.000 t-0.117 9.143 P 0.907 0.000
2.2两组患者抑郁评分的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前测得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DS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组干预后评分比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SD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SD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4周后 t P对照组(n=42) 62.12±5.67 62.55±5.45 -1.664 0.104干预组(n=41) 62.32±5.62 51.61±6.69 11.346 0.000 t-0.160 8.178 P 0.874 0.000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7],患者心理状况的负性变化与癌肿的发生及进展联系密切,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其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升高;而一旦患者罹患恶性肿瘤,机体平衡状态被破坏,反过来又再使患者出现负性心理,加快恶性肿瘤的进展,因此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同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研究中观察到癌症患者在入院后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其SAS评分与SDS评分大部分达到中度,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也严重削弱其直面疾病的勇气和积极生活的心态。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努力治疗癌症患者疾病的同时,关注癌症患者心理,帮助其树立积极应对疾病和重建健康的心态也同样重要。
情绪释放疗法是源自美国的一种结合了我国传统中医学说和西方现代心理学治疗理论的一种情感创伤疗愈方法。情绪释放疗法理论认为[3],通过穴位敲击可以调节人体内失衡的能量场;使用固定句式的提示语言及动作可以动摇存储在颅内的不良记忆和经历,加快并畅通神经传递的速度;使用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迅速释放负性情绪的目的。它具有简单方便、患者容易掌握、可自行操作、安全无创、符合中国文化等优点。情绪释放疗法在国外心理治疗领域中用于治疗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情绪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8~10],但国内的相关文献还不是太多,将其与护理学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报道更是少见。
本研究将情绪释放疗法应用于极易产生负面情绪的癌症患者中,结果显示,情绪释放疗法能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尽快脱离影响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有助于产生积极正面应对疾病的心态,为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参考性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易学且较安全,患者或陪护人员通过学习后可自行在家操作,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本病区为老年病房,参与研究的大部分为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癌症患者,其对年轻癌症患者是否也存在同等作用还有待考证;另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是干预4周后的成果,时间相对较短,其长期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S]. 2013:25-26
2 陶炯,叶明志,易欢琼,等.癌症患者的心身状况及心理干预[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5:582-586
3 闫少校. 情绪释放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6
4 张茵,赵雅莉,徐蕾,等.情绪释放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0):1207-1210
5 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6 舒良.自评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7 陈慧芳,丁卫亚,郑倩倩.心理干预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4):447-449
8 Garry A. Flint,Willem Lammers,Deborah G. Mitnick.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J].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J].Trauma,2005,12(1-2):71
9 Patterson Susan Librizz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on stress and anxiety in nursing students: A pilot study[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6:40
10 Martha M. Salas,Audrey J. B rooks,Jack E. Rowe.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a Brief Energy P sychology Intervention(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 on Specific Phobias: A Pilot Study[J]. Explore: 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 ealing,2011,7(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