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崇拜彰显的山格
2018-05-06赖俊杰
赖俊杰
与山格镇隔镇而居久了,我慢慢地对这个邻居有了一个印象:这个乡镇的庶民百姓,是一个知恩必报的群体。其镇域之内,崇尚人文遗存之风在平和县最盛即是证据之一。
对山格稍有了解的人,大概不会不对山格慈惠宫,俗称大众爷庙的民俗印象深刻。每年农历七月十九这—天,山格镇总是万人空巷。四里八乡的人们,无论炎日当顶,抑或雨水连连,总把通往山格大众爷庙的乡路省道挤得满满当当。用车如流水,人若潮汐来形容此时此地的热闹,—点也不为过。听老—辈的人讲,很久以前,来人远不止于现在的数量,虽说那时汽车很少,但骑自行车的,徒步而往的人也蔚为大观。还有那时的西溪,河道尚宽,水流尚深,驾舟而来的船家,硬把九龙江支流西溪的河面变得狭窄。一艘接着—艘的大船小艇一溜排下去,可连绵十几二十里。前来山格大众爷庙赶庙会的人们,满怀着对大众爷的崇拜与敬仰。他们选择农历七月十九到山格大众爷庙来,是专程来给大众爷过生日的。无论这—天活计多忙,生意多好,这些大众爷的信众也都要让其靠边站去,当天的第—要务就是腾出时间来给山格大众爷庆生。
从早到晚,莫说慈惠宫前的广场水泄不通了,就连与慈惠宫相连的米字街、后街,圩街,也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各乡社的信众,秉承传统,抬着一只只嘴咬“王梨”的大公猪和—个个大过米箩,甚至大过簸箕的糯米龟,成群结队巡社游行,沿路还不时撒上—把大米。自然了,这种转街游社,是少不了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的。还有唢呐、笛子;还有腰鼓彩绸舞,大鼓凉伞,直把—个偌大的山格镇,闹腾得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唯有在为大众爷行膜拜之礼时,信众们才会变得肃穆与规矩,脸上充满虔诚。而入夜之后,庙前固定与临时搭起的数个戏台,经常同时开演多台戏,潮剧、芗剧、木偶戏明里各展千秋,暗里互比高低,直把观众看得恨不能多长出几只眼睛,好左右兼顾。
如此神人同欢,不了解内情的人,通常会解读为对神明的崇拜。不错,慈惠宫里的大众爷,信众群体庞大,香客远及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但如若仅仅如此,其庙会的盛况空前恐怕也保不准年年如是。道理很简单,神明太多,庙会太多,奉祀太多,日月相接,年年复年年,再虔诚的信徒,隔三差五处于奔波之中,闹热之中,三跪九叩也难免有疲劳感。连审美都会产生疲劳,更何况其它活动?!奇怪的是,山格慈惠宫的热闹却—年更甚一年。个中玄奥,我起初不明就里。但直到十几年前,我才发现慈惠宫庙会让信徒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其实只有—个,那就是它与明朝时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渊源关系。
戚继光,那不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军神”,抗倭民族英雄吗?他怎么也与闽南腹地的山格慈惠宫发生了关系?原来,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驰骋于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时,到过山格,就在山格附近的汤坑,与倭寇打了—仗遭遇战。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版的《平和县志?武功》里,有“已酉年(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二月,倭寇数千窜入清宁里东(今平和县文峰、山格、小溪镇一带),知县王之泽率兵民抗御”的记载。另从清道光版《平和县志?古迹志》中的《侯山古井》诗中,可知明嘉靖四十一年,即公元1562年,戚继光挟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之威,入闽连破横屿、牛田、兴化之倭寇巢穴,尔后挥师南下。明嘉靖四十三年,戚继光率军追倭寇而至平和。正是这次南下,戚家军在清宁里汤坑(今平和县山格镇一带)“斩(倭)首数百级,官兵死者八十余人”。《侯山古井》有两首,其一是这样写的:“金人营此井/人去井犹存//嘉靖庚戍载/倭饶寇乱纷//土围安旧址/民庶护家村//壬戍追征后,升平属帝恩。”又《南靖县志?明代重要战事》中也有如下记载:“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再度侵入靖城、山城、汤坑等地,当地群众配合戚继光军队包围倭寇,在与平和交界处洪濑口歼灭倭寇三四百人。戚家军亦牺牲80多人。此后,倭寇不敢再犯。”
戚家軍在洪濑口打的这一场剿倭大仗,一举平定了这一带的倭患。从此,再未出现倭踪。深受倭寇之害数十年的山格民众,终于过上太平日子。他们从内心里感激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便想效仿明时浙闽两省许多地方的做法,奉戚继光为神,建祠奉祀生人,同时祭拜汤坑之役中阵亡的八十余将士。但由于连年遭受倭寇的掳掠烧杀,生产凋敝,群众穷得家徒四壁,根本拿不出银子来盖生人祠,无奈之中逼出一计,把原来奉祀观世音的马溪岩改建为庙中庙,让戚继光入庙享用人间的供奉。而戚继光是总兵爷,人们尊为大总爷。用闽南话叫大总爷与大众爷几乎无二,于是叫着叫着就大总爷也就变成大众爷了。而马溪岩也从此被民众更名为山格大众爷庙,而慈惠宫是它的雅号。
行文至此,我仿佛灵窍顿开一般发现,上面写到的信众扛公猪、抬糯米龟,以及跳腰鼓彩绸舞和大鼓凉伞,原来正是当年犒劳慰问戚家军的情景代代传承。至于沿途走上一段就撒上一把大米,那是道家祭祀孤魂的一种奉仪,叫掷孤米。大众爷的信众们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超度戚家军在汤坑之役中阵亡的将士。其实,与山格大众爷庙有关的故事还不止这些。诸如慈惠宫里专门祀有的—批无首无头,或者断胳膊少腿的神像,这些正是牺牲于汤坑之役的抗倭壮士的神主牌。原说农历七月十九是大众爷的生日,如今看来,很可能是戚继光汤坑之役胜利纪念日。
随着山格大众爷庙香火的日益旺盛,位于米市街上的大众爷庙前广场显得太过狭小了。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大众爷庙管委会出面,又是拆迁又是征地,扩建了一个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大众爷文化公园。又专门为戚继光雕了一座高达6.28米的花岗岩石像,矗立于文化公园里供人瞻仰。如今这座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为一身,以“大我自然无我、众魂提振国魂”为灵魂的文化公园,已成为体现山格民众知恩必报,彰显了山格人品格的象征,以及人们的休闲场所。
山格人为纪念戚家军的大恩,山格还将戚家军祭祀仪式申报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慈惠宫赶庙会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一“闽台乞龟民俗”申报为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这些载体,彰显自己的感恩之心和永远敬奉的愿望!
除了山格大众爷庙,山格镇上的一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山边帝君庙、白楼的月前庵、高磜的云林庵、隆中的轩单爷庙,双庵的观音庙、侯山紫云岩等等,哪一个都是山格人知恩必报的写照。其中又与侯山紫云岩最让人激动。因为有传说,这个紫云岩与南少林有关,又是当年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的秘密据点。紫云岩人丁兴旺时有僧人四五百人。这些僧人禅武同修,又匡扶正义,帮助戚继光大破过进犯到山格的倭寇;还有传说,当年距紫云岩寺几十里外的霞寨有个寺庙里出了野和尚,屡屡把民女掳进寺中奸淫,紫云岩的武僧受民众之邀,一举把这些败坏佛门清规的野僧悉数灭了。紫云岩寺也因为这些历史,倍受信众敬爱而香火长旺不衰。
山格人格外敬畏历史文化遗存的例子不胜枚举,典型的还有其兴建的用来激励乡民崇尚与弘扬中国孝文化的孝义文化石雕长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被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孝义文化长廊的石雕作品上作集中展现。平和县作家协会主席马乔应邀专门为这个长廊撰写了前言:
乙丑年春,山格镇利用军民堤建孝义长廊,以为幸举。孝在中国,进入“五常”,蕴于“义”中。历来被推崇为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之一。所谓“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所谓“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所谓“孝,德之始也”,说的正是孝在国粹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古而今,无论社会与家庭,但凡以忠孝为纲,并且实践得好,“则天下治”,家庭和睦。
孝曾被视为封建粕糟,甚至指责其为罪恶之源,子女桎梏。其实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与现实法纪相悖。今天我国的《宪法》《婚姻法》中,都有对孝的肯定与倡导。孝发展到现今,已融合进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体系,成为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器。从这一角度观照,山格建孝义石雕长廊,堪称具远见卓识!
以本前言为路标,人们将进入古代的《二十四孝》典故丛林。它们依次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弃官寻母、涤亲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