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与推广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2018-05-07匡中芹韩宛倬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匡中芹 韩宛倬 于 婷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1 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的内涵

1.1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同的组织机关例如汉语言文学界以及中共党中央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金韬在《中国传统文化新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式相对稳定。”谈到我们本次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新编》,这本文学类书籍涵盖吸收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十分而又精炼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方面,既可以作为各类高等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读物。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论界定如何,大部分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始终是着眼于于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来源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其独具魅力的历史使命,承载着轩辕儿女炎黄子孙汲汲的民族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并蒂相连的过程,它是在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历史中诞生,是源于无数祖祖辈辈的民族传承;它是源于多民族的文化,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它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是华夏儿女无可替代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持续至今,在当今社会,对中华各民族团结发展具有举世无双的影响力。

1.2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要重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扬,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涵,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发展,只有认真学习、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不可小觑的青年力量。同时,青年是上一代的传承者和下一代的传播者,而据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条件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独立意识等主观意识正处于逐步上升阶段,全球化范围不断扩大,面对西方思潮和先进文化的不断涌入交融,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为不让中华文化瑰宝就此不被重视,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中华文化有更为深远持续的传承。高校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承和学习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培养其自身的道德情操,扩展多元化知识面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民族的文化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反观当今,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条路却走得不那么顺畅,其中存在许多阻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是我研究此课题总结得出的一些具体问题。

2 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前瞻性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成就丰硕,但目前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程度较低。这与我们多年来的以应对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有关,学生能接触到传统文化只会是一两个字,一些诗,几个寓言,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千年传统文化相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中学阶段,面对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部分学校开设的历史与政治课程几乎是现如今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师生,单纯为应对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和数理化的学习并不同样重视,大多只是刻板机械背诵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没有系统的体会。更加现实的是,现如今全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高中都是重理偏文,学生大部分学习理科,这又成为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障碍。即使在高一高二的课程开设上都有历史和政治,但大部分学生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对于主修课程如数理化的重视程度更深,而对于历史和政治等课程侧重于死记硬背而不是全面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是难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

目前,除部分有关专业外,绝大部分高校及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课程的选择和选修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多元化历史人文课程内容。从内容上看,这些易于选择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儒家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传记、哲学、礼仪等。在课程形式上,它通常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概述,仅有一个教师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简单问题的解决。再有一点,由于其他课程的负担过重,当代学生在选修课上花费的精力不多,无法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又有了新的障碍。

2.3 不注重学生的多元培养

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课程几乎只局限于简单的讲解,学生不能形成立体认识。高校中设置的精品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过于少。当代大学生只能通过少数公选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无法深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大部分的青年大学生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知识却很难通过有效的渠道进行系统的学习。仅仅是在传统文化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可取的,大学生享有其自主权,文化的传播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着力于对大学生开展多元化培养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和态势,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展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自身出发,我们对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大学生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3 本次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与研究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内的202名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我们从中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几个部分,分为认知篇、感悟篇、具体篇,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3.1 认知篇,主要侧重于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态度

(1)您怎样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图1 您怎样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从此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超过百分之六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毋庸置疑,并报以积极态度。

(2)您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怎样的?

图2 您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怎样的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依旧被人们接受并传承发展;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部分传统文化已被废弃;绝少部分大学生抱有消极态度。

(3)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图3 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一般。

(4)您平时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

图4 您平时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复杂多样,其中比较多的途径有影视书刊、父母长辈、大学课堂、传统节日的熏染、网络等。

3.2 感悟篇,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深远意义的了解程度

(1)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作用是?

图5 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作用是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对当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您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图6 您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国学。

(3)在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文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过起了西方国家的节日,您对此的看法是?

图7 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文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过起了西方国家的节日,您对此的看法是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学生更偏好中国传统节日,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中西方节日应该合理融合。

3.3 具体篇,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了解程度

(1)您对中华传统节假日的习俗和由来了解吗?

图8 您对中华传统节假日的习俗和由来了解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中国传统节假日的习俗和由来了解程度一般,有待加强。

(2)您喜欢中国古典民乐吗?

图9 您喜欢中国古典民乐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喜欢中国古典民乐,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古典民乐的喜欢程度一般。

(3)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您知道茶的一些社会功能,例如以茶会友,以茶示礼等吗?

图10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您知道茶的一些社会功能,例如以茶会友,以茶示礼等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我国大学生对中国茶艺了解。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茶艺了解程度不够。

(4)国际服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曾在T台上掀起一股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广泛关注,您关注过这类新闻吗?

图11 国际服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曾在T台上掀起一股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广泛关注,您关注过这类新闻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式服饰经常关注,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式服饰很少关注,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式服饰关注程度不够。

(5)您知道中国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吗?

图12 您知道中国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吗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了解中国国画在古代的称呼,很少一部分同学了解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支持对其进行传承与发扬,抱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部分大学生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却不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并抱有消极态度,这主要受到来自社会发展中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和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充足。综合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仍然处于积极发展状态。

4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提出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发展策略

4.1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显然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或一本书就面面俱到。教科书式的填鸭教育成果只能是对学生的肤浅的概念性理解,不能真正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自己的内在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分为多个课题,深入探索各个课题的内容,编写教材更加深入细致,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力争实现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探索学习,并逐步将接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客观地指出“历史局限”,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是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放在首位的标准。这将有助于大学生们理解古代和现代的使用和创新原则。

例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教学善于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以更丰富和更立体的形式向受众展示传统文化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深化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例如,多种多样的精品课:中国古典经典,硬笔书法和茶艺,都是吸引学生关注的实用现代媒体手段,还赋予枯燥的传统经典句子以新颖的现代形式,丰富他们的内涵,增强传统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2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力,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驱动当代优秀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从自身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出发,加入校内的一些相关组织和社团。比如我校的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社团:丝竹苑、国学社、书法社等,都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中华传统工艺不仅可以培养高尚的个人操守,还可以通过这些传统技法的实践让我校大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易于提高兴趣和实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激励我校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提高我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的目的。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柱,是一个大学发展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动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思辨模式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扫盲教育的作用,对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举办的多次活动,比如“中华戏曲大赛”、“民乐大赛”、“书画大赛”、“国学诵读大赛”等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比例,充分利用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和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使我校大学生活跃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积极参与培育,感染,影响和动力,不断培养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世界各个国家文化不断融会贯通。面对中西文化间越来越小的差异性,要使他们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全面、多元化健康成长,高校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以高校为代表,要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一定要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再由此寻求新的研究方向。运用多元化的普及方法,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从心底认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培养当代优秀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1] 晋步. 面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

[2] 陈爱爱.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 吕梁学院学报,2015,5(06):71-73.

[3] 姜茹茹.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4] 董祥宾,沈壮海. 当前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02):87-96.

[5] 张亚男.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6] 张向宁,王涛.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J]. 高校后勤研究,2017,(06):52-54.

[7] 王丽丽.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黄宦霖. 教育自觉与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3):193-196.

[9] 童刚钦. 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朱萌,张立成.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