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生存:个人在“刷屏”时代(一)
2018-05-07古北
古北
记录与沟通的工具不断升级,日渐方便快捷,在“用言语杀死言语”上却也越发酷烈。不用回顾太早前的载体,就像刚刚褪去流行色的博客,发表的图片或文章,以文档或栏目形式展现,还是便于积存,形式形制上还是辅于写作搭构,并利于反复阅读的。到了微博,单条信息体量锐减,发布及编写更加简易,信息数量剧增,碎片化表述带来的轻便性大大降低参与门槛,广泛流行必然与无法回避的浅薄性相伴随行,消费式的信息生成便也不再鼓励回访阅读。微信出现后,阅读终端变更,屏幕缩小至巴掌大,手指急速的上滑下拉活动与信息浏览同时进行,这意味着信息的翻屏更加快速,信息的呈现时间更加短暂。人们常常感慨发表不到片刻的信息立即被其他的信息掩盖吞没,讽刺的是,掩盖这条信息的后头信息部队很可能也是自己所发布,自己是发言人,也是自己信息的“掘墓者”。极少有人有闲心去回顾旧内容,因为新内容正在蛊惑你打开,技术方有的是能耐用闪屏或是加重加红提示在固有的展示框架中包抄你的注意力,一拨拨的信息更新需要收割,一个个好友动态需要窥探跟踪,一个个公众号使出浑身解数让人膜拜,谁还有精力去回味过去?
新媒体批评者认为要保存记忆,致敬生命,还是要不断回到笔墨纸本。但是新的工具产生新的表达空间和互动模式,这种诱惑也很有力量,即便是速生速朽,还是令人迷恋。微博、微信体,无须先行地担负言说的紧张,不仅大大增强个人言说的动力,还常让人更快地辨认出同类,抱团以使力聚,更以“转发”“群议”使民情舆论越发快速地发酵,以使好人好事广为传颂而不公得以大曝天下。但无压力的言说和群论也常放大人性的缺点,而招致信息冗余、信息垃圾,甚至罪恶。首先,大众的懒惰与信息提供者的盈利需求合谋了充满冗余的信息环境,即是把旧知识或旧信息包装成新知识或新信息,既满足人们获得新知的虚荣又无须令人费力思考。懒惰并不止步于此,还会使人无法辨认信息真假,从而成为大量垃圾信息的温床,而垃圾信息不仅仅占据人们视线使得优良信息无机会显身,造成信息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更使错误信息指引人们伐害真相,导致罪恶。也就是说新媒体环境既推动了表达的狂欢,也加剧了人们思维的钝化、阅读的懒惰、性情的浮躁和行为的偏倚。这当然是可引起警惕的。另外还有脑科学研究表明,经常使用屏幕接收和处理信息,会降低智力敏锐度,而且新的视觉习惯会不断改变我们的大脑构造,进而让思维方式都发生变化。信息工具的软硬件皆为便利而造,或者说为懒人而造,于是越多的人工智能,带来越多的人工“智障”。但是,信息工具与信息内容都在合力挤兑深度思考的事实并没有唬住人们,“大脑的物理改变”这般骇人的警告也没有,而且非常反諷,像这样的内容也很快被其他信息吞没,并没有达成有效戒示。
信息的大流浩浩荡荡,似乎顺者昌逆者王。弄潮儿一手商权一手话权,志得意满,低头膜拜者在信息浏览时每逢若有所思便觉告慰。不少人会表现出对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的向往,并把这些安排在不远的未来。可惜“未来”却总在永恒地向后移位,“不远”总在麻醉着人们相信自己并没有一味堕落,于是沉沦和幻想一并成全了人被浅薄信息裹挟着走的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