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2018-05-07李丽娟李山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创新教育管理

李丽娟 李山勇

【摘要】高等教育近年来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推行,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手段。本文旨在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梳理导师制的历史发展以及剖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中的若干问题并从导师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教育管理 模式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mass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as a new mode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to build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com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rich.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mentor system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s the current 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give full play to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ool.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combing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ntoring and the mentoring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in a number of issues an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tutor team, system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Undergraduate Tutor;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中圖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217-01

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我国高校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1]。作者认为实施本科导师制是对教高文件精神的落实,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发现优秀学生苗子的有效方法,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

高校教育的三大管理模式分别是班级授课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视为是研究生导师制的下移,但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制。什么是本科生导师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作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5名左右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给予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互动式教学制度。本科导师制则可以弥补现行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不足,把教学和育人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做,真正把教书育人工作的职责落到实处,提高育人质量[2]。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特征,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即“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综合的素质教育,共进的发展目标”。

二、导师制的国内外历史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简称,UTS)普遍被认为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也相继仿效实行[3]。加拿大散文家兼大学教授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有一个著名评论,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访问牛津大学后曾经说过:“牛津大学成功的秘诀关键就在他的导师制。”[4]

导师制的发明权其实应归属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办教育,其实就是真正的导师制的发端。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我国在清末明初之时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影响,我国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经验,1952 年改学分制为学年制,教育制度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模式。

三、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建议

本科导师制的实践思考。

(一)本科导师制生师比不平衡。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办学规模极度膨胀,生师比日益增大。(二)本科生参与导师辅导不深入。国内高校中,学生普遍修课总量过多,本科生往往在四年中修课达到50门甚至更多。而且,国内教学安排一般是,四年本科课程在三年左右修完,最后一年的两个学期,一个学期用来实习、考研和考公务员,另一个学期用来找工作和做毕业论文。这就导致了学生形式主义地参与、应付本科导师辅导课。(三)教师参与本科辅导课不投入。教师的敷衍,许多时候与导师本身素养不相关,相关的是导师的生存、工作环境。

2.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

(一)加强导师培训,减少不均衡现象

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对此,加强导师这方面的培训非常必要。调查发现,比较受学生喜欢并认为比较有效的导师工作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谈心。随着电子信箱、QQ、MSN、飞信等电子交流平台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沟通,在交谈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当然,面谈作为传统有效地沟通方式不可废弃。二是个性化学业辅导。班级导师应该清楚每个学生的特点、喜好,从而指导每位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尤其是成绩不好又不敢表现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三是推荐学习资料。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好的学习软件、电影和课外听力材料等。四是督促学生学习。每学期导师都要制定学习总任务,并让学生按照总任务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执行。

(二)健全配套制度,增加激励机制

高校在实施本科导师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制度的建设, 建立一套有助于导师制健康良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现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在完善当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制定本科生导师制需要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尽快解决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保障等等方面服务不到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大、报酬少,不能充分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由于不情愿,老师对本科生导师工作敷衍过关,难免流于形式,從而严重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要承认导师付出的劳动,给导师工作定量化,特别是在考核评价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标准与细则,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量化、评价每位班导师的职责履行情况。 同时,还需要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特别需要把目前仅仅侧重量的考核深化到量与质的共同考核中去,进而保证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学校既要允许老师不做导师,也要允许学生不选导师,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个性。避免攀比和从众心理,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构建具有本校本院本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29(1):44-46.

[2]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45-46.

[4]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54-56.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创新教育管理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