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018-05-07谢晓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锚点泰坦尼克号创设

【摘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更能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了困扰众多历史教师的问题。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尝试在课堂中开展抛锚式历史教学模式,整合现有教材资源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锚点”的设计、历史情境的创设与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能力。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 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41-02

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能力,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更能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了困扰众多历史教师的问题。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尝试在课堂中开展抛锚式历史教学模式,整合现有教材资源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整合教材设锚点,深化知识理解

在本文中,高中历史抛锚式教学指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创设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挖掘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处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是“锚”,所创设的学习情景就是“抛锚”,“抛锚”起到贯彻课程始终和提供深入挖掘角度的作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锚点的设置,有利于教师在处理相关知识时主动挖掘新材料,拓展新思路,创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认识的锚点。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课知识时可运用抛锚式的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以“中华民族的觉醒”设置锚点,以此锚点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展示材料“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我们现今的民族观有一定差距,发出其改变的转折点是什么的疑问,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以来被列强侵略的史实,理解屈辱的历史引起部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政治、思想和社会等方面也因此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通过整合历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寻找帮助在知识海洋漂浮中的学生固定的锚点,建立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围绕锚点开展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奠定历史解释能力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破定势,启发多元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时,一方面应注意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多元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为其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理解,而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某种观点,提高其思维层次。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既要设置合适的锚点以支撑整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又要将锚点放在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锚点的作用。如在讲解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相比于传统单纯向学生罗列并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影响,让其记忆背诵,教师通过整理教材内容而设计锚点“泰坦尼克号的首航”,将学生引入创设的邮轮首航情境中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第一部分即泰坦尼克号的建造结构、所需材料、能源,提出问题“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运用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哪些经济史上的事件?”引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继续带领学生游览第二部分即泰坦尼克号的豪华设施,其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享受的待遇极为不同,上等阶级的乘客可享受奢华的法式咖啡厅,而三等舱乘客只能在普通餐厅就餐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进行谈论、思考,进一步理解当时社会阶级的分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源,引出人性的善与恶或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变化等。第三部分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泰坦尼克号首航沉没的原因,包括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但他为了使泰坦尼克号的顶层甲板更为宽敞,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数量从原先的48艘削减为16艘,另外,为了使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更为奢华,他在得知这艘巨轮能承受4间灌满海水的底舱而不下沉后,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船由于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等材料。通过这一部分,可看出人性的贪婪与盲目的自信使人类遭遇空前的灾难,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急速发展,但是如何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仍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进一步的解释应建立在能够体悟当时人的环境与心情,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通过教师在抛锚式课堂中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相关知识,开拓更广的思考路径,为历史解释力的培养提供多向思维。

三、设置问题引讨论,锻炼逻辑表达

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其是否拥有逻辑的表达、表达是否合乎历史的真实与规律,从中可看出其一定的思维方式。学生逻辑表达的提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

高中历史抛锚式课堂模式就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中,围绕“锚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去一步步解决,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下理性分析的基础。通常抛锚式课堂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由于围绕“锚点”的问题多为较复杂或对学生原有认知有一定冲突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學习,在问题讨论中激发学生激情,点燃思维火花,有助于学生倾听、辨析、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如在讲解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时,围绕锚点“犁”,可设置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的犁是如何发展的。犁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犁的这些特点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情况,为什么?”在一系列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进行分析,分析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分享观点的时候也就是锻炼其逻辑表达之时。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联通各种素养的关键能力,学生需要在拥有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关系,用唯物史观进行史料实证,心系家国情怀以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论从史出。常规的传统课堂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作用较有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易出现重记忆轻理解运用的情况,因此,运用抛锚式课堂模式,围绕锚点创设历史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并发表见解,有助于其历史解释能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6):8-13.

[2]赵士祥.历史解释的多元观及其教学价值反思[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10):22-26.

作者简介:

谢晓丹(1988.12-),女,汉族,广东清远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锚点泰坦尼克号创设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基于NR覆盖的NSA锚点优选策略研究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