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下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2018-05-05王峰玉闫芳
王峰玉 闫芳
摘 要:在当前城乡转型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完善教学内容,增加和优化乡村教学环节。本文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结合近几年在乡村规划的教学和实践探索情况,尝试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培养面向乡村的规划设计人才,以适应当前乡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实践;乡村规划;课程体系
一、背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乡村的问题和发展,“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代社会对乡村发展期望和目标。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乡村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美丽乡村”、“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项目的开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更是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乡村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乡村规划设计则是实现各种乡村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一级学科点设立,2012年,城市规划专业正式改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这凸现了在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规划教育对于乡村问题的重视。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来聚焦城市的规划学科开始转型,乡村问题和乡村规划的研究亟待加强。在此背景下,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学校都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增加乡村规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面向乡村的规划人才。但由于基础薄弱,缺乏乡村规划理论的研究积累,乡村规划相关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乡村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整体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近几年来,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城乡规划学会也致力于推动乡村规划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指导和规范全国规划院校的乡村规划办学。2015年,城市规划学会专门成立了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挂靠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围绕乡村规划与建设开展理论和实践领域活动。2017年6月,在该委员会举办的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上向社会各界发布了《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并启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但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乡村规划理论研究,大多数规划院校普遍采用以实践推动理论教学逐步完善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实力较强的规划院校,将课程与乡村规划实践相结合,探索出较为系统的乡村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并且每年都将教学成果总结出版,在乡村規划理论、方法和设计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实践机会、师资条件、地域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院校无法复制同济模式,必须探索适宜于自身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下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探讨乡村规划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乡村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和价值
1.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2012年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以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增加了乡村规划的相关内容,以适应新时期学科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1]但在各高校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受到长期以城市为核心的教学设置惯性的影响,再加上缺乏权威系统的乡村规划教材,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只是将名字从“城市”改为“城乡”,其实质的内容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乡村和城市在发展逻辑、运行机制、规划目标与体系构成等方面完全不同,城市规划的相关原理并不适用于乡村。因此,需要设置针对乡村发展和规划的相关原理、方法和设计课程,增加乡村规划的实践环节,明确乡村规划教育的价值观和基本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教学体系。
2.培养面向乡村的规划人才
在城镇化水平越过50%以后,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乡村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乡村的研究和规划实践成为各级政府、学术界和相关行业关注的焦点。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美丽乡村的打造”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并给于专项资金的支持,城市资本也开始进入乡村,探寻乡村与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乡村实践火热的场景形成对比的是,乡村规划的理论欠缺和人才短缺,很多乡村实践活动缺乏正确的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引导而走偏,甚至破坏乡村特色风貌和乡村社会体系。因此,城乡规划教育亟待完善教学体系,提升乡村规划的教学水平,培养专业的乡村规划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为我国当前的各级各类的乡村规划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3.有利于凸显乡村地域特色
与城市相比,乡村最大的不同是具有鲜明的特色。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文化背景、资源特点造就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聚落。这种地域性、多元性、差异性正是当前乡村发展建设的基础和价值所在。不同地区的规划院校结合所在区域的特点,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乡村规划教育教学体系,开设针对性强的本地乡土建筑和乡村特色课程,因地制宜的挖掘乡村地域特色要素,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乡村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塑造,为“留住乡愁”提供载体,并且可以丰富我国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构建系统的乡村规划教育体系。
三、 郑州航院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教学体系探讨
1.当前的乡村规划课程设置情况及问题
郑州航院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于2003年,为5年制工科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为省内外培养输送了大量的规划人才。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乡村规划的重视,郑州航院城乡规划专业也尝试加入乡村规划的相关课程,完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开展乡村规划实践,培养乡村规划人才(表1)。但总体来说,开设的乡村规划课程较少,主要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综合调研、城市规划前沿讲座等课程加入乡村规划的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各类设计竞赛为引领,课内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乡村规划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围绕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郑州航院城乡规划专业参与和开展了多个调研和设计活动,师生在乡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规划设计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见表2)。
但总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理论课程缺乏独立完整地系统设置,课时安排较少。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点建立后,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微调,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很多课程只限于课程名称的改变,如《城市规划原理》改为《城乡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改为《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改为《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教材编排上没有大的变化,有些课程是在最后增加一些乡村方面的内容,学时安排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城市和乡村在用地使用、发展逻辑、管理实施等方面完全不同,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等完全不适用于乡村,需要从价值观、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构建相对完整的乡村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
(2)乡村规划设计环节不稳定。乡村规划或调研受到相关教师的实践项目和课题立项等的影响较大,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与相关的课程结合不紧密,缺乏稳定性。如果在设计课程中引入村庄规划设计,形成常态化的教学内容,将更有利于乡村规划设计教学的不断深入探索,促进乡村规划教学团队的持续进步。
(3)课外环节多,学生学业压力大。大多数乡村规划相关的调研和设计都是结合竞赛、项目进行的,不属于课内教学活动。而参与些项目的学生大多是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课程安排比较密集,课内学业压力大,造成学生在此阶段疲于应付课内的作业和考试,参与项目、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参与之后到后期放弃。如何将课内的课程,特别是设计类课程与各种项目、竞赛相结合,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规划成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以实践为导向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当前郑州航院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安排,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为指导,以相关的规划设计竞赛和实践项目为引领,调整和优化乡村规划课程内容和组织,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
(1)融合实践案例解析的乡村规划理论课程设置。设置《乡村规划理论》课程,强化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建立乡村规划的价值观。由于乡村规划总体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因此邀请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并担当乡村规划理论的教学,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并设置在乡村规划设计课之前。内容覆盖乡村基本构成要素与乡村规划基本框架构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乡村土地利用与建设规划、乡村文化与传统村落规划、乡村风貌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反思等。在讲解相关理论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乡村规划案例解析,加深学生们对课程的理解,也更容易过渡到后期的鄉村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
(2)优化乡村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学习乡村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优化乡村规划的实践环节,设置《乡村认知实习》、《乡村规划设计》,并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增加乡村有关的选题和实践。通过《乡村认知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乡村调查,了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掌握乡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们通过对村庄的现场踏勘和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庄现状基本情况,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角度充分了解具体乡村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调查和认知是乡村规划成败的关键,乡村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都有赖于对乡村深度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以真题假做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乡村问题的能力,掌握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乡村规划编制与设计方法。通过乡村现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深入乡村规划设计等三个环节,使学生明确乡村规划的目的和价值观,理解“自下而上”的乡村规划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从多维角度大胆探索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通过规划方案的落实解决乡村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将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都作为规划设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增加乡村设计方面的选题。在本科五年级上学期的毕业实习之后,增设乡村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课程,要求学生公开讲述实习体会和成果,公开点评实践效果。在毕业设计环节,拓展乡村方面的设计选题,积极争取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3)增加创新类课程和学分,激发师生教学改革动力。针对之前很多学生参与设计竞赛、工作坊等课外学习环节难以量化工作,并且不计入学时,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竞赛、联合工作坊等任选课程,设置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学期,鼓励不同的师生团队,根据合作交流和创新实践的需要,灵活选择该创新类课程和学分,从而将分散的课外设计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扫除学分认定障碍,激发师生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师生参与各类规划设计竞赛和实践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设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理念,提升学生整体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鼓励任课老师积极探索讨论式、主题式、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从思辨式教学向案例式教学转变,从教育过程管理向教育目标管理转变。介于乡村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都处于探索阶段,乡村相关的课程更要通过各种互动式交流和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理念,从而提高课程总体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乡村规划引入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补充和完善了原有城市规划教学内容,同时也适应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乡村规划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导向,通过扎实的乡村调研,使学生了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掌握乡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会分析乡村在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钟凌艳,谭敏,成受明,《村镇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C],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00-203.
[3]王智勇,刘合林,罗吉,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乡村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C],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20-225.
[4]张赫,卜雪旸,贾梦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高等建筑教育[J],2016,25(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