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宫:把民族英雄请进来
2018-05-06陈海容
陈海容
在平和县山格镇,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观音亭。这座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观音亭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不凡之处在于不仅供奉着观音娘娘、弥勒佛等神明,宫内有一尊被称为“大众爷”的木雕全身坐像,乌面长须,身着官服,戴有双翅的王冠——大家都把它视为“戚继光”化身。
为什么道教殿堂会供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慈惠宫的前世今生
慈惠宫座落在平和县山格镇,原名马溪岩,又名观音亭,后来百姓奉祀 “大众爷公”,也叫大众爷公庙。这座观音亭饱经千余载沧海桑田变化,历史上曾经三兴三废,如今它更名为慈惠宫,依然传唱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山格镇得名原因有一座山格山,古称侯山,山上奇峰怪石嶙峋耸立,周围古树参天藤萝缠挂,更有四时山花依时令绽放。山下有条马溪,又称马肚溪,清澈如练,慈惠宫依着山格山,伴着马溪溪埔而建,可谓地理位置绝佳。南宋绍溪元年(1190),大理学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后,曾来到观音亭,兴之所致留下“怡性清心”的墨宝,可惜时间久远早已佚失。明崇祯六年(1633),著名学者黄道周游经此地,挥毫题写“白云深处”匾额,如今挂在正殿里,更是增添了慈惠宫许多灵气。
悲壮的抗倭故事
说起慈惠宫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明代抗倭辛酸往事。
自明初洪武、永乐年代开始,开始有小股日本倭寇窜犯辽东、山东沿海一带的海上抢劫,成为倭寇。其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侵犯到沿海最繁荣富庶的江浙以及福建一带。
当时,倭寇无恶不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遍及沿海六省,延袤数千里,历时几十年,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东南百姓深受荼毒。有关府、县的地方志有许多记述。许多资料记载,倭寇进犯时:“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燹忽四发,烟尘蔽天。经三宿,烬犹未熄,死水火者无算。”
平和山格一带虽非沿海,但在嘉靖年间倭患严重时,也曾受到倭寇的侵扰和威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经龙溪天宝、南靖,所经乡镇“焚劫杀掠不计”,并进入平和县。《平和县志》载“己未年二月,倭寇数千窜入清宁里东,知县王之泽率兵民抗御”,即是明证。
戚继光在山格抗倭事迹
说起慈惠宫的历史,不能不提到戚继光的丰功伟绩。
戚继光(1528—1588),山东登州人,字元敬,号南塘,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明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面对倭寇剽掠,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1548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对戚家军进行严格训练,教以击刺之法,并根据沿海地形,长短的兵器配合,加上狼筅、藤牌在前掩护,排成“鸳鸯阵”,随战斗情况灵活运用。1555年调浙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胜倭寇,次年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解除东南倭患。1567年镇守北方。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据清康熙《平和县志?武功》记载:“甲子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二月,倭寇入侵汤坑等处,总兵戚继光攻之,斩首数百级,官兵死者八十余人。”戚继光率部痛击海盗,遏制了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带的烧杀抢掠。当时,倭寇成千上万结成团伙流窜江海,遇船即抢,再上岸劫掠。戚继光剿平倭寇,保得万民平安。明万历年间,平和县的船民们为感恩戚继光将军,首倡雕神奉祀,连同剿倭阵亡将士(后人称“大众军”、“众公妈”)一并奉为神明,四时祭祀。
1564年,戚继光率兵在清宁里汤坑(今山格镇一带)剿倭,“斩首数百级,官兵死者八十余人”。在此之前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平和人民就深受倭患之苦。因为戚家军在此剿倭,使深受倭害的民众过上太平日子,他们便将戚继光视为保护神,欲建祠祭祀。但由于连年遭遇倭寇的掳掠烧杀,生产凋敝,根本拿不出银子盖新庙,便把马溪岩改建为庙中庙,让观音退居二线,改祀大总爷戚继光为主神,神名“大总爷”(“总兵爷”的俗称),由于闽南话“大总爷”与“大众爷”谐音,久而久之便演化为大众爷庙了。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戚家军,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九日,俗传是“大众爷生日”,都要举辦活动。据老人说,旧时前来朝拜大众爷的船只,多时有三五百条,沿马溪排成船队,顺流直下数公里远,蔚为壮观。这一风俗从明代至今,绵延不衰。如今,来朝拜大众爷的不仅有海峡两岸信众,也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华侨。
1996年,慈惠宫管委会选派李行、吴荣文等数人组成庙志编辑组,对佚传数百年的山格大众爷的由来进行实地考证,咨询了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科、江西档案馆、山东济南朱亚非教授等,查阅了有关史志。经过考证,慈惠宫供奉的“大总兵爷”,“总”与“众”为闽南语谐音,世代演绎,遂成为今之“大众爷”。认定山格大众爷公就是戚继光“总兵爷”的化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后,在马溪岩内增辟神台,供奉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及其在汤坑之役中牺牲的戚家军将士。马溪岩曾因兵祸与政乱数度被毁,重修;清光绪年间修复后,改名为“慈惠宫”。山格百姓把有功于民的一代抗倭明将视为保护神,世世代代朝拜不息,不仅反映了盼子成龙国泰民安的心理,更是表达了对除暴安良英雄的景仰。
特别的方式纪念英雄
“戚家军”在山格驱逐倭寇后,平和县民众感念戚家军平倭之功德,把戚继光和阵亡将士奉为神明。
据当地长者介绍,明嘉靖年间,倭寇最早是分成小股部队在沿江沿海处四处劫掠,海上捕捞的广大船家深受荼毒,对倭寇恨之入骨。“戚家军”入闽抗倭后,在漳州招募乡兵抗击倭寇时,船家子弟们纷纷加入“戚家军”。在漳浦汤坑蔡陂岭和清岭里两场战役中,“戚家军”歼寇数百,大快人心。但此两役中“戚家军”战死将士近百名,其中不少为船家子弟,他们爱国爱家的精神感动当地乡民。乡民遂将阵亡将士入祀于山格观音亭的偏殿,尊戚继光为“大将爷”或“总兵爷”,并逐渐扩建为“慈惠宫”。建成后,有不少九龙江上的船家前来拜祭,世世代代传诵戚继光抗倭的伟绩和造福山格村民的功德。每年祭拜阵亡戚家军将士,渐渐成为船家和当地乡民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九是慈惠宫一年一度的“大众爷”生日,在当地围绕纪念和追思“戚家军”而形成流传数百年的“扛猪公”“灵龟归庙”“ 掷孤米”“ 开龛口”“结彩棚”等民俗文化活动。
山格“大众爷”民俗隐含着许多失落的历史密码。比如,宫内供奉一组塑像断胳膊少腿,甚至无头无首,这些神塑像代表着在汤坑一役中阵亡的戚家军将士。为尊重历史,神像也就保留了阵亡将士死时的身体模样。“扛猪公”仪式其实是由民众犒劳戚家军演变而来,当年为庆祝汤坑大捷,人们扛着杀好的全猪,挑着米糕甜粿慰问戚家军;“掷孤米”则是为阵亡将士举办的超度仪式。
经过漳州文管部门的考证,平和县山格镇慈惠宫是漳州惟一奉祀戚家军阵亡将士和拜祀戚继光的宫庙,“大众爷”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海峡两岸民俗同源
“摸龟赚钱一大堆,摸龟健康又长寿,摸龟会读书……”
每年在“大众爷”生日时,现场人潮如织,孩子们在大人的指引下轻轻地抚摸“灵龟”背,祈求福气安康。
据庙志记载,早年有一条长满青草的河沟连接着大众爷公庙和流经山格的九龙江上游花山溪,靠近大众爷公庙的河道附近有多個水潭,里面生活有许多乌龟,乌龟与人和谐相处,每逢庙会时,许多龟都会顺着大众爷公庙前的那条河沟前来“赶庙会”。据民间传说,大众爷戚继光在当地剿除倭寇时,灵龟显圣帮忙引路,因此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在庙会期间,人们都要摸摸这些游来朝拜的乌龟,以求得个好运气。至于灵龟为何能够相约而来参加庙会、庙会结束即结伴而去这一自然现象,成为了山格百姓乃至海内外信众心中的传奇。
后来,山格信众对摸龟祈福仪式逐渐演变成蒸制大米龟,每年由山格镇的各个村庄轮流制作一只长度1.5米的米糕龟。在龟背上安上节日彩灯,扎上古装戏剧人物,龟背两侧贴上喜庆对联。在庙会结束切分米糕龟,分食者皆称有神奇的药用效果,甚至可以治疗一些轻微的头疼脑热。
无独有偶,在台湾的大众爷庙星罗棋布,如台北县有新庄地藏庵、八里大众爷庙、板桥大众爷庙、彰化鹿港的威灵庙,台湾南投竹山地区也有很多的大众爷庙,这些庵庙每年七月中元祭也有举办 “乞龟”习俗,各具特色。
两岸同庙同俗,印证了两岸同根同源。而民族英雄戚继光,成为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大众爷公”,成为百姓心中最亮丽的平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