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笔记

2018-05-07南山

雪莲 2018年3期
关键词:炊烟陕北村子

黄昏,一个人站在南山。

我所说的南山,只不过是秦家寨的土山而已。在陕北,高处为峁,低处为川。陕北人喜好沿河而居,山水相映。

而洛川却不同,它在高处,恰如高原上的一颗痣,坐落在高原的脸部。底部一马平川,上面凸凸凹凹,犹如人脸上分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或许,一个地方的格局,是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守着它,不叛逃。

高原,也有高原的好处,风一吹,就灌满了整个塬上。还有一些远游的人,一到洛川,便禁受不住风寒了。他们努力将身子缩在一团,这洛川给外地人的感受,带有一种悲剧的气氛。

可是对于熟悉洛川的人而言,风一起,这高原才到了好时候,白云聚一会,散一会,在天上变化着。白云苍驹,是云朵给人的一种思考,一个人,仰望云朵太久,才会想到人生。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好,是十年,还是百年,不过是村庄孤独衍生的尺度。

远处,一片坟。

冷冷清清,人,不管生前如何春风得意,死后不过一抷黄土,这坟,成为一个人此生唯一的坐标。它和族谱上那些陌生的名字,一起构建一个家族的线索。

风吹过的高原,分明干净多了。叶子也快落尽,只剩下苹果,红彤彤的。陕北的黄土,并不像人心上想的那样贫瘠。陕北民歌,把陕北唱的变了模样。似乎,只有贫寒,才符合它的味道。

然而此刻,这漫山遍野的红,像一片片朱砂,画在黄土的格局里。远处是农人,在摘苹果,应和着风,甚是迷人。

光落下来,照亮了整个山崖。

我是光中的一个事物,和一株草、一只飞鸟,没有区别。人类的高贵,是人给自己定义的,在光的眼睛里,人和一条狗、一只蚂蚱,没有区别。都是众生,都是人间之一瞬,是永恒之中的须臾。

说到狗,便觉得乡村有点意思。我原本以为,灯火代表城市,那么代表秦家寨的,只是这一街筒子的狗声。

如今,狗变得越来越温顺,都是家养的宠物,像婴儿一般,越来越不会对人嘶吼。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狗都默不作声了,或许,乡村变得更加安静。

许多人,都躲在手机里,和远方的人正虚拟地叙旧。街道很安静,只有这风声,吹过每一扇门,吹过窑洞顶部的草。外部的动,是细微的,而窑洞的内部,安放着太多的软,软的灵魂,软的身体。

没有狗声的秦家寨,是没有特色的乡村,它淹没在陕北的风中。它和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下的乡村一样,只是一个名词的组合,再也没有独特之处。

陕北的高原,是被几千年的黄土堆积而成的,它应该更野性一点,更旷达些。风,抱着一地的干草,却默不作声,似乎忘记了一个地域的性格。

一个人,站在秦家寨的南边,我却称之为南山,这里可以望見落日,一点一点落下去。它挂在树梢,躲在草丛里,最后把白天赶走,一种通透的格局趋于模糊,夜色将要弥漫下来,所有的事物都看不见了,只剩下情绪里的万物,还在夜色里活着。草也睡去,动物也睡去。

我总觉得,陕北是有大气象的,应该是这样的:野性,空旷而带有反抗。山城,是别的地方比不上的,中原的城市,过于集中,给人一种厌倦感,唯有陕北小城,是孤独的,它与周围的乡村,相隔太远,谁也不影响谁的境遇。

如果碰见月亮升起来,这就更美了。这月亮,从屋顶上升起,把窑洞里冒出的炊烟,衬托得很有意境。孤烟、满月,还有几杈干净的树枝,给陕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我站在院子里看月亮,月亮也在头顶看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诗:想看两不厌,或许,这只是我的一种揣测,月光不只钟情于我,它更钟情于九百六十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只是我自己多情罢了。

月光,照在我的身上,也照在窑洞上,更照在一棵柿子树上,一只狗,趴在校园里,似乎被月光挠舒服了。

林间的松树,松针的芒,消退在月光下,只是前夜的一场雨,松树还很潮湿,有时候,这水顺着松针滴下,更多的,是汇聚在松针的顶部,形成一个透明的水球。

松鼠,自从去年看见了一次,再也没有出来过,是挪窝了,还是被我们吓跑了。我们在陕北,惊恐如它。

一个人,在乡村的内部,被日子就这么推着,像推石头一样,一转眼就推了五年,五年来,我丢失了太多的时间。刚想感叹,突然听见秋虫了,这是蛐蛐的叫声,短促而悲凉,虫对于秋的敏感,甚于人类,人类还是太麻木了。

我站在秋虫的组合声乐里,看见一些人家的灯光,从窑洞内部散出来,落在这微凉的世界里。灯光,到底能给人些什么?

光明,看似自由。其实却逃不脱一根电线,我在陕北看似自由,也被一种叫做生活的线栓着,像一条狗。

人与狗,只不过是一种彼此审视的角度不同,或许,对于狗而言,月光远远比人仁慈多了,人类动不动就拿起一把刀。

我在月光下,看见一些灯光,开始打通夜色的边线,它在夜里,多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把黑夜分割在不同的格子内。

灯光,最具有吸引力。

它让乡村延续白天的精神,也让灯光以白天的样子,做一会白日梦。有光的地方,就有太多的故事,归人、寻访者,都是灯光的一部分。灯下,是两个人,把白天未完的话,重新说一遍。

他们会说些什么?

无非是儿女、果园、玉米地和那些风寒的腿,只有这些,才能是一个人的全部。他们在灯下,开始瓣开每一个细节,相互揉到对方的心里。只有这样,人才算交下了真朋友。

“知己”一词,有些骗人。

有些人,说知己,不过是想给自己留下一种理想主义哲学。其实,能把一个人,读透太难了,人心上面蒙着太多的灰尘,不擦拭干净,是看不见底色的。

读一个人的心,远没有读月光简单。

月光落下来,就是一片光亮。它不欺人,能照亮乡村的一些细节。而人心的细节,都隐藏在光照不到地方。因此,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才有那么多关于人心的哲学,如果世间都干净了,也不需要一些人去说教了,人和草木都一样了。

但是,这只是意念里的想法,现实中,人丢不掉太多的东西:功名、钱财。一个人,在月光下,注定要听出一种悲凉了。

在台阶上,听见了秋声。这些都是糅合在一起的。秋虫实则是万物的代言,冷,也发言,孤独,也发言。

一个人,躲在俗世的灯火里,突然觉得心空了,天下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人,我只有皈依于远处的寺庙。寺庙,是天下人的房子,能安放太多的人心。

此刻的南山,是安静的。

月光,在远处,铺满了院子。

澄明,柔软。

秦家寨

秦家寨,乃山城一小村。

它,同生养我的村子“曹胡同”一样,卑微无名,这“秦家寨”的名字,不过是一种区分、一种标识而已。这个村子,二三十户人家,不足二百人,少的有点可怜。这个村庄,在卫星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可见,它渺小到连卫星都不屑于一顾,不过村里的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冷落而自卑,一个个自足地活着。

寨,是中国村庄名字的通用字。似乎,中国人再也找不到好词了。也许,在古代,这些村庄都和军事防御有关吧。

在河南故地,围绕我村的,有乔寨、吕寨、何寨、岳寨、薛寨,可是在陕北,这附近,只有它一个以寨为名的。

它的邻居,叫做黑木。这名字,让我想起《笑傲江湖》里的黑木崖,黑木位于塬上,如果从川底仰望,也算位于峭壁之上。另一个邻居是作善,这名字,有说教的成分。这两个村子,人口众多,属于名门望族,而秦家寨,属于寒门。

秦家寨,贫寒到什么样子?

村庄里,南北街道,只有一条,东西街道两条,每条街都不长,百步之内,定能走到尽头。这狭小的格局,让一个村子的人家显得稀稀拉拉的,人气不旺。

但是,村子却干净。每户门前都堆积着木柴,是被锯子截好的。它们整齐划一,一层层地码在墙根下。

进村的路,是一条柏油路,在路的两旁,是庄户人家种的应季蔬菜,譬如:肥嫩的萝卜,纤细的芫荽。一些葱,长了葱苔,开着碎碎的白花,以此验证着乡村的自足。这菜,是吃不完了,任由它生长。

狗吠浅巷,鸡鸣槐树。

在秦家寨,喂鸡的人,太少了。鸡鸣,是听不见的,人一觉醒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狗吠,倒是不缺,它们从庄户人家的院子里传出,此起彼伏。

秦家寨最美的时刻,是村庄上空泛起一层薄雾。这雾字,给人的感觉生出寒意。雾,朦胧而多情。霾,却是现代的衍生物,缺少传承的诗意。

“轻烟笼空山”,这一句恰好,雾不大,远处的炊烟,依稀可见。

我认为,炊烟是乡村的温度计。

炊烟多了,村子就暖了;炊烟少了,村子就冷了。一个没有炊烟的乡村,与城市没有区别了,它毫无可爱之处。

乡村有趣的地方,在于那几股送入青天的炊烟,摇摇晃晃,散在高空中,像醉酒的人。

秦家寨,背靠山崖。

崖边,有合抱之木,郁郁葱葱地长,自在、逍遥。林中,有太多的鸟,我不认识,它们长腿,拖着长长的尾巴。我能认出的鸟,无非是一些常见的鸟,譬如:麻雀和乌鸦。

百年后,这个村庄或许还是这个样子。谁也不知道,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有这么一个村子的存在。生活在此处的人,早就习惯了这种状况,觉得这个卑微的村子不值得赞美。而那些出走的人,又不懂的感恩和回望,造就了“秦家寨”的孤独。

村人闭上眼,也能数清每一家的状况:儿女在哪里?家境如何?他们对于村庄的属于,犹如属于自己的身体。或许,于他们而言,这土地就是他们的子宫。他们应该叫它一声母亲才对。

很多人喜欢叫祖国母亲,这种称呼,太空泛,落不到实处。远没有秦家寨这块土地给予的恩惠,让他们体会到了温度。

一些出走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木门上了锁,锈迹斑斑,窑洞也坍塌了,只剩下窑背,在夕阳的斜照下,像一座墓碑。它苍黄、明亮,却显得肃穆和苍凉。

我的同事,画了一幅画:《秦家寨的早晨》,获得了法国的一个大奖。或许,这是秦家寨历史上最光鲜的时刻,一个村庄的样子,被带到了国外。

画家对于色彩的敏感度,胜于我们。他们在光影里追求一种原始的自然,我倒是觉得,一幅画只有抵达生存的真实状况,才算画家活明白了。

山中的草,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呈现出一种野性。草,漫山遍野,在荒原,我看到一种无为的存在。

天空地实,才是高原的灵魂。

这里,听不见流水,听不见蛙鸣。蝉声,也少的可怜,显得比故乡安静很多。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两句诗:空谷盛鸟鸣,春日多幽草。山像一个大碗,端上来一碗好饭:悠然自得,而近乎于禪。

草木,遵循着时令。

一个节气,或寒或暖。从立春开始,一天暖于一天,山草萌发,大地穿了一件蓑衣。一过了霜降,万物落尽,这山谷呈赤裸之态,或者说,裸体中的秦家寨,才是深刻的:土地干裂,一片荒凉。

古人画画,喜欢画空谷、落木,带叶的树,很难画出神韵,叶子犹如衣服,呈现不出一个事物的本真来。

说起自然,注定是避不来雨水和大雪的。

雨中的秦家寨,长出许多细密的头发,万物沐浴于此,人躲在屋内,狗也昏昏睡去。“雨中山果落,山谷人庐隐”,万物皆不招摇,安宁如昔。

如果下点雪,这秦家寨更上一层境界:山空,人静,虫畜噤声。我不禁写出两句诗:“落雪满空山,炉火暖人言”。写到此处,一种温暖遍布全身,它开始赶走这空静、寂寥。

守着秦家寨,便是守着一种古意。

一个人的南山,一个人的秦家寨。

【作者简介】曹文生,生于河南杞县,现居陕西洛川,作品散见《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 《作品》 《岁月》 《奔流》《山西文学》等。

猜你喜欢

炊烟陕北村子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梦里炊烟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睡在炊烟里的等待
出走的炊烟
我的大陕北
心静听炊烟
党建地图·陕北
望娘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