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稠油掺稀降黏开采辅助降黏剂的研究与应用

2018-05-07徐海霞姜许健刘迎斌

钻采工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黏剂稠油活性剂

王 鹏, 徐海霞, 陈 兰, 刘 敏, 姜许健, 钟 婷, 刘迎斌, 张 博

(1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油气工程研究院 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开发事业部)

哈拉哈塘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埋深6 500~7 200 m,油藏温度155℃~170℃,地层水平均矿化度20×104mg/L。部分缝洞单元存在稠油分布,原油密度为1.01~1.10 g/cm3,具有中等含蜡、高含沥青质特点,现均采用反掺稀降黏方式开采。目前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稀油需求量大,且向单井运输稀油成本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差;②部分井在含水率达到一定值时,出现反相乳化,混液黏度增大,导致地面管线堵塞。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结合哈拉哈塘井身结构及管柱特点,在加热降黏、改质降黏及化学降黏三类稠油降黏方法中[1-3],优选采用化学降黏法辅助掺稀降黏。该方法既能够降低稀油用量,又能够避免反相乳化问题。

在哈拉哈塘油田开展稠油化学降黏工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①油藏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要求降黏剂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盐性能,且价格低廉;②降黏剂与地层产出液在井筒中的混合时间短,要求降黏剂能够在流动状态下快速形成较为稳定的乳状液;③碳酸盐岩油藏产出液含水波动大,且无特定规律可循,要求降黏剂在较大的含水范围内有效;④与絮凝剂及破乳剂配伍性良好,对联合站水处理无影响。针对以上技术难点,结合哈拉哈塘油田原油物性特点,进行了乳化降黏剂配方的筛选与性能评价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进行了先导性现场试验。

一、室内实验

1. 原油与地层水分析

1.1 原油物性分析

从哈拉哈塘油田某井原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哈拉哈塘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39.77%),蜡含量为3.488%,属中等含蜡、高含沥青质普通稠油。图1为该油样黏温曲线。

图1 哈拉哈塘原油黏温曲线

1.2 地层水水质分析

从哈拉哈塘油田某井产出地层水水质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哈拉哈塘稠油区块水中钙、镁离子以及矿化度都较高,总矿化度为217 365.4 mg/L,Ca2+、Mg2+、Na+含量分别为13 245.6 mg/L、798.3 mg/L、73 211.21 mg/L。。一方面,水中钙、镁、钠等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对表面活性剂的某些活性组分产生破坏;另一方面,矿化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乳化水的相对密度及乳化剂的作用效果,矿化度越高,水的相对密度差就越大,对乳化剂作用效果的抑制作用也越大[4-7]。

2. 降黏剂配方筛选

根据乳化降黏的要求,选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主剂,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筛选。实验所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2、ST-CN-3、ST-CN-4、ST-CN-5、ST-CN-6、ST-CN-7、ST-CN-8、ST-CN-9、ST-CN-10;所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AN-1、ST-AN-2;所用稠油油样50℃,黏度为25 321 mPa·s;所用地层水样为某井产出地层水。

2.1 主剂筛选

2.1.1 根据降黏率筛选

各实验组数据均在6 000 mg/L降黏剂浓度、30%含水率、50℃条件下测定,表1为不同表面活性剂单剂降黏率对比表。根据降黏率对比结果,初步选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9、ST-CN-10作为主剂。

表1 不同表面活性剂单剂降黏率对比表

2.1.2 根据乳化效率筛选

降黏剂的乳化效率为分散相(稠油)质量W1与形成稳定乳状液时所需乳化剂质量W2之比。为满足经济效益需求,对各单剂进行了乳化效率对比实验,各实验组均在30%含水率、50℃条件下进行,表2为实验结果,由表2中可以看出,当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时,ST-CN-9与ST-CN-10的乳化效率最高,这与降黏率的分析结果相吻合,因此最终选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9、ST-CN-10作为主剂。

表2 不同表面活性剂单剂乳化效率对比表

2.2 复配筛选

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能够降低临界胶束浓度、增强药剂的耐温耐盐性能,提高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乳化降黏效果及适用范围[8-10]。

为获得更好的降黏效果,选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9、ST-CN-10作为主剂分别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AN-1、ST-AN-2进行复配。各表面活性剂加量均为1 500 mg/L,复配实验结果可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AN-1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10复配效果最好,降黏率达到96.32%。据此确定降黏剂配方由ST-CN-10与ST-AN-1复配而成。图2为单剂与复配体系降黏效果对比情况,其中复配体系为ST-CN-10与 ST-AN-1按照1 ∶1比例复配而成。据图2中对比可知,相同浓度下,复配体系降黏效果优于单剂,综合以上筛选结果,确定降黏剂配方由ST-CN-10与ST-AN-1按照1 ∶1的比例复配而成,并命名为PPH。

图2 单剂与复配体系降黏效果对比

3. 降黏剂浓度优选

根据现场实际需求,需将日掺稀量降低50%。为确定最优的降黏剂浓度,结合试验井生产数据,每组实验称取8 g稠油油样(取自HA10-2C井,未脱水处理),加入不同量的PPH降黏剂,乳化后加入12.5 g稀油,然后测定50℃的黏度,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取稠油与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为降黏率计算基值)。由图3可知,随着降黏剂浓度的增大,降黏率首先快速升高,而当浓度达到0.1%时,降黏率达到90.51%,继续增大降黏剂浓度,对降黏率提高幅度较小。因此,PPH降黏剂的最优浓度为0.1%。

图3 降黏剂浓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4. 降黏剂性能评价

4.1 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评价

保持PPH降黏剂浓度0.1%及加入稀油量不变,使用地层水配制不同含水率的混液,评价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4(取稠油与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为降黏率计算基值)。由图4可知,随着含水率的增加,降黏率呈首先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含水率30% ~ 70%范围内,降黏率均在70%以上,表明PPH降黏剂适用的含水率范围较广,能够满足现场实际需求。

图4 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4.2 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评价

保持PPH降黏剂浓度0.1%、含水率40%不变,考察不同温度对稠油降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取稠油与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为降黏率计算基值)。由图5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降黏率呈首先升高而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规律,在30 ℃~ 160℃范围内,降黏率均在88%以上,表明PPH降黏剂耐温性能较好,能够满足实际井筒温度条件要求。

图5 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5. 降黏剂与添加剂配伍性评价

5.1 降黏剂与絮凝剂配伍性

取联合站所用絮凝剂及未处理污水,通过室内实验评价PPH降黏剂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含悬量参照SY/T 5329-94标准测定),实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PPH降黏剂的加入对絮凝剂絮凝效果无影响,表明降黏剂与絮凝剂配伍性良好。

表3 PPH降黏剂对絮凝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5.2 降黏剂与破乳剂配伍性

取联合站所用破乳剂及某井产出油样,通过室内实验评价PPH降黏剂对破乳剂脱水效果的影响(脱水量参照Q/SYLY 0115-2008标准测定),实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PPH降黏剂的加入对破乳剂脱水效果无影响,表明降黏剂与破乳剂配伍性良好。

表4 PPH降黏剂对破乳剂脱水效果的影响

二、现场应用效果

为验证PPH型降黏剂的现场应用效果,选取X井进行了先导性现场试验。X井井底温度141℃,采取反掺稀方式生产,掺稀阀深度6 387.31 m。试验前日掺稀量78 t,日产液43 t,含水率41.93%,存在掺稀量大、能耗高等问题,现场试验目标为将日掺稀量降低至39 t。

1. 现场施工工艺及参数

现场加药工艺流程图如图6所示,试验采用在线连续加药方式,加药点设在喂油泵与掺稀泵之间,降黏剂由加药泵注入掺稀管线与稀油混合,经过掺稀泵增压后进入油套环空。该加药工艺流程具有施工风险低、药剂与稀油混合均匀的特点。

图6 现场加药工艺流程图

2. 现场降黏效果

X井于2017年4月25日开始加药,7月30日试验结束,施工效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加药前井口产出液黏度为42.5 mPa·s(井口温度35℃下测量),日掺稀量为78 t;试验结束时,日掺稀量已降低至38 t,而产出液黏度降低至30.2 mPa·s,表明PPH型降黏在该井应用效果较好,对稠油起到了良好的降黏作用,有效降低了掺稀量,达到了试验目的。

表5 现场试验前后参数对比表

三、结论

(1)通过室内实验进行单剂筛选,最终确定选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CN-10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T-AN-1按照1 ∶1比例进行复配,制成PPH乳化降黏剂,两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可起到协同降黏作用。

(2)PPH乳化降黏剂耐温160℃,耐矿化度21.74×104mg/L,最优使用浓度为0.1%,该浓度下降黏率可达90.51%;在含水率30%~70%范围内均可起到较好的降黏作用;并与现场所用絮凝剂、破乳剂及脱硫剂配伍性良好。

(3)现场试验结果表明,PPH乳化降黏剂能够满足哈拉哈塘油田井况要求,对稠油起到良好的乳化降黏作用,有效降低了掺稀量。

[1]周风山,吴瑾光.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J]. 油田化学, 2001 (3):269-272.

[2]宋向华,蒲春生,肖曾利,等. 稠油热/化学采油技术概述[J]. 特种油气藏, 2004 (1):2-4.

[3]柳荣伟,陈侠玲,周宁. 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研究进展[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8,9(4):20-25,30.

[4]张志庆,徐桂英,吴涛,等. 矿化水对稠油乳化降粘剂SDGD降粘效果的影响[J]. 油田化学, 2001(4):303-305.

[5]范维玉,刘兴玉,南国枝. GL系列特稠油乳化降粘剂及其O/W型乳状液流变性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1998, 22(2): 48-113.

[6]李明忠,赵国景,张乔良,等.耐盐稠油降粘剂的研制[J].精细化工, 2004, 21(5): 380-391.

[7]谭晶,曹绪龙,李英,等. 油/水界面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同机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5):949-953.

[8]朱静,李传宪,辛培刚. 降粘剂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24(3):39-42.

[9]肖进新,赵振国.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44-347.

[10]王显光.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理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

猜你喜欢

黏剂稠油活性剂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玉米酒精粕基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几种表面活性剂的去油性能研究
3种表面活性剂对僵蛹制备工艺的影响
来自法国的新型水基胶黏剂使用经验
水性胶黏剂应用那些事儿
天然表面活性剂在空间站洗浴中发泡性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