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2018-05-07陶志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隐喻思维能力

【摘要】传统翻译教学注重语言知识与翻译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翻译水平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翻译时容易硬译、死译。本文研究分析了在翻译教学中融入隐喻知识的传授,要优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隐喻 翻译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124-02

传统翻译教学受结构主义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如分析词汇、句型、语法结构,通过例句说明英汉语言的差异,在学生翻译实践后,对照参考译文来进行讲评。这一过程更多地注重翻译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翻译的过程,尤其是思维的过程。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初人们是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隐喻,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专属于学者使用的,用以展现出他们非凡的语言能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约翰逊和莱考夫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从而使人们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能帮助译者开拓思路,既关注跨文化跨语言这种宏观背景,也能在微观上从隐喻的角度解读字词句。

我国传统翻译教学注重理论与技巧的传授,对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思维这一领域尚有缺失。鉴于这种情况的存在,笔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以实验研究检测并分析了该理论对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影响及对学生翻译能力产生的效果。

一、理论概述

1.概念隐喻理论

80年代初,约翰逊和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摆脱了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不再认为隐喻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两个概念,概念性隐喻来自人们长期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诱发了语言中的隐喻,这种体验可能是非常基本的,如各种感觉,人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等。概念隐喻指导着人们去形成概念,去理解语言中的文字表达,语言隐喻是概念隐喻在语言文字中的具体表现。要理解语言中的隐喻就需要熟悉原语文化中的概念隐喻。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工具。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人们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借助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

2.隐喻能力与翻译教学

隐喻能力也就是能够识别并理解原语中的隐喻结构,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人为的创造出隐喻,这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具备隐喻能力就是要求人们能够解读隐喻,了解隐喻背后的深层原因,并能够创建新的隐喻结构。概念隐喻来自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体验,生活中许多语言表达及一些思维方式都来自这些概念隐喻。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知产生并发展了大量隐喻结构,人们最初使用隐喻是因为思维能力贫乏,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现实中的事物,只能借助一样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描述另一件未知的、抽象的事物。翻译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文字进行形式上的转换,按照功能语言学家奈达对翻译给出的定义,“翻译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信息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首先要把意义传递过去,其次要保留原语的风格”。而要找到这种对等语,就必须对原文文字认真分析,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研究设计

为了检验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了概念隐喻理论之后,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相比较,是否能够对翻译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研究组采取了实验方法来探索,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隐喻思维能力及翻译水平的影响。

1.实验目的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帮助较大,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由于对于对原语文化及原语思维模式不甚了解,往往容易造成误译。本研究希望探索通过课堂上讲授概念隐喻理论知识,看能否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实验对象

本实验研究被试者为江西省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两个班学生,每班42人。笔者将一班作为控制班,二班作为实验班。在控制班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让学生独立完成翻译练习,老师点评学生的作业并给出参考答案。在实验班讲授概念隐喻理论,选取典型的含有隐喻的翻译材料,对课后练习,组织学生互评。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在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在实验教学的第一周对两班进行前测,其目的是通过前测了解两个班学生翻译水平是否相近。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后,在教学最后一周进行后测,了解两班学生的教学效果,了解实验班学生的概念隐喻能力是否有显著提高。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有效,笔者要求学生写上名字,认真对待两次考试。

3.研究工具

为了清楚两班学生在实施教学前后翻译水平,了解实验班学生所学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对其翻译水平是否有一定帮助,本实验采用了前测和后测,用以对比两班学生翻译水平,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两份测试试卷都要求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试卷题目是从历年翻译试卷和翻译教材书后练习中选取,试卷满分为100分。

4.研究过程

笔者负责这两个班的翻译教学,从新学期开始对两班进行不同模式的翻译教学。在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讲授概念隐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本实验的实施步骤是,首先在两班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翻译水平。其次,在两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再次进行后测,最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了解经过一学期不同模式的教学后,两班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5.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前后测试的成绩加以收集和整理,试卷共84份,均为有效试卷,由笔者独自阅卷、统分。评分按照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评分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 22.0进行分析,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分析和讨论

在进行教学实验前,对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前测测试,两班的成绩数据显示在表1中。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班的平均分很接近,P值(0.820>0.05)表明控制班与实验班的翻译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就表明两班学生的翻译水平差不多,起点一样,适合做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在分别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和隐喻理论翻译教学后,本实验对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后测,相应数据显示于表2中。从表2中可以看出,控制班的平均分明显低于實验班的平均分,两班的平均分相差4.8333分,差异较大。控制班的标准差大于实验班的标准差。P值(0.004<0.05)表明控制班与实验班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成绩高于控制班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学习了隐喻理论并发挥了隐喻能力密不可分,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为了更好地比较测试结果,笔者将控制班与实验班的的前后测数据进行了比较。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从前测到后测,提高了八分多,而且P值为0.001低于0.05,表明实验班的前测试成绩与后测试成绩有显著差异,控制班的成绩提高了三分多,P值为0.7820大于0.05,表明控制班的前测试成绩与后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对隐喻知识的学习,隐喻能力及翻译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 结束语

隐喻能力是一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体验,正确理解抽象概念,隐喻能力与翻译能力都是一种思维转换能力。隐喻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得到拓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结合生活实践及已有的知识体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辨别、推理、阐释的能力。传统的翻译教学结合隐喻思维,对于整个翻译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Black, M. More about Metaphor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 耿占春. 隐喻[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5] 刘丹凤,魏跃衡. 谈隐喻意识在英语学习者深层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项目“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教学实证研究—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隐喻能力调查”(编号:16YB177)。

作者简介:陶志平(1975.12-),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隐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活的隐喻》
培养思维能力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