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018-05-06王昌琴
王昌琴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53-01
信息技术课教学在中小学已经得以普及,特别是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积极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应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1.恰当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領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做课件时,不可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不能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不可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三角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三角形"会画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坚持鼓励有诱导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4.分散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课程o教材o教法》2004年第7期
[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
[3]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新尝试,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料》
[5] 郑敏 姚本先 《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