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5-07陈翠霞陈晖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陈翠霞 陈晖

【摘要】新课程教育的实施,新高考制度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深远,物理教师在改革的浪潮中,不能忽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实验是一个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全方位结合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意志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62-01

物理是一門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伽利略被称之为“近代物理学之父”,就是因为他把实验带入了力学的研究,并把实验和数学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实验,是回归物理学本质的一种体现,对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忽视了物理实验。简单的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然后用大量的习题进行填充,从而保证学生“掌握”知识,考取高分。这种教学模式太过于功利性,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对物理的喜爱。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这是对物理实验的实际性做出了阐述。杨振宁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是对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一句相当有批判性的讲话。

一、实验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的演示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对于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需要注意课程开始的那几分钟。教师在课程内容内,有意的设计几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对发挥学生的兴趣导向、问题导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笔者在鲁科版必修一第六章的《超重与失重》这节课中,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子,在瓶子内装一些红墨水,瓶子中下部开一个小孔。在课程开始时让学生观察水从小孔中流出,然后从高处再释放瓶子,提醒学生观察下落过程,小孔是否还有水流出。重复几次实验后,有的学生就会观察到下落过程中水是不会流出的。这样一个“常理认识”之外的现象,就调动了很多学生的求知欲。

2.验证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的验证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关键。高中物理实验大部分都是分组验证性实验,可是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这部分的验证,直接教授公式、规律,然后用习题加深公式的应用,这些都是追求分数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下,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就是靠简单的几道例题来认识,例题做了什么,就记什么,考查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记忆力。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如果不平衡木板的摩擦,那绳子拉力和物体加速度还会成正比吗?放手让学生实验下,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其中的问题。

3.探究物理问题

有些物理情景的问题,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就算接受了,也很大一部分是靠背的方法接受的。比如学生在研究“传送带问题”时,经常困惑于摩擦力的方向。这种问题有时教师会觉得学生水平太差。其实可以设想下,霍金的天体理论在我们看来也是很乱、很玄的一套理论,但在他们那个层面的学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对未知事物的困惑应该是值得原谅的。其实对于摩擦力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传送带的实验。为了突出实验效果,放上去的物理接触面最好涂上一些有颜色的粉末等,帮助标记摩擦与相对运动。学生做一做实验,研究下划痕产生,自然对理解摩擦力方面有很大帮助。

4.加深知识理解

有些知识过于抽象,或者偏门,学生平时没有接触到这部分知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很容易存在问题。比如对于电场等势面问题,学生在理解电场这一类“虚无缥缈”的内容时,就很头大。但是,如果通过实验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用一些能看得到的现象来帮助理解,对学生的直观感受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实验的几点策略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参与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学生在研究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建立上帮助很大。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实验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我体验实验,因为学生在实验时,通常会出现很多“意外”,这些教师意料不到的事情,也是我们分析学生知识特点的一个契机。例如自由落体中的“反应尺”实验,就可以让多一些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配合,顺便计算下各人的反应时间。再如在超失重教学上,用弹簧测力计挂几个勾码进行竖直面加减速运动时观察到示数的变大变小。这是让学生分组实验,班上就有同学提出,为什么两个勾码做出来的效果没有三个勾码的效果好。这一问题的得出,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2.加强课堂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能力

在鲁科版选修3-1的电场中,有一个静电屏蔽的知识,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做一做这个实验,认识到怎样材料的外壳才能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再动员学生去讨论,或者找资料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机融合。再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学生在尝试用图像法分析时,会发现有些点离直线偏离较远,这些点有些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有些是因为实验方法错误引起的,这些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开发身边的易得资源来进行实验

利用身边的常见资源来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解决有些学校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更会使得学生感觉实验“亲切”,让学生对身边事物保持好奇心,促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验证“合力的大小与角度有关”的实验中,利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再用一条直尺钉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的一个起点位置,改变四边形的夹角,就可以通过直尺读数来解决大小问题。同样的,自感现象的实验中,可以当众拆个日光灯的镇流器出来做实验,也可以为后期日光灯的学习做下铺垫。

4.学会分析实验,掌握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从实验中掌握相应的技能才是实验的目的。对于实验的观察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是对能否得出实验结论的一大因素。实验结果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实验过程也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学生在不断重复、改进的过程中,培养出了耐心和意志力。从实验促进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立,是我们教师应该要引导的方面。

在当前教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勇于改革,更要落实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教学作用,“不忘初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用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6):156

[2]王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0):223

作者简介:

陈翠霞,女,1989年生,福建宁德人,中学物理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及研究。

陈晖,男,1988年生,福建宁德人,中学物理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