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建构

2018-05-07张静怡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研究生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行业愈加炙手可热。新媒体既是承载信息文化内涵,传达公众意愿的平台,也代表了年轻一代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新媒体的核心内涵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技术的基本范畴,渗透到了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生群体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在校期间承担着大量科研任务,走上社会后也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方式是否因时制宜,直接关系着我国高端人才自主培养目标的实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由于研究生群体在思想文化素质及精神心理层面存在诸多特殊性,而我国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度存在一定不足,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衔接困难。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构建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成为了时下极具建设性价值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042-03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拓展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生源基础,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教育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此,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对年轻一代深灰群体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当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提升研究生群体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政治立场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促使这一群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端建设者,成为人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先锋者,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承担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杜绝研究生群体政治立场偏移的需要。

当下,1985-1995年间出生的年轻一代构成了我国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中的主流,兼具年轻一代的心理行为特征和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研究生群体已经接受了十数年的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较为全面、准确。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辨性,在接受外来思想文化内容的过程中也更具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此种广阔的学习视野、辩证的理性精神成为了当代我国研究生群体在理解和把握事物核心问题方面的共性特征。但凡事过犹不及,部分研究生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过程中走了歪路,盲目地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文明发展进行了错误的解读,贬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否定党领导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甚至偏听偏信外来敌对势力的煽动言论,遭受外来腐朽文化的腐蚀。即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人才成长的正常轨道,将党和国家的培养,父母家庭的殷殷期盼毁于一旦。因此,研究生群体中开展更为切实的,适应当下时代发展需求和研究生群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杜绝研究生群体政治立场发生偏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利用借助新媒体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2.引导研究生群体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需要

近年来受到各类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群体在普遍层面上呈现出了一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道德倾向,集体观念淡漠、追求标新立异、推卸社会责任、心理成熟度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使得部分研究生在追求个人学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行为偏差,甚至爆发了部分恶性案件,引起了大众的深刻反思。在“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因为些许生活琐事对室友心怀愤懑,进而投放剧毒化学品将其杀害,何尝不是当代研究生群体中思想道德观念败坏的集中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建设,虽然未必能在短期内杜绝极端个案的发生,但却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更多的研究生能够珍视生命的价值,正确地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经受住历练和考验。

3.促进研究生群体有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需要

相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需要承担更多的学术研究工作,在研究领域方面更为专精,对某类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通过获取己知来不断地积累知识,更要通过探索未知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探索精神、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在这一人生节点上,研究生群体面临着对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事业发展趋势、个人家庭问题的自主选择,同时又要承担较大的学术压力和生活压力,必然会形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担忧,如果不能及时地派遣,作出正确的选择,必将会对研究生的未来发展之路造成更多的障碍。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在其中发挥着基本的指引作用和导向价值,高校为研究生群体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辅导能够有效地为其排忧解难,在崇高的理想目标的指引下,理清未来发展的走向,在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引导下,促进心理成熟度的提升,能够更多地经受住生活的考验,摒除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思想,杜绝学术不端现象,配合导师完成团队研究工作。因此,可以说,在研究生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也是极有裨益的。

二、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1.新媒体时代基本问题的概述

所谓新媒体,顾名思义,指的是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存在一定差异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讲,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提出的电子录像计划,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日趋多元,效用范围日益拓展,当下,新媒体这一概念已经呈现出更加泛化的态势,其概念也难以一言以蔽之。从新媒体的本质层面来解析,美国权威科技期刊《WIRED》杂志将企总结为“所有群体面向所有群体的传播”,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在传播主体层面的限制,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发展成为面对面的传播,而信息的受众也可以因此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渠道。

从新媒体的形式角度来讲,当下我国的新媒体形式日趋多元化,成为了现代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以传播方式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网络社区、即时通讯媒体、社交媒体等几种主要类型。网络社区是指以“贴吧”、“论坛”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媒体主要指“QQ”、“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社交媒体指的主要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类依赖职能终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体形式,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交叉式发展,以上几种形式在当下已经不存在明显的区分。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凭借其高度的信息融合性、使用体验的个性化和多元性、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包容性、开放性以及网络社会化趋势的发展,使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呈现出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紧密结合的态势。

2.新媒体背景对研究生群体的影响

新媒体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名称,其影响范围已经蔓延到当代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平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表达个人意愿,为创意、灵感的实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极大地开阔了公众的视野。研究生群体即是当代年轻人的代表,也是掌握高端科学文化知识的代表,因而,可以说,在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这一群体都走在了前列。置身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也必将对研究生群体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个人价值观念的选择方面,新媒体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声渠道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亦可与他人展开思想激辩和精神交流,从这一角度来讲,研究生群体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接纳能力,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也为其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全新的契机。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使得当下的研究生在价值选择方面蒙上了更为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新媒体社交中,他们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能够展现自我个性的信息内容,忽视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再价值取向上轻视集体主义,甚至走上了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歪路。

其次,在学术研究层面,在大多数学术领域当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都为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时下的研究生群体,在完成自身学术工作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获知本学科的尖端理论,又可以与国内外的同业者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沟通。同时,新媒体也促使当下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呈现出更多的交叉态势,跨学科研究为学术研究的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但与此同时,过量信息的获得使得部分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一味地接受种种信息,逐渐丧失了主动死牢的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学术惰性,甚至奉行拿来主义,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将其不加思考地随意解释,拼凑出看似合理,但并无实际价值的虚假研究成果,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各学科学术研究理论的发展。

3.当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弥补。

首先,从教育师资的构建来讲,多年以来,根据中央政府所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要求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指示,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范围内,已经形成一只相对健全的教育师资队伍。从领导层面来讲,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研究生党委对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基本统筹,各二级学院设有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期的基本培养工作。但在实际上,由于研究生院的各个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实质上落到了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身上,而以单一的部门之力,完成全校数百乃至数千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工作实效,只能开展集中性较强的,广泛层面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部署,难以展开更加深入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而在各个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管领导及专职辅导员亦需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与一般的行政事务人员并无本质区别,难以将精力和实践集中在规划、组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于研究生群体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政治层面的不足,也难以有效地挖掘、及时地处理。

其次,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的效用不足。我国的研究生主要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因而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学术发展方向的指引者,也应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更多的实效。但一方面,我国当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普及度大大提升,在数量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当中,研究生导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导师自身存在政治立场错误或存在较大的道德品质瑕疵,由此类道貌岸然的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恰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往往承担着兼具的学术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甚至需要承担部分社会工作,因此在时间精力方面往往难以兼顾。

此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社会实践,研究生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水平自我提升的主观意愿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合理构建新媒体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塑

新媒体时代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重形式、轻内容,注重广而大的集体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问题的关注,甚少与学生群体展开切实的互动交流,因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媒体时代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交互式、渗透式、个性化、服务化的教育理念。在当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当体现出更为广阔的教育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怀学生的切实问题,从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沟通,对学生加以适时引导的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教育践行者。

2.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

新媒体时代为对当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对此,笔者建议,在高校政治教育部门欠缺组织联动机制的现状下,可以充分发挥党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式作用,由研究生党支部带头,在学生群体的大力支持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形成抓党建促教育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讲,可以由校内的各级党组织联合校内宣传部门以及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学生力量,设计并推广思想政治教育APP客户端或是其他类型的公众平台,发挥资源共享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兼具教育性和交流作用的思想政治社交平台。在该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联动性,推进学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发展。学生利用此类平台,将思想教育的深刻内容转化成为更为亲切生动的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学校自身亦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进行合理的调整。

3.利用新媒体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在当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制于高校师资力量的有限和党委部门工作内容的庞杂,在具体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依赖研究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相对于本科以下层次的学生来说,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也具备了更为深厚的现实基础。新媒体时代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本人在此种自我意识的萌发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新媒体理念中的创新意识、自省意识,借鉴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馈机制,既要不断内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不足,又要充分接受国家、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新理念、新信息,牢牢把握思想发展方向的正确方位。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陈少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徐建平,祁明.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徐园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6]陳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杨振斌.探索与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郑永廷,蒋传月等.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静怡(1982-),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讲师,工学硕士,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研究生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