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视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05-07江祚麒刘杰卢晓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应用

江祚麒 刘杰 卢晓梅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播放视频是一种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单独来研究新闻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因此,笔者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对新闻视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新闻视频 高中生物 应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Playing video in teaching is a popular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ome educators in our country have conducted indepth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video in teaching, but it is still a blank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news video in teaching alone. Therefor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s video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y subject.

【Keywords】news video; high school bi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73-02

一、新闻视频定义和分类

“新闻”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新闻是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實;广义上的新闻是指发表于新闻媒介上除了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包括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1]。本文中的“新闻”概念指广义上的新闻,新闻视频是指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新闻。

这里,笔者将可以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新闻视频分为三类:社会新闻类、生物科技前沿(科学家故事)类、电视(网络)节目类。社会新闻类,如2016年8月借助DNA鉴定技术协助告破“白银连环杀人案”、2017年初我国H7N9疫情高发引发公众恐慌、持续几年的转基因安全性之争,这类新闻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素材也是最多。生物科技前沿类,如屠哟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联播》报道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故事,这类新闻在联系高中生物课堂知识基础上对扩展学生见闻有较大帮助。电视节目类,如第二季《中国达人秀》里的白化病选手感动全场、《农广天地》报道小型无籽西瓜稀植多果栽培技术,这类新闻应用到课堂中来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新闻视频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依据

(一)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2016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了以生物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生物学科素养包含公民在社会和生活中所要求具备的生物学科知识、探究和思考生物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生物相关的议题中要体现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应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2]。生物学科与当今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实际联系尤其紧密。而新闻反应的是生活、社会中的信息,所以新闻中可以挖掘非常多的与生物相关的素材。将这些素材运用到生物教学中来,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将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渗透STS教育理念,即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所处社会背景相联系。

(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视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化为抽象思维为主,但是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是很完善,这种抽象思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材料为基础来构建。因此,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激情,在学习方式上兴趣引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而这种兴趣特点还是主要从直观事物的接触和感知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产生的。绘声绘色的新闻视频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清晰的形象感知材料,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新闻视频中呈现的生物及生命现象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进而为形成理性深刻的认识打下基础。

三、新闻视频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它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3]。一个好的导入意味着一堂课成功了一半,贴近生活、新颖生动又与生物课堂知识结合紧密的新闻视频用于讲授新课前的导入,能够快速创设轻松高效的教学情境,从而迅速抓住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细胞的癌变》一课为例,就有很多的新闻视频素材可以用于课前导入。比如,在课前播放著名年轻歌手姚贝娜因为乳腺癌逝世的新闻视频,因为姚贝娜是学生很熟悉和受年轻人喜欢的歌手,所以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将话题引入到“癌症”上来,从而开始课堂的教学;再比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报道:2015年4月合肥男子扮马被人骑5元一次筹钱救白血病儿子、2016年3月菏泽患白血病年轻女子烧红烙铁欲烫死癌细胞、2017年4月重庆23岁女大学生为筹钱治疗白血病“钻胯治病,9元一次”……,这些吸人眼球的新闻再通过视频形式播放出来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癌症和白血病已经有一些见闻和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可能还不知道白血病也是癌症的一种,老师就可以在放完新闻视频后告诉学生这一点,然后顺理成章开始新课的学习。并且在讲完课后再回过头来以这些新闻视频中年轻癌症患者为例,告诫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从日常生活中防癌。

(二)课堂切入:教学演示、活跃课堂

老师在上课向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如果采用一些直观手段来辅助教学,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课堂中间环节,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开始下降,注意力开始分散,课堂氛围不活跃。这时如果插放一段精心挑选的和课堂知识点契合的新闻视频,不但能够立马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还能让学生在轻松地观看新闻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或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新闻视频相较于其他纯粹知识演示的直观手段,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在内容上也很有优势。因为新闻视频不是对知识的枯燥解释,而是在其中涉及、穿插相关课堂知识。这样,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能够以主动积极的心态来获取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人类遗传病》一课会讲到“21三体综合征”,笔者找到了2010年9月5日《中国达人秀》中唐氏综合征患者武术表演打动评委的视频,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可以布置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炼出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特点,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可以总结出21三体综合征患者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动作愚钝、面部表情特殊以及无有效医治手段等特点。这种主动的案例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课后巩固:知识扩展、情感教育

在学完一堂新课的知识后,一个完美的结束也非常重要,用一个新闻视频来给学生展现科学前沿或者科学家故事,不仅可以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还可以用科学家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比如,在讲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后,都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新闻报道视频。学生可能对疟疾不太了解,老师可以在放完视频后告诉学生,虐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破坏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导致人体缺氧从而使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不足。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可以告诫学生要学习屠呦呦孜孜不倦、刻苦勤奋的科学精神。再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中,在讲完课本知识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2016年8月4日《新闻联播》中关于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介绍片段,在课本原有知识上进行适当的相关生物科技前沿拓展。顺便还可以用新闻中提到的颜宁学成归国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2017年5月颜宁带有争议的“出走”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种正常人才交流现象,并不是她不爱国,告诉学生要学会理性爱国。

(四)用于班级生物专题教育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学,还应该针对一些特定的、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活动,而这些专题活动引用一些相关新闻视频来做讨论背景或材料是非常合适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式更灵活的专题活动来上这一单元的内容。而网络上有很多与本课知识点相联系的新闻视频可以用于专题素材,如2017年8月1日新闻《东海禁渔期结束 百条渔船起航》、2017年9月30日央视《新闻周刊》中《钟扬:追种子的人》都与课本知识点高度契合。这些新闻实例都是发生在社会上的热点但是学生未必了解,以视频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本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知识点,同时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后可以在班上搞一个专题探讨活动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艾滋病,提高学生防艾意识和关爱艾滋病人意识,在网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关于艾滋病的新闻视频,老师经过挑选之后可以用来作为活动材料放给学生看。再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里有一个专题“转基因的安全性”来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近几年来社会上尤其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对转基因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是高中生应当具有的科学素养。网上有很多关于以方舟子为代表“挺转派”与以崔永元为代表的“反转派”论战的新闻视频,这些新闻视频非常契合此专题的讨论,用来作为讨论素材再好不过。

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新闻视频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一)确保新闻视频的真实性

身处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现在的新闻真真假假,即使是视频也有可能是虚假新闻。因此,老师在挑选用于教学的新闻视频时首先要鉴别新闻的真假,确保新闻视频的真实性。

(二)注意新闻视频的时效性

新闻的一个特点是体现在“新”,教师在挑选新闻视频时虽然无法保证所有新闻都是新鲜出炉的,但是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挑选最新的新闻视频。太过陈旧的“旧闻”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又与当今社会脱节,尤其是在挑选生物科技新闻视频时这一点很重要。

(三)保证新闻视频的有用性

所谓有用性是指挑选的新闻视频一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能高效地辅助教学,最好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发现问题或者找到有用知识。如果教师挑选的新闻视频对于教学帮助意义不是很大,既无法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又有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打乱课堂秩序。

(四)生物科技新闻扩展难度要适宜

教师在挑选生物科技类新闻视频时,不能盲目以前沿性为原则,作为知识拓展不必要求学生都能看懂,但也不能给学生播放太过于深奥难懂的科技新闻。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看不懂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新闻视频的时长和运用频率要适宜

运用新闻视频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一节课只有45分钟,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挑选的新闻视频要短而精。不仅要包含能帮助教学的有用信息,还不能太过拖沓耗时太长,否则既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还有可能使学生成为看热闹的“看客”,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挑选新闻视频时一定要注意视频的时长,或者在截取和播放时注意时长的控制。

另一方面,老师不能过度追求新意而太过频繁使用新闻视频,使用频率过高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在一堂课上多次使用新闻视频还会导致学生无法专注心思于课堂学习。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不要超过两次使用新闻视频,每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闻[Z].2017-6-20.

[2]教育部基礎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2017-6-21.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

作者简介:

江祚麒(1992年-),男,湖北黄冈人,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杰(1981年-),男,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卢晓梅,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学、生物学科教学论。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教育科学课题,著有两部专著及十多篇论文。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