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2018-05-07高翥雁
【摘要】普通高中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就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短腿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还应该研究学法;努力从情感、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教学;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高翥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渐渐地英语就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短腿学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给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还应该研究学法;努力从情感、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薄弱学校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1.新教材要求较高,学生不能适应。高中英语教材新颖,容量大,内容涉及面广,要求高,它的内容既联系社会生活,又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从而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观察与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不能顺利适应这一点。
2.学生自身的因素。
(1)缺乏英语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具有强烈动机的学生往往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学生主导性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2)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学习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主要指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学习能力差,也缺乏对语言的敏感性,听不懂又说不出。有些学生记忆能力较差,一些单词、短语老是记不住或记住了马上就忘记,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英语学习变的越来越困难。
(3)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英语不理想往往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在: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往往照搬别人的英语学习方法,更不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提高自己英语学习成绩的愿望,也愿意听老师的话,并在英语学习中花了很大的力气,但就是成绩上不去,分数不理想,这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薄弱学校高中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英语成绩不理想的状况呢?应该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习惯。朗读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更是如此。朗读时应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大声朗读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羞怯心理。
(2)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光凭听根本不行,有许多语言点必须记下来,待课后去慢慢消化。因此我每堂课都要求学生做课堂记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当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记笔记。
(3)培养学生自己纠错的习惯。一直以来每教一轮新生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纠错本,把每次考试中、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题型及时认真地进行整理,要求他们经常翻阅,尤其在下次考试前一定要看,努力让学生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我发现学生只要坚持下来,效果很好,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2.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障碍。
(1)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外语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良好的性格、品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为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 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想学好英语,除了有浓厚的兴趣外,还得有坚定的决心和高度的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能克服困难,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3)教师要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优化教学方法。高中学生较之初中学生在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努力寻找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任何障碍都不可怕,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