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及策略

2018-05-07陈婷卜春凯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意义

陈婷 卜春凯

【摘要】课本剧不仅是对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个性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的尊重,更是学生“人尽其才”和教师“因材施教”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基于课本剧的重要实施意义,笔者从课本剧教学的素材选择及演绎引导策略和教学层次性和规范性来浅谈课本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本剧 语文教学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59-01

一、课本剧的教学实施意义

课本剧是指由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用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的一种体裁。通过把叙事性的课文改编为戏剧这一语言实践形式,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目前,语文教学能够逐渐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授”这一层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不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写剧本、排练剧本的时候,会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演绎剧本的时候,会把自己代入到剧情当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通过学习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分析鉴赏能力、组织表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无缝链接,让“纸上谈兵”能够深入服务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目的。

二、课本剧的教学策略初探

(一)素材的选择和演绎的引导

由于课本剧的准备工作较复杂及需要的时间也较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演绎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进行课本剧的演绎,则忽略了语文课堂中的基础知识和文本表达方式等,还有可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为了追求课本剧的教学效果,而将一些不适宜采用课本剧教学的课文纳入课本剧的教学模式中来。[2]因此,教师对于文本要进行筛选,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课本剧进行剧本的表演,将适合表演的课例整理出来。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寓言文章,可以让学生扮演皇帝和骗子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去体会皇帝昏庸、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和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也可以从初中语文其他版本教材或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中,适当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整理,作为剧本创编的课外素材。进而将整理的素材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文体、版本、年段、课内课外)进行分类,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来演绎。教师应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剧,在指导学生编写剧本时,应该鼓励学生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而不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学生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改编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可以尽情表演的平台;教师对学生课本剧的编写以及表演,还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推动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但是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二)层次性和规范性

课本剧的教学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如果表演下来,学生嘻嘻哈哈地演完,却什么都没有收获到,这样的课本剧教学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研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计划性,层次性的教学,不要一次性把所有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初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理解有限,这一学段侧重于“演”。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角色互换、影像示范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接触课本剧,理解剧本语言,感受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激发他们表演的好奇心和热情,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角色表演的能力。初二的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阅读积累和写作方法也有一定的掌握。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蓝本,加以适当的指导,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本語言,感悟人物形象,体验人物情感。让学生运用要素代入、模仿借鉴、文体互换等方法,学习设计人物台词、学习设计舞台提示及道具、音乐等,初步学习用剧本语言编写。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本剧活动的热爱,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合作探究和综合学习能力。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在选择、编写和演绎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本剧编写及表演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生活及经验,可以尝试运用剧本语言尝试创编课本剧,进行剧本展评,去领悟剧本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师不能只关注课本剧演绎出来的最后效果。相反,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在整个课本剧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然后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们在每个环节是如何分工、如何合作,是如何讨论、如何改写剧本的,是如何表现出人物情感等这些方面。对人物的台词、人物神情、动作、整体布景、人物位置、制作的道具都要进行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一步步规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课本剧的演绎。教师课本剧的教学当中应该是“放一只手,拉一只手”的状态,在基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在哪个环节锻炼了哪种能力,学生是否通过参与课本剧活动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发展;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并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在课本剧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下次应该如何改进等等,这些过程远比结果更加重要。[3]

课本剧的创作过程以学生为主导,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从选题,到编写,再到角色的设置、表演的设计,都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全面“考验”。课本剧如何更好地运用在语文课堂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2]崔亚静,姜淑君.课本剧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5,(01):30.

[3]胡璐璐.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陈婷(1995-),女,汉族,湖南人,人文与教育学院研究生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课本剧语文教学意义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