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2018-05-07王秋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摘要】近些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希望感的研究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等都产生着积极、正向的影响。同时,希望感的相关研究也为我国国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研究视点。本文主要围绕希望感研究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研究,先分析希望感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然后阐释基于希望感指导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希望感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51-02

一、前言

希望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尤其对于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希望感同青少年个体的学业、积极情感和健康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希望感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不仅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的层次和水平,而且还能使希望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有效拓展。

二、希望感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

1.希望感的内涵分析

希望属于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同时还可将其看作健康认知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通常意义上,我们可对希望进行如下界定,即在达成某一强烈愿望的过程中的一种具有持续性特点的信念,希望允许个体保持并践行着朝向目标的行为。希望感属于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其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构成和研究对象。

2.希望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

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力量,希望感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个体应对各种焦虑、压力等消极情绪。无论是成年个体还是青少年,其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学业上都在所难免地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有时甚至会陷入情绪的低谷。对于青少年而言,适当的希望感水平通常能够更好地帮助个体以更好的心态进行心理适应性调整。这不仅能够促使其应对挫折的能力能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够让其青少年在遭遇挫折后依然能认可自己,并且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同时,希望感还能适当地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可水平和自尊水平。由此可见,基于希望感的研究不仅利于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和各种压力,还对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帮助[1]。

三、基于希望感指导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

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一个青少年个体心理品质的塑造通常都同家庭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作为青少年家长,应发挥好言传身教的示范性作用,从小起密切重视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品质的培养。同时,家长还应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情绪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频频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地从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给其以关注,尤为关键的,应关注好青少年情绪方面的问题,绝对不能持以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仅仅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还应将聚焦点放在日常对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绝对不能在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才加以干预。

2.建立青少年个人的积极心理成长档案,强化正能量教育

根据希望理论观点,个体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在其童年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然后,又会在后期受到一些突发事件、情感等因素的影响。那么,要想更好地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对其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更充分、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开展的行动更具效果[2]。建立青少年个人的积极心理成长档案就是对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把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200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孟万金教授就明确指出,每个个体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相应地,加强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心态调整的挖掘并重视开发青少年的积极心理潜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可见,进行积极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就目前来看,基于积极品质内容的個人心理档案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一些学者极力倡导采用建立个人心理档案这一策略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依然需要密切关注的是,以往关于个人心理档案的研究大多都是将心理问题作为记录重点的,却在无形中对积极心理的记录有所忽略,并且,这些记录大多都是具有普适性的,有的并没有将青少年当作重点研究对象。那么,在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时,应建立以培养青少年希望品质为导向的积极心理档案。具体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可采取对每个青少年个体初期固有心理特质进行记录的方式,有选择性地记录一些积极的心理案例和产生希望信念之类的事件,然后,在后期的各个不同年级段、各不同教师的参与下对希望心理档案进行及时补充,在此过程中,还应结合档案信息,有效引导并激发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能够在一种积极向上、正向鼓励的健康环境下快乐的成长。

四、结语

综上,基于希望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视点,其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有着关键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青少年希望感的研究有的仅停留在描述层面,缺失深入地实证考察及实际应用性的研究,针对这些现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加强应用研究,并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进行丰富和完善。如此才能切实提升青少年的希望感水平,逐步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景小涛.希望理论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7):67-70.

[2]田颖.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7(2):130-132.

作者简介:王秋英(1969.10-),女,山东莱州人,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