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韩非子》:官方评价与民间口碑

2018-05-07邵永海

团结 2018年2期
关键词:韩非韩非子名声

◎邵永海

(邵永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责编王宇航)

对同一个社会现象或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因此,社会的主流评价倾向,往往可以深刻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折射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状况。

比如,社会上对宣扬 “全生为上”、 “不以天下易其生” (《吕氏春秋·贵生》)的人普遍持赞同态度,说明人们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认清了春秋无义战的事实。君王们希望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的私产,自然多多益善;他们憎恶逃避兵役不肯为自己卖命的臣民,也完全在他们的情理之中。因此,君王们便会制定严苛的法律,惩罚逃避徭役的百姓,奖赏表彰勇于作战的人。

那些被社会称为文学之士的人 “学道立方”,即从事学术活动,为什么会被韩非斥责为 “离法之民”呢?这是因为文学之士经常用古代圣王贤君的做法,指斥当今君王的胡作非为,特别是抨击那些令百姓困苦不堪的烦苛律令。 “文学”是当时用来批评时政的重要依据。

韩非认为,文学之士挟先王之名批评时弊,对君王的心理有比较强烈的震慑作用。“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君王如果接受了文学之士的规谏,以仁爱之心行政,则将冲击甚至挑战法律政令的神圣性。

韩非所说的 “疑”,是疑惑、怀疑,当人们明白自身艰难的境况其实是君王的乱政造成的,就会质疑政令的合理与正当。人的质疑能力是来自思考;作为文化积累沉淀的文献,给后世人们的思考提供了启发和资源。要消除百姓的质疑能力,首先需要使百姓的思维模式单一化。韩非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彻底毁灭一切文献和文化,让全体百姓接受的惟一信息是法律条文;由狱吏直接承担教育的职责。

韩非相信,这样的教育模式,等于是在百姓脑子中只写入规定的程序,通过这些程序反复训练百姓可以做与不可以做的行为选择,从而将一国百姓改造成完全按照君王指令行动的兵马俑。从此, “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凭借这种理想的体制和百姓,君王就足以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万世伟业。

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这是实践了韩非的设想。秦帝国战无不胜,似乎也验证了韩非理论的效力。然而,强大的秦帝国迅速覆亡,其寿命之短暂,令后世瞠目结舌。而吹响帝国崩溃的号角的,正是用法律指令训练出来的本可供任意驱使的帝国臣民。

韩非在 《六反》篇中首先指出,社会上有六种人对君主的统治不利,反而受到社会舆论肯定和称赞;还有六种人对君主的统治有利,反而受到社会舆论的贬抑和诋毁。这就是六反。

出现六反的情形,是因为社会的评价标准与君主的评价标准不同。而评价标准不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考虑的角度和现实利益不同。韩非明白,舆论导向,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出自利益的考量。

韩非完全从君主的利益出发,讨论社会舆论与官方评价不一致的危害性。不过,他也注意到舆论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失计” “朴陋” “寡能” “愚戆”等负面评价,实际上表现出人们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只要混得开、混得好,就是有出息、有能耐;如果凭借勤劳的汗水辛苦谋生,就被世人看不起。偷奸耍滑、善于钻空子的人受到羡慕和赞誉,混得风生水起;而诚恳老实的良善之民不仅被轻视,而且被贬斥。这就不单是社会评价机制的问题,更是社会运行缺少良好的秩序和规则的结果。

名利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古人经常以虚名与实利相对举,说明名声、名誉这类东西,假如不带来实际的利益,就只是虚空的。社会上存在求名而弃利的人,但数量并不多;有闷声发大财而不在意名声的人,通常也是少数。当年项羽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求名贪利,其实都是通过获得名利这样的外在形式,求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与肯定。

依靠名声而获取实利,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形。韩非相信, “民之重名与其重赏也均”(《韩非子·八经》)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名声在本质上是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君主就必须牢牢把握名声的定义权,制定一整套符合君主利益和需要的价值观体系,通过明确的赏罚政策确立新的社会评价标准。

韩非极力主张循名责实,从而达到名实高度统一。他说: “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子·奸劫弑臣》)只有符合君主利益的名,才能获得丰厚的赏赐。凡是不符合君主利益的名,必须动用一切手段予以打压,直至使之成为污名恶名。对此,韩非反复进行了论述。在 《八经》篇里,他说: “明主之道,赏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为上。” “有重罚者必有恶名,故民畏。”

韩非坚决反对 “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的做法 (《奸劫弑臣》)。他警告说, “名外于法而誉加焉,则士劝名而不畜之于君”(《外储说左上》)。 “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最终造成 “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的灾难性结果 (《奸劫弑臣》)。

实践证明,依据韩非的主张,确实可以打造出强大的国家机器,并且在诸侯纷争的环境里凭借这一犀利的机器所向无敌。然而,完全从功利主义的立场确立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完全不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这部机器的失效与崩坏也是在所难免的。

猜你喜欢

韩非韩非子名声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韩 非(话剧)
鲁人徙越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知祸更需避祸
问答
名声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