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晓华和他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2018-05-07冷学宝

师道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命语文课堂

冷学宝

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总结者,正高级教师,国培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徐州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曾获两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省、市语文评优课一等奖,教学实录由教育部音像制作中心等制作发行并被收入《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等书。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反思中国教育》等教育丛书,产生较大影响,出版个人专著《诗性语文教学》《不敢读史》等。

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对教育教学的观察。对成绩及分数的过分追求甚至顶礼膜拜,导致生命被漠视,精神受损伤,这种偏颇、畸形的教育引发了初入教坛的秦晓华的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怎样避免教育教学中的伤害?如何让师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多层次的思辨中,秦晓华发现了教育的最大问题:重分轻人,厚外薄内。认识到教育必须围绕生命展开,任何背离生命的教育不管绩效多高、光环几何,都是对教育精神的背弃,秦晓华提出了“走进生命的教育”的主张:教育要聚焦生命,惠泽生命,温暖生命。对生命的真情关注、深情呵护,对生命教育的积极思考、理性总结,形成了秦晓华较为完整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

“走进生命的教育”在秦晓华那里,不是抽象、干瘪的概念,也不是应景、造作的行为,而是温暖、扎实的存在,是教育理性和教学激情的有机结合,是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层面围绕人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总结,有温度,有深度,柔而立,秀且美。

秦晓华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概括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课堂上,强调教学方式转变,实现生命在场,将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并举,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探究疑难,在实践演练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展示交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借助课堂观察,秦晓华发现充斥在课堂里的,是虚假的学习,而且浮泛、勉强的学习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动了起来,学习活动依然是表层、浅显的,学时如蜻蜓点水,讲时将学习资料复述一番。总之,身在位而心灵缺席。摆脱知识淹没生命的窘境,必须完成“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进而向重‘活法转变,由知识在场转向生命在场、生活在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角、主体”,促成“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发生”,最终“成全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借助真学习涵养生命,也就成了秦晓华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主题。

身为语文教师,秦晓华一直致力于“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命”,借助“课内与课外衔接,知识与人格并重”,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文化的熏陶、人格的濡染”,实现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语文建设的转向与升格,让语文教育从“文本”走向“人本”。面对课堂里鲜活的生命,他是尊重甚至是敬畏的,而面对能给自己带来名与利的分数,他又是保持理性和距离的。他倡导的以“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为内容的“三读法”,意在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引领,追寻大语文,实践真语文,向往善语文,探究美语文,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语文学习中,享受课堂,享受成长。至于成绩和分数,只是他以生命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副产品”。

秦晓华认为,“语文教材应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旨在“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谋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课堂上“与其关注教什么,不如关注怎么教”,毕竟,“教材的价值是在创造性地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用教材教,将教材变成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就成了教材。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质疑,引领学生批判,鼓励学生建构,言之温婉而有力,行之优雅而有情,让学生在其学问和人品的熏陶中获取成长的动力。秦晓华以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能力、阔大的格局,把自己变成了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教材,也成了学生眼里“明星级”的教师。

在教育中,鼓励师生智慧修为,体现生命价值,将情感关怀和行为激励共重,让人格渐趋完整。人的发展应该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一切教育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秦晓华看来,生命不应是使用的工具,藉此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教育的终极指向,唯一,不可替代,不容湮灭。然而,“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大于教育,教育窄化为教学,学校过分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方面的培养,偏重对作为工具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轻视甚至无视对学生非认知系统的开发,轻视对作为意义建构和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造成了他们情感世界的萎缩、实践能力的低下。”发现问题是为了有效矫正,“教育一定要着眼于人的根性的保全、着力于人的灵魂的塑造。”体现生命价值,“必須确立两个立场,即人本立场和人文立场,让学生在学校有安全感、受到尊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得到人生的历练”。人文立场重情感关怀,人本立场重爱的实践,都着意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让他们在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

如果只将目光投放在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体现,那么,走进生命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其最终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永远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水准、专业修为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提升教师的专业修为,走进生命的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一个人的外在修为源于他内心的道德律或者说源于他的核心价值观”。达成了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目光专注而清澈”“守望自足的精神世界”“做一个快乐的善于反思的研究者”,成为“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智者”。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不仅是为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技巧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激起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让教师智慧修为。

走进师生生命的教育,需要在情感上关怀,在行为上激励,促成师生的人格完善。应“采取开放姿态,借助他者智慧,扩展师生视野,提升办学品质,解放师生头脑,生成智慧乐园”。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同等重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施动者”,也是“受益方”。人格完整,生命才会慈爱,从容,优雅,悲悯,乐观,温情,智慧,俊朗,飘逸,幸福才会长存于心,精神才能持久亮丽,灵魂才可渐趋高贵。

在生活中,实现教育崇高愿景,展示生命活力,将文化浸润和灵魂滋养同步,让性情得到陶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全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学校就是生活的场域,未来是今天的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是教育的崇高愿景。校园生活不只是为人生准备的,它就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到这一层,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教育。实现教育的崇高愿景,学生应“过完整的学校生活”,“教育应该为人生服务”,将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是对教育的狭隘认知,毕竟,象牙塔里建不起生命的大厦。而将知识抬高到阻碍生命健康成长的地步,教学只是为了更精确地识别,教育必然是傲慢、病态的。“学校应有适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不是没有压力,而是让学生有适度释放的可能,不能过分压制,生命不能总是紧绷绷的,它需要调节。”教育必须有要求,生命应该被呵护,但无约束的自由可能导致放纵。给学生适度的自由,教师必须谦逊,深情,至少,不再因孤傲而自以为是。

“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诗意守望”,实现心灵契合的教育,也是入心沁脾的文化建设。在秦晓华那里,文化不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能够浸润性情的生活。创建可以滋养灵魂的文化,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控制,让位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相互尊重的平等而从容的对话”,有了平等和尊重,才能让教育富有活力,让生活洋溢美感。更进一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教育资源优势”,建设课程文化,“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姿态、速度在不同的人生跑道上奔跑”,这种充满异质碰撞的教育,就是最根本、最优质的生命教育。

“走进生命的教育”华而实,秀而美,是因为它是有情有爱的教育,情像气,充盈在每一方空间,让校园饱满、生动,爱是力,作用于生命的每一寸肌肤,推动生命往前行进。秦晓华是教育的“思想者”,是生命的“思辨者”,更是“走进生命的教育”的践行者。而“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秦晓华的精神成长历史。

秦晓华的精神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怀疑或价值重估——创立。崇拜,源于阅读引发的认同。十年前,在徐州市教科所举办的读书会上,主持人郑少华老师晒出了秦晓华的读书单,其容量之大,涵盖之广,引发赞叹声一片。而如饥似渴的阅读渊博了他的知识,丰富了他的灵魂,给了他怀疑的勇气。发现了教育的弊端,对教育重新评估,是个体独立精神的体现,由此引发的对人生价值的重估,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怀疑与评估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创立,怀疑与重估便失去了厚度。”是的,没有创立,怀疑的价值将大为降低,生命的意义也将失去一半。正是认识到这一层,在紧迫感和使命感的激励下,秦晓华才有了基于实践的激情而理性的总结。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但并不因为孤独就迁就,就趋众,就媚俗,以致模糊了理想,消蚀了特质,湮灭了精神,“蜕变”为教师中的“功利主义者”。坚持思想的独立,在怀疑中批判,将教学创新和教育立言作为生命的“规条”去遵守,不仅让秦晓华找到了一个“思想者”的成長路径,也带动了周围的人。在学生的眼里,他最美。教师刘林涛多次到校长室找他,都吃了“闭门羹”。原来,他在教研活动的现场,在课堂里,在与老师、学生对话。秦晓华也有坐稳校长室的时候,那必然在放学后,在节假日。这是他的总结时刻,记录生活,记述思想。一段时间里,校长室的灯光照亮了刘林涛前行的路。将秦晓华作为榜样和标杆去学习,刘林涛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用思想引导,用行动引领,即使在不为人知的“独处”时,秦晓华也不降格以求。一家三口到某地旅游,回程等大巴时,天降大雨,人们争先恐后地朝车上挤时,他们一家三口静静地站在一边,车子挤不下,他们就在异乡的雨地里看着渐行渐远的汽车,然后相视一笑。这时,在秦晓华的眼里,整个世界成了大课堂,而他,依然是那个言传身教的“思想者”。

研究秦晓华的“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笔者发现,秦晓华既是观照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他是观照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因为他追求教育的功利,但目标和目光始终放在生命上,以促成生命成长为己任,他的教育行为也就具有了超功利的性质。他发现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愿受其羁绊,主张对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也反对摧枯拉朽式的革命,他的改革方针是“结合实际,校准方向,找准路径,定准措施,精准实施”。他反对坐而论道,在行动中崇尚理性,探寻的教育策略只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且所言所行充满温情。说秦晓华是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求本务实,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环境里,不谄媚,不急躁,始终能用积极有效的教育实践,给他身边的人送去最真切的祝福。即使在教育改革中遭遇了困难和阻碍,他也对理想不离不弃,在行动中不苟且,始终执着坚定,温情而执着。理想与现实的融通,使得秦晓华“走进生命的教育”思想一天天走向丰满,走向丰富,让更多的生命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