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该读什么书?
2018-05-07张海宏
张海宏
小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真正回答起来却不容易。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书可读的时代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书籍浩如烟海。当然,茫茫书海中蕴含着“珍珠”,也夹杂着“泥沙”。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讲,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从调查数据看“阅读”
2015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中关村第一小学联合北京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北京史家小学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了关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相关情况的调查。其中,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发现:1.阅读是儿童最喜欢的语文学习活动,超过一半的儿童最喜欢“阅读”;2.绝大多数儿童一学期能读10本以上的书,每天都会有20~60分钟的阅读时间,有两成儿童会超过1小时,也有17%左右的儿童每天阅读时间不足20分钟;3.儿童会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且种类繁多,以“休闲小说”“经典著作”“科普读物”和“漫画”为主;4.男女生在阅读内容上差异较为明显,男生倾向于“科普读物”,女生倾向于“休闲小说”,而喜欢国学的相对较少;5.儿童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是能够自主选择喜欢读的书,也有同学交流、老师家长推荐的。
可以看出:作为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六年级小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另外,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已经逐渐由“他主”转向“自主”,但在“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仍需进一步指导。
二、从“课标”建议看“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推荐中不仅涉及所读文章的体裁与类别,而且列出了典型的篇目。当然,这是作为国家课程背景层面的推荐,相对来讲过于宏观。具体到学校及学生个人,还应该进一步使之校本化,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阅读指导。
三、从儿童立场看“阅读”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阅读策略”关键词,可以得到32156条结果,而输入“阅读儿童立场”关键词,仅得到116条结果。可见,在现实研究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读”,而对于阅读的主体有所忽视。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使儿童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中保持人的“自然”;杜威在教育中倡导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儿童立场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开发儿童潜质,为儿童的终身发展积蓄充沛的动力和能量。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命成长的起点,小学教育只有把儿童当作一个完整的、成长中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
阅读是为了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该确保儿童的中心地位。教师、家长应当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成人是为儿童的阅读服务的,儿童才是阅读的主人。在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任务的布置、阅读感受的交流等各个方面,都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尊重儿童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读物
低年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识字量也相对较小,因此,可从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绘本入手。读绘本可以促进低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帮助小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利转换,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绘本中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让小学生获得阅读的审美体验。当然,一些优秀的、适合低年级读的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寓言故事(中国古今寓言及《伊索寓言》)、民间故事等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
优秀的绘本很多,如《团圆》《安的种子》《逃家的小兔》《我的爸爸叫焦尼》《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爸爸》《爷爷变成了幽灵》《大脚丫跳芭蕾》《爷爷一定有办法》《好饿的毛毛虫》《活了100万次的猫》等。这些绘本图画精美、语言简练、情节简单、主题明确,特别有利于低年级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视觉盛宴,也可以享受心灵大餐。
中年段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的童话、小说或故事,就可以让学生的阅读面再打开一些了。例如,《大林和小林》《寄小读者》《严文井童话》《高士其科普童话》《叶圣陶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皮皮鲁传》《爱的教育》《吹牛大王历险记》《追踪小绿人》《漂亮老师和四个坏小子》《窗边的小豆豆》《木偶奇遇记》《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学生的阅读由低年段的以绘本为主,逐步过渡到中年段的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应该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让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逐步由图画向文字转移。
高年段学生的閱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名著、走进经典,如《克雷洛夫寓言》《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名人传》《童年》《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小王子》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制约的重要手段,并直言,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因此,高年段的阅读面可以广一些,甚至像《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去阅读。高年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了解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家长应该更多地因势利导,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转移到经典作品上面。
2.由单篇到整本,逐步拓展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名篇像一颗颗零散的珍珠。很多时候,我们教完这些作品之后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些名篇就像是一个个“灯塔”,引领我们向文学殿堂的更深处漫溯。例如,学习了林海音的《迟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进而走进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由于有了课上的学习经验,学生读课外书的时候就非常有兴趣。在阅读分享“聊人物”的過程中,学生重点探讨了宋妈、秀珍、草丛里的人等三个人物,学生围绕这三个人物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宋妈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孩子、秀珍到底疯不疯、草丛里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教师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像学习老舍的《草原》《猫》《老北京的春节》、鲁迅的《少年闰土》、艾青的《下雪的早晨》、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等作品时,都可以引导学生由一篇文章走进多篇文章,进而走进一本书,走近一位作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读得过瘾,收获巨大,何乐而不为呢?
3.由个体到群体,共同成长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学生的阅读却不能单打独斗。尤其是在阅读习惯养成的初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个体阅读走向群体阅读,利用班级读书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话语场。这样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读完《夏洛的网》之后,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题目进行全班分享:①你觉得夏洛是怎样的一只蜘蛛?威尔伯是怎样的一只小猪?②你喜欢坦普尔顿吗?为什么?③读到“最后一天”这一章(夏洛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④夏洛临死时在心里还会默默地对威尔伯说些什么呢?说说夏洛临死时的愿望…… 交流分享课总共进行了两节,学生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碰撞。
除了通过读书会进行交流探讨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小报展示、优秀图书推介会、读后感交流、排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这样的集体交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4.由阅读到写作,读以致用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当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吐不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将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固化。学生的写可以由浅入深,开始可以是简单的圈画、批注,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总之,初期的“写”要简单、随性,不要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慢慢地,学生就会有变化。例如,在阅读《城南旧事》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情动而辞发,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有的学生写道:“童年是一杯咖啡,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它的甘甜。”还有学生写道:“在我眼中,童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甚至是百味的,这里面有悲欢离合。美好的童年会随着时间消失,但这样快乐的回忆是永存的……”
学生的习作水平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