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权力欲和嫉妒心
2018-05-05明影
明影
古印度是个典型的宗教社会,各种宗教形式丰富并存。据经典记载,常随佛陀的1250位阿罗汉(觉悟成道者),遇到佛陀之前都是不同宗教的信仰者。而佛教的本质是生命智慧教育,帮助不同的信仰者超越已坚守了几十年的宗教传统,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王舍城外的尼连禅河岸边,有三兄弟是广受尊重的宗教家。最年长的优楼频罗迦叶是摩揭陀国的国师,也是颇具影响的拜火教领袖。他精通古印度的宗教哲学,终身坚持苦行,身边有五百弟子常年追随,国王和众多臣民都是他的弟子。大家都认为优楼频罗迦叶是已经成就阿罗汉的圣者,他对自己的德行也深信不疑。
佛陀以超常的智慧洞察到优楼频罗迦叶及其弟子们深具善根,与自己有非常深的法缘,于是决定登门造访。当浑身散发着祥和与智慧光芒的佛陀出现在优楼频罗迦叶的寺院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那时候,优楼频罗迦叶已经100多岁了。他年高德劭,也非常欣赏这位王子出身的卓越沙门。
迦叶热情地邀请佛陀留宿,并让他自己挑选住处。佛陀把所有空房间查看了一番之后,选中了一个供奉火神的幽静山洞。
迦叶面露难色,告诉佛陀那里已经很久没人敢住了,因为里面住了一条凶猛的毒蛇,不时伤害寺院里的人畜,而洞里供奉火神正是为了震慑毒蛇。但佛陀告诉迦叶,已觉悟者不与任何生命为敌,也不惧怕一切众生,能与一切众生和平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和毒蛇做伴了。
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都知道毒蛇的厉害,不希望佛陀受到任何伤害,于是都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人准备好随时营救佛陀。
夜幕降临,佛陀清扫了山洞。他在火神像的旁边铺好干草,自在地跏趺端坐,一心安住在空明的禅境和对众生的无限慈爱中。
不久,出外觅食的毒蛇蜿蜒而回。进入山洞后,它看到居然有人占据了自己的地盘,着实吃了一惊。攻击天性使然,大蛇愤怒地高昂起硕大的头颅,发出吓人的嘶嘶声。
面对毒蛇的敌意,佛陀在深湛的禅境中丝毫不为所动,慈悲心更加柔和了。佛陀的安详反而令毒蛇犹豫不决,几次尝试进攻又戛然而止。慢慢的,身处佛陀慈悲心的包裹之中,毒蛇第一次感受到了慈爱的温暖,心中的敌意被融化了,嗔火也清凉了。它平静而温顺地在佛陀身边游弋,过了半晌,居然爬进佛陀的石钵中,自在地盘成一团。
第二天清晨,迦叶长老神色不安地过来探视,看到平静端坐的佛陀,总算放下心来。佛陀指了指身旁的石钵,迦叶捧起一看,被卷曲在钵里的毒蛇吓了一跳。而佛陀则端起石钵,把毒蛇送到了密林深处。
这件事使迦叶长老更加信任和尊重佛陀,他诚恳地邀请佛陀留下来和众多弟子一起修行。
不久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祭祀活动了,很多居民将会前来寺院聚集,并会准备丰盛的供养。迦叶长老内心隐隐有些不安,担心信众们见到佛陀后会淡化对自己的信心,转而礼敬佛陀。
当然,这一切都瞒不过佛陀的眼睛。活动当天,佛陀有意回避了。这令迦叶长老既吃惊又尴尬。活动结束后,迦叶准备了丰盛的斋饭请佛陀共餐。
出于悲悯之心,佛陀问迦叶:“接受信徒的崇拜和求证真理,哪个更重要?”
迦叶回答:“当然真理更重要。”
佛陀接着问:“拥有宗教的权威和获得解脱的自由哪个更重要?”
迦叶回答:“当然解脱更重要。”
佛陀又问:“一个已证解脱的阿罗汉还会有恐惧和嫉妒吗?”
迦叶回答:“阿罗汉不再会有恐惧和嫉妒的烦恼。”
佛陀严肃地告诫:“长老虽然德高望重,但实未证得阿罗汉,请长老反思。”
这样真诚而直接的追问,使得德行深厚的迦叶长老接受了佛陀的指正,诚恳地提出希望拜佛陀为师。而佛陀却说,迦叶贵为国师,广受崇拜,拜师事关重大,请他慎重考虑,并征求弟子们的意见。
于是,迦叶长老召集所有弟子,郑重地向大家宣布,自己决定放弃以前的信仰,追随佛陀持戒修行。弟子们一致表示愿意和迦叶一起追随佛陀。就这样,弟子们把以前祭火的器具都扔到了尼连禅河之中,放弃了苦行和对火神的崇拜,剔去须发,换上了黄色的袈裟。
优楼频罗迦叶的两个弟弟,修行道场在尼连禅河的下游,那提迦叶有三百弟子,伽耶迦叶有两百弟子。两兄弟看到尼连禅河中漂来的祭火器具,以为出事了,急切地来探寻情况。看到大哥和弟子们已经剃去须发换上袈裟,两兄弟起初非常震惊,但知悉原委后,也痛快地带领弟子们随佛陀出家,修学智慧法门。
佛陀对这一千僧众开示:“修行者不应执着于火神崇拜和祭火仪式,净化心地才是解脱正因。真正令人烦恼的是邪见和欲望的火焰,它们使得心灵、身体和世界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迅速耗散,熄灭欲望和我执的火焰才是智者的修行。没有智慧内涵的仪式是在虚耗光阴,有智慧的修行者当放下这一切执着。”
在佛陀的引导下,迦叶三兄弟和一千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圣果,从此解脱了生死和烦恼的束缚。在佛陀40多年的弘法过程中,这一千弟子一直追随着他,成为佛陀座下常随众的主要组成。
任何一位通达佛法智慧的佛教领袖,都不会执迷于教派争执,也不以扩大信徒的数量为荣耀。在佛陀看来,所有的宗教间的斗争都不是智者所当為,放下权力欲和嫉妒心才是正途。
佛教唯以智慧的传播为宗旨。佛陀关心的,是众生对本心的觉悟,对真理的深度探究。佛陀反对没有真实智慧内涵的宗教传统和仪式,认为复杂的形式不利于智慧的开发,反而是越简单的形式,才越能直达生命的深处。为了众生的解脱和福祉,佛陀终其一生,都不遗余力且无所畏惧地给予智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