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的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018-05-08罗永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罗永含 肖 菂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一、传统手工艺研究背景与现状
传统手工艺指以手工劳作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它是一种通过创意手法改善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造物艺术,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在经过历史沉淀后,传统手工艺独有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对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造成大量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消费空间,逐渐丧失“活态性”,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尴尬与消失的危险。
面对传统手工艺百年后的发展现状,针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国家、手艺传承人和文化研究领域早已开始战略布局和模式探索。研究发现,目前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文献研究有1892条,1987年,李荣昌教授第一次提出近代工业会取代部分手工业的思考,到张道一教授提出传统工艺文化构成了工艺美术史的主体。研究表明30多年来的工艺美术只追求技艺精湛、却缺乏时代创新。该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2017年,国务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系列讲话中提出的“两有”“两相”“两创”,要求传统工艺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方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国家政策指引,现代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逐渐从文化工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匠精神逐渐回归大众视角,无论是线上体现匠人匠心的传统手工艺电商平台,还是线下追求中国美学体系的诚品生活理念,都在诠释现代消费者除了追求商品的实用性外,对商品背后的文化美学价值越发关注,并愿意为其买单。
二、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的符号学解读
(一)创造性转化概念的由来
“创造性转化”概念最早由美国华籍学者林毓生在1970年代面对”五四”时期的激进文化思潮中提出。林先生对于创造性转化的定义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符号与价值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转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中继续保持文化认同。传统手工艺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提取传统手工艺文化、美学、历史元素进行设计符号学解读,探索传统手工艺形式、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活态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学解读是根据符号学的语意、语构、语用三个维度,提取传统手工艺的形态、色彩、结构、功能、情感等元素,进行解构、联想、发散和重组的创新过程。
(二)传统手工艺的符号学解读
1.语意
语意是指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双面性关系,是人们根据自身已有知识对产品的初步诠释。能指代表人们可以感知到的一面,映射到传统手工艺领域,主要指能够具像化、文本化的显性知识。所指描述的是传统手工艺抽象、不可感知的另一面,如传统手工艺创造者基于自己个体的经验和见识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文化和审美等隐形价值。显性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模型等形式去清晰表达,方便复制和传播,但也存在着更新不及时而产生的信息落后,因循守旧的误区。隐性传统手工艺是指以人为载体,通过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技能和经验进行创作,赋予产品的情感体验价值。
2.语构
语构主要研究传统手工艺元素之间的表现和构成关系。从传统手工艺中提取出产品的基本构成元素,遵循个体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表现形式,通过解构、联想、发散和重组,重新定义传统手工艺的产品意象,寻找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表达形式。
3.语用
语用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使用场景。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大众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很多消费者不选择对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进行消费,其本质原由是大众与传统手工艺的连接被切断。日常生活中,大众主要通过旅游纪念品中了解到传统手工艺,而全国旅游纪念市场的传统文创产品大同小异,缺乏地方区域特色,降低了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知和期待。因此在传统手工艺的语用维度,应该考虑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重新解读传统手工艺使用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提升大众对于再造产品的认知度和期待值。
三、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应用实例
探索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就是基于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同,提取传统手工艺中代表中国文化和东方审美的符号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让传统手工艺不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陈列馆等地方,而是应用到生活中,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下面以惠山泥人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取惠山泥人的创作元素,结合现代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诉求,输出惠山泥人的创新设计方案。
(一)惠山泥人发展历程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区域文化的代表,起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盛行于清,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著名品种有“大阿福”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惠山泥人早期以家庭手工艺为主,采用模具印胚,作为农民的副业生产,被当地人称为粗货。粗活造型简约,彩绘运笔粗犷,反映当时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清代中后期,昆曲戏、京剧流行于无锡,给泥塑艺人提供了观摩戏剧的机会,由此启发他们开辟全新的创意领域。由印段镶手的小板戏到捏段镶手的手捏戏文,作品扎根生活,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捕捉形象,虚心听取顾客建议,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惠山泥人进入泥人发展的兴盛期。民国24年,上海艺专学生李文华传来石膏翻制,因其制作工艺简便,对惠山泥人生产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本地的传统民间泥人造成严重的冲击。抗战开始后,无锡百业凋零,惠山泥人仅少量生产,泥人陷入窘境。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组织艺人参加培训,以调查小组的形式对惠山泥人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聘请当地著名艺人,成立泥人研究所,将惠山泥人生产合作社转为惠山泥人工厂,工人最多时达到800人,创意设计品种300件。惠山泥人工厂的成立带动了无锡旅游业,旅游纪念品逐渐成为惠山泥人行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直至今日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堪忧,面临制作原材料黑泥的匮乏,以及售卖市场的巨变。根据桌面调研和实地考察,现在的大众能接触到的泥人作品,多存在产品美感缺失、形式老态的问题,泥人产品的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
(二)泥人“大阿福”元素提取与整理
以惠山泥人中的“大阿福”为例,从符号学的三个维度深度挖掘惠山泥人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对最具有代表性的阿福进行素材收集、符号提取和创造性转化,探究惠山泥人在现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
1、显性语意
“大阿福”被称为降福人间的沙孩儿,是最被大众所熟识的泥人形象,最早作为家庭中供奉、压邪的吉祥物。阿福的显性语意从形态、结构和表面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提取,分别为整体形态、装饰、开相和色彩。造型上丰满稳重,盘膝而坐,脸型饱满,鼻直口方;塑造和装饰上遵循“ 重前不重后,重上不重下”的原则,强调人物正面的塑造和装饰;色彩上追求整体色调的火红热闹、明快富丽,以红、黄、青、绿等色彩对比使用。
2、隐性语意
惠山大阿福的产生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习俗爱好。阿福形式多样,有清代盘龙头大阿福、抱桃阿福、如意阿福、元宝阿福等20多个品种,集中表达了群众对“福”的祈求。泥人的达意主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传达,头两侧扎着牡丹花,代表富贵;身穿五福衣,代表纳福;脖戴长命锁,代表长寿;手捧青毛狮,代表辟邪;脚穿粉底靴,代表登第。
3、语构层级
通过桌面调研和市场考察,共搜索到二十多种阿福形象,经过筛选,选择其中六种阿福进行元素解构。按照时间排序分为清代盘龙头大阿福、民国阿福和阿喜、现代阿福和阿喜,以及阿福的派生系列小女囡和如意囡。分别从六种泥人造型提取形态、色彩、开相、装饰等元素,发现从现存最早的清代盘龙头阿福开始,到现代阿福、阿喜为止,泥人的形态越来越概括,色彩越来越明亮,表情越来越生动(如图1)
图1 基于符号学的“大阿福”元素提取图
4.语用层级
笔者访问了40名年轻用户,针对六种阿福的语构元素进行喜好评分。现代的抱桃阿福、阿喜因圆润的外形、明亮的色彩,以及可爱的形象更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对于阿福的衍生系列小女囡和如意囡,因抽象的外形和刻板的表情反而让青年消费者感到恐惧,认为泥人的形象表达和内容所指高度不协调。通过提取的有效关键词对比查看,年轻消费群体对于形态圆润、细腻,色彩清新明亮,形象可爱生动的泥人作品更加喜欢,并通过阿福开相元素的提取联想到表情包的设定(如图2)。
图2 “大阿福”喜好程度综合评价得分及关键词总结图
研究发现,现代消费者把阿福定义为手办礼和无锡旅游纪念品,只有少数无锡本地人会选择购买阿福作为吉祥物摆放在家中。通过分析阿福形象中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结合消费者喜好及访谈结果可知:
(1)年轻一代对于阿福所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认同度较高,但对于阿福的美学价值认同度较低;
(2)相对于扁平、抽象的泥人商品,更喜欢一系列立体生动,能指与所指高度统一的泥人形象;
(3)对于现代阿福所要传达的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等美好寓意,年轻一代更喜欢符合现代生活场景、具有自我独特性的积极情绪传达,如奋斗、开心、逍遥、知足、舍得等生活情感诉求词汇。
(三)泥人“大阿福”元素的文创应用
2013年,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中国梦”系列海报,通过提取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创作元素进行艺术表达,创意鲜活,深受群众喜爱。2017年底,故宫博物院通过深度挖掘明清皇家文化元素,成功研发9170种文创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惠山泥人“大阿福”作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不仅承载着无锡百姓的喜怒哀乐,也丰润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民间文化,具有超强IP属性。前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构建和整理了惠山泥人的创作元素,并结合现代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诉求,筛选出惠山泥人的创作基因。后文以“大阿福”为设计对象,选取明朝、清朝、民国、现代4种人物形象,保留阿福的创作元素,指导“阿福” 系列文创书签设计。
1.造型
阿福的创作基因主要有显性造型符号,还有隐性象征符号。形态、开相和装饰是最典型的显性因子,最全面的体现了泥人造型特征。根据阿福造型元素解构,造型饱满、情绪生动的抱桃阿福更加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提取抱桃阿福的造型设计元素,化繁为简,保留阿福的主体形态和典型特征,舍弃繁琐的装饰,对阿福的造型元素进行简化处理。通过精确提取阿福的典型基因,凝练其特征,并运用几何法再设计,以点、线、面等简单几何象征元素表达复杂的具象图案。
2.色彩
色彩基因作为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对消费者的审美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根据泥人的色彩发展和大众的喜好评分,提取出明黄色(C0 M3 Y80 K0),绛色(C0 M100 Y100 K0),吴须色(C90 M75 Y0 K0),樱桃色(C7 M95 Y45 K0)等8种代表色彩,合理分配色彩构成。
3、内涵
依据阿福的IP属性,塑造明朝、清朝、民国、现代四个阿福形象。通过四个时代场景,提取具有代表性、积极向上的文化符号,把时代文化元素融入到阿福的文创设计中,深化阿福的文化内涵(如图3)。
图3 “大阿福”文创设计图
四、结语
传统手工艺作为区域文化的代表,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体现。为了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积极响应现代消费市场的文化诉求,提出基于符号学进行传统手工艺构建、转化、创新思路。从语意、语构、语用三个维度对惠山泥人的形象进行解读,提取关键要素,进行文创探索。基于现代消费市场对于泥人文化和艺术的喜好认知,总结年轻群体对于阿福的情感化诉求,为下一步泥人创新提供设计思路,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以及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J].中国哲学史,2016(04):5-9.
[2]朱上上,罗仕鉴.产品设计中基于设计符号学的文物元素再造[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47(11):2065-2072.
[3]郭琳,张凌浩.经典国货文化记忆在当代设计中的价值与延续[J].包装工程,2012,33(10):110-113+117.
[4]胡伟峰,赵江洪.用户期望意象驱动的汽车造型基因进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16):176-181.
[5]张凌浩.产品识别建构中的消费者导向研究[J].装饰,2009(10):88-89.
[6]罗仕鉴, 朱上上. 浅谈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J].广告大观:标识版, 2007, 41(3):28-34.
[7]张文珺. 惠山手捏戏文与昆曲的艺术关联[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8(4):121-123.
[8]黄永飞,刘少牛.从惠山泥人大阿福看民间和谐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33-35.
[9]程勉中.无锡惠山泥人小考[J].艺术•生活,2000(04):18-19.
[10] 胡伟峰.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以先秦独辀马车设计为例[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