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与发展
2018-05-05李芳
李芳
摘要: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的音乐文华中,最为璀璨的是小调,而小调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江苏小调。江苏省被誉为“鱼米之乡”。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正因为这些有利的因素,使得江苏的经济繁荣,音乐文化突出,江苏民歌发展迅速,特别是劳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小调。本文从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发展传承与保护来论述将这些瑰宝传承下去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江苏民间小调;音乐特点;传承与保护
一、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
江苏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民歌主要体现在《诗经》和《楚辞》上。(《诗经》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五百余年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到了汉代就发展出了“乐府民歌”和“相和歌”。小调的源头之一就是相和歌(即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即无伴奏的形式),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与相和歌不同的新的体裁——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如《从军五更转》、《子夜四时歌》、《月民间小调节折杨柳歌》,对后来流传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有深远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新的体式结构,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小调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逐渐有更多的民歌加了进来,随着民歌的发展小调也得到了演变,宋元之后小调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成熟的时期。而明清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表达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社会,人民创造出了一系列体裁,如《洪秀全起义》、《怀念忠王歌》等。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民歌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民歌也随着这些步伐也相对演变。
江苏民间小调几乎遍及苏南苏北,分布相当广泛。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创造了许多艺术产物。例如《孟姜女》、《十杯酒》、《哭七七》、《探清水河》、《剪靛花》、《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梳妆台》、《无锡景》等,它们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一般的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时间越久和流传地域越广,它的变体就越多。因此与原歌的差异也大有不同,更复杂多样。
二、江苏民间小调的分类及特征
(一)江苏民间小调的分类
江苏民间小调的种类繁多,它是人民群众在休息、娱乐、集庆时演唱的民歌。反映的内容也十分的广泛,不仅包括各阶层的爱情婚姻、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等,也对民间的生活场景有所描绘,因此小调也称小曲或俗曲。小调在表达方式上比较曲折委婉,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音乐表现手法丰富细致。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
吟唱调有儿歌、摇篮曲、叫卖调几种吟唱方式。它的旋律接近口语状态,朗诵性强、结构简单,如吟唱调中的《花蛤蟆》,吟唱调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演唱。
谣曲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等。谣曲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哼唱,它的表现手法丰富,节奏完整,比吟唱调成熟。如谣曲中的《绣荷包》就体现出了表现手法细腻,节奏规整等特点。
时调是经常用于商业性卖唱的小调,如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其中无锡景调流传于华北、江南、苏皖一带。音乐曲折委婉,清丽流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二)江苏民间小调的音乐特征
江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的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因此在巨大的音乐文化中,小调独树一帜。而江苏小调所衍生出来的民间特色具有苏南苏北不同异域风格的特点。小调的旋律优美流畅,内容表达曲折婉转,就像最为大家所赞颂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茉莉花》不仅是江苏民间小调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民歌文化中的瑰宝。它的曲调清新,歌词柔美并且流传至今。首先它是一首五声调式的曲子。这首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它的音乐特点是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落音分别是徵、宫、羽(低音)、徵(低音)。整首曲子流畅柔美,感情真切,它的节奏平缓,脍炙人口,通过寄寓于茉莉花来表达对男女爱情的美好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江苏民间小调的发展历程
江苏民间小调种类繁多。接下来就以昆曲、淮剧、徐州梆子戏为例,简单阐述一下它们的发展历程。
(一)昆曲的发展历程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汉代的百戏。戏曲形成于宋代,到了明代时期,戏曲已遍布南北。其中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以昆腔为代表的腔体是江苏民间小调的众多种类之一。
昆腔又名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昆腔又分为南昆、北昆、川昆等。昆曲自诞生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昆曲艺术家,如洪雪飞、候少奎等。其中大家所熟知的梅兰芳先生也是昆剧表演方面的大家。
江南是昆曲的发源地,到了明清时期流行于全国,盛极一时。但初始的昆山腔十分的粗糙,经过魏良辅成功的改革也确立了南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主体文化地位,使得中国的韵文文化从元代延续到了明清两代,形成历史的又一高峰。魏良辅也被后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
至今仍流行在江南地区,用吴语演唱的昆曲为南昆。南昆唱法上讲究吐字,并发展了许多装饰性的唱法,声腔柔婉动人、细腻缠绵,已演戏文见长。如明代昆曲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歌词:(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隋似去年?
《牡丹亭》讲述的是杜丽娘自幼学习经书,被传统思想的约束,有一天和丫鬟去园子里游玩,梦见与书生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于悲痛中死去。全剧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那像真实的又像幻想的爱情故事。因此《牡丹亭》可分为以下几场戏——“游园”、“惊梦”和“寻梦”。歌詞细腻温婉,声腔柔婉、细腻、圆润,很好的点明了昆曲的艺术特点。
(二)淮剧的发展历程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区。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淮剧表演的艺术性人才,如淮剧名家何叫天、周筱芳、李玉花等,他们歌唱了许多艺术淮剧,如《孟丽君》、《九件衣》、《剃头匠与理发师》等,都是淮剧众多的艺术宝库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有特色的作品。淮剧大多以叙述生活、歌唱爱情、以描写民间故事为主。淮剧采用板腔体,音乐性强、线条清晰、旋律委婉细腻。常以二胡、竹板、锣为伴奏乐器。在逢年过节时,淮剧常常以划旱船、跳财神的形式出现,基本以三到四人为一个组合,到镇上或者村落里给人以拜年的形式出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的传达了淮剧的音乐思想,也让后辈人了解了当地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曾记当年》讲述的是清末年间,小白菜(毕秀姑)与杨乃武的相爱但不得终的悲情故事。小白菜本是葛小大的妻子,因其曾是杨乃武家的帮佣,在此期间早已与杨乃武暗生情愫,后不得终只得各自婚娶,后杨乃武因得罪知县刘锡彤而被他所报复。刘锡彤伙同他的儿子刘子和奸污了毕秀姑,毒死了她的丈夫葛小大。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表达了对小白菜与杨乃武相爱却难成眷属的唏嘘之情。因此淮剧戏文大多为讲述故事性的,源于生活、写于生活等特点。
(三)梆子戏的发展历程
梆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徐州梆子戏是徐州最传统的戏剧之一,具有鲜明的江苏省地方特色。梆子戏最早起源于山西(陕西),逐渐的与徐州当地的方言、曲艺、民歌等相结合而形成现在的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戏常以描写战争、生活、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及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徐州梆子戏为板腔体结构的戏曲声腔,通过节拍、节奏、速度、调式等变化来表达内容和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徐州梆子戏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当属《孟姜女》,它揭示了秦始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和残暴,表达了对社会阶级不平等的愤恨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该剧中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之心。整首曲子感情丰富、情真意切,以四季时令为序,引出主题。表达出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首《孟姜女》因其感人的旋律以及悲怆的故事情节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因此《孟姜女》在后世当中广为流传并被世人所赞颂,其曲调有许多的变体。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中都有由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四、江苏民间小调的传承与保护
在中国民间歌曲的艺术宝库里,小调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不仅是因为它融合了山歌、号子等艺术体裁,也是因为它的曲式多样,多变复杂,而奠定了小调在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地位。《茉莉花》是中国民间音乐小调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是江苏民间小调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民歌文化中的瑰宝。它的曲调清新,歌词柔美并且流传至今。首先它是一首五声调式的曲子。这首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既娱乐了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又使得小调给后世传承了重要的音乐文化思想,
昆曲、淮剧、徐州梆子戏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他们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较深的历史价值,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缺失的传统剧种。他们因其独特的音乐内涵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得以流芳百世,也是戏曲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长期以来,江苏民间小调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曾有几次辉煌和兴旺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觀众审美情趣的转移,江苏民间小调已处于经费紧张、人员流失、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目前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已逐渐被许多其他外来的音乐文化所冲击,许多传统的音乐文化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所形成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需要人们传承和发展,更应得到保护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