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悠山格老街
2018-05-06黄荣才
黄荣才
山格老街离平和县城不远,五、六公里的距离对于目前的交通条件,实在就不算距离。作为平和东大门的山格镇,也就有了许多停留或者路过的履痕,到山格老街转悠,也是我喜欢的事情。老街之称之为老,那是用时间凝聚,用时光叠加的。
走在山格老街,看着街道两侧骑楼以及商店,商业的气息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时光的味道,颇有成团的时光气息,以滚球的方式,舒缓,有节奏,但又是随意地前后左右涌动,人倒入武侠小说里笼罩在严密的防护罩一般,把脚步随意停留,目光惬意张望,闲庭信步的感觉自热涌出。山格老街,其实不是一条街道,有五条,后街、圩仔尾、庵空口、米市街和新兴街。几条街道的名称,质朴,但又带着多种标签,地理方位、主营方向、时间先后,好像都沾着一些,直接而不带太多修饰。
山格,清朝道光年间的名称是山隔,更早的明朝属于清宁里四图。清宁里和新安里,作为一级区域的概念,是明朝正德十三年平和县成立的时候区域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王阳明的奏请得到朝廷批准的时候,这两个里的区域依旧,但归属发生了变化。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如今山格这片区域,划分为高磜、旧县、宝峰、隆庆、下埔诸社,乾隆年间划为山隔约。山格成为约的时候,开始有圩集,辖26乡,这时候的乡和现在的概念不同,当时的乡只是现在一个村的规模。其后,名称和辖区内划分不断更迭,但山格圩的历史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有了清晰的时间节点。圩是当地及周边村民交易的重要场所,某种程度上,圩是以前商业行为的胎盘,如今的山格老街,有着不同时代商店的气息,这从沿街两旁的商店可以看出端倪。
转悠在山格老街,因为维修过,老街“老”的气息程度不一,我们可以追溯到源头也就不是整齐划一,面孔或者清晰,或者模糊。有些路段的路面,是鹅卵石铺成,可以想象,这是山格老街边河道里就地取材而来,而老街也不可能就是最初的面孔,时光是修饰面孔的高手,面对时光之刀,沧桑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米市街在1927年扩建而成,長72米、宽6.7米,新兴街则是长224米、宽6米,两条街道有一百多间店面,还有1939年建成的山格市场,1952年建成的山格供销社营业用房,1985年,新建新兴街到民兵桥长147米的街道,又新建从民兵桥到禾山汽车站长570米、宽16.5米的街道,包括许多配套设施,一个地方的繁荣也就有了浓浓淡淡的发展路径,逐渐拓展也就有了说辞。不过,这些时间节点,只有停留下来才有办法窥探其中一二,更多的时候,转悠老街未必是为了考证式的访古寻幽,非得挖地三尺的探究,有时候,就是为了感受时光的变异和岁月之手的抚摸,感受到有那么些许的历史味道迎面而来,就足以让匆忙的脚步舒缓下来,让心灵有点安静栖息的渴望和舒畅。
转悠山格老街,看到一些老物件,也就有了老时光弥漫晃悠。看到一家商店,摆放着各种菜籽,没有叫卖声,那些菜籽就那么静静地安放在纸箱或者桌面上,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从容,但菜籽的味道悄然袭来,钻进鼻孔。当年爷爷撒播菜籽后挑着菜苗走街串巷的身影恍然在老街的转角处倏然而过,让我的目光停顿在相隔不远的菜苗摊上,忍不住蹲下,拿起一把菜苗,猜测这是二十棵一扎还是五十棵一扎,同时有了窥探这菜苗肯定是中间相对弱小,颇有了一睹真容的熟悉亲切,突然就有了嗅到泥土芬芳的感觉。没走几步,有卖扫把、以及竹编的篮子、簸箕、草编的扇子等等的一家店,看到目光扫过,店家的目光抬了一下,只是淡淡地说了声看看,不会死拉硬拽,他们知道,在老街,如果过度热情的招呼生意,有点太假的感觉,拿起一把草编的蒲扇,摇晃几下,岁月已老的闲适让行走的脚步停滞了一回。不远处卖铁夹、烘炉、菜刀、镰刀、锄头等等的商店,依然也是沉默,没有了炉火的炙烤和铁匠的当场锻造,这些铁器沉默无言,好像少了言语的孤寂。沿街房子门内,偶尔有老人坐在竹椅上,没有说话,只是用平和的目光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颇有点宠辱不惊的淡然。
在街道拐角处,有了刻印章、配钥匙的摊点,没有专门的店面,就是在屋檐下,一个有点岁月的简易木柜放在那儿,打开那个柜门,就是开张了。没有生意,那老人和旁边哪家商店的老人在屋檐下下象棋,有几个观战的,没有面红耳赤,也无需提醒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时光悠闲得有点停滞。有家理发店,无需富丽堂皇的装修,几把上了年纪的木椅,还是用老式的推子推,用老式的方式刮胡子,理发的师傅和顾客也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言语提醒,上了年纪,几乎就是这理发店的代名词。
相对于这些比较冷的调子,卖猪肉、卖菜、卖生活物品的店,相对就“热”多了,有着不同的声响,煎包子的两家店铺,热腾腾,不时有人来买煎包,店家利落地装袋。有人举着一个煎包子边走边吃,老街就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时有人走过,也有摩托车、自行车,只是热闹的时间点不一,但不管什么时候,因为有人居住,有人行走,有人做生意,老街就没有清冷的感觉,而是饱满丰盈的生活气息,这样的气息就是日子的味道。
这种热闹的兴起,应该和山格的临水有关,在很早以前,山格就是水路交通的要道。遥想当年,因为陆路交通不畅而水路发达,自然条件和地理区域给了山格发展的空间,许多时候,因为需要所以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看着那条河流,想象着当年有船只经过,也就有了人员的聚散交流,自然也就有熙熙而来、熙熙而往的商业发展。忽然想起,在1905年到1916年期间,这来往的船只上,就有了从平和坂仔走向世界的童年林语堂、少年林语堂。
也正因为河流,不得不提到慈惠宫,慈惠宫,原名马溪岩,始建于南宋,这座供奉戚继光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大众爷庙的庙宇,因为置身于米市街,自然在转悠老街的时候无法被忽略。那么它的“摸龟祈福”“扛猪公”“掷孤米”等等民俗活动也自然被津津乐道。
转悠在山格老街,看着大众爷公,想到山格山边帝君庙供奉的关羽,传说有武僧练武的南少林寺遗址紫云岩以及数十年前修建的军民堤,山格“武”意蕴就充足四溢,转悠老街的味道就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