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升级,工程造价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2018-05-05编辑整理本刊编辑部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与成熟,造价工程管理工作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凸显。从严格意义上说,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能够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其能够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阶段,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来替代过去的单一预结算制度。而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业在经过全国几十万造价咨询人近二十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取得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国内建设工程造价领域顶尖企业,北京国泰建中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造价行业信息化升级中贡献了巨大力量,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总经理王秀芝亲自带队,立足互联网+造价行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从投资—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审计全过程展开深入研究与创新,从海量的项目数据中洞察到有利的信息,自主研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建筑材料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安装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造价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多项智能管理系统,有力地解决了过去统计工作繁杂、准确性差、审核难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率先以现代化造价管理服务,帮助工程项目开展投资决策与成本控制。对国内造价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全面助推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
北京国泰建中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秀芝
作为国泰建中公司的总经理,王秀芝在工程造价领域拥有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她深知造价工作的流程与重点分析环节,也了然行业的弊端与手工作业方式的先天不足。因此,她借助信息技术打破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局限,节节突破,以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改变了工程造价的工作流程与价值。
用数据创新
王秀芝介绍说,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就当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按照一个项目通常的操作流程来看,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前期经济分析不到位。一些建筑工程只是关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对前期规划、决策评估等不够重视,没有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作为重点来抓。在进行设计时,如果设计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不强,只注重技术和质量角度而忽略了经济因素,对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分析不够充分,对方案效益、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就会导致造价控制不到位,造成建筑工程成本浪费严重。若是设计质量不高,在施工进程后期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就会大幅度增加施工成本。因此,造价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既要结合以前的数据,也要深入工程现场,将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了解清楚。
对于这块工作量最大的业务,传统的手工计算存在着数据重复利用率差、计算量大、计算错误率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秀芝基于AutoCAD图形平台,创新开发了安装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运用三维技术,安装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拥有CAD转化、绘图输入、照片输入、表格输入等多种模式,充分考虑到我国工程造价模式的特点及未来造价模式的发展变化,不仅彻底解决了工程造价人员手工统计繁杂、审核难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还广泛适用于建设方、承包方、审价方等工程造价人员工程量的计算,保障了工程建设过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确定合理的投资计划之后,就要开始相应的设计过程,要确保其足够全面、严肃,促进经济和技术的有效结合,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在此阶段,有效控制工程的重点,就是加强对施工图纸的设计,要加强经济和技术关系的统一。利用安装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设计人员与造价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开展更加密切的配合,进而提出让设计更加经济、技术更加优化的施工方案,有效降低工程建设的造价,从而获取最佳的工程效益。这是我们的设计初衷,也是安装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的优势与效果。”
用数据管理
随着工程进入到实施阶段,造价工作的变化性就体现在了对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方面。王秀芝说,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工程材料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工程的造价与工程的质量,如果对材料采购调控不到位,没有正确处理好材料与施工进度之间的关系,对材料市场价格走势把握不清楚,都将导致材料采购造价控制不到位的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投资成本,也关乎环境改善与资源杜绝浪费。
何时为市场最低价位,需要进行大批量采购?施工进程的哪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材料?采购量为多少才能既不影响施工进程,也不会带来资源与成本风险?这些问题过去只能依靠造价师的经验来判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所难免。而现在,王秀芝创新研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建筑材料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运用RFID技术,建筑材料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在材料入场交付时,设置RFID标签,确定此批材料型号、类别、具体用途、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价格等详细情况,并将建筑材料与设计图和施工图相对应进行记录,然后准其入场,帮助安装工程师核对建筑材料与安装施工图信息,提高了安装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设工程周期的不同导致建筑工程中所需材料的消耗时间也不同。因此,在材料采购后就要考虑如何存储和放置采购的原材料。毋庸置疑,集中管理是存储原材料最佳的管理方式之一,集中存储应以控制好最优化材料的数量以及结构为前提,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进行高效的统计与整理。而存放材料的地点应是为建筑材料存储专门建立的库房,还要避免露天存放,雨水、复杂的户外环境,都会使材料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工程质量与寿命。因此,实时地监控材料的仓储环境也是极为必要的。”对此,基于RFID技术的建筑材料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依托建筑现场所安装的RFID阅读器,实现了对每批材料具体使用情况的准确监控,在材料使用出现异常或余量不足时,能够及时给予报警,避免出现材料发生被盗、以次充好等情况,以及因材料不足而造成工期延误的问题。
提高材料管理水平,消除信息孤岛,基于RFID技术的建筑材料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的调度作用,真正依照无抛撒、无浪费、无垃圾的原则辅助完成了施工收尾工作。在工程收尾工作中,智能管理系统能够预估收尾工程的用料,并对原有的用料计划进行调整,控制原材料的采购,防止出现剩余积压造成的浪费;对已经不再使用的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进行拆除清理,系统会对可循环利用的原料进行清点和存储记录,给出因工程设计变更造成的剩余材料的周转与回收分析方案;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收、发、存和定额消耗的业务核算,及时生成材料核销手续,对实际耗损状况如实核算等。即使是某些特殊工程,如运用到炸药等特殊材料,系统也会全程跟踪材料的仓储、运输与应用,全面保证材料、施工的安全。
用数据决策
除了智能调控与预测,以王秀芝资深的从业经验来看,工程造价最重要的作用,是辅助决策的功能。“从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来看,具有临时性、短暂性和静态性等问题,缺乏全程动态化管理。仅仅只是注重事后造价管理,在出现造价问题后才采取处理措施,一般是难以挽回成本过高问题的,这样的造价管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与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不相符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非常重要,是整个造价控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建模、对比、分析等方式,客观精确地发布反映市场真实行情的造价数据报表,常用于为项目投资控制、造价水平分析、工程决策分析等专业技经管理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方法与依据,特别是需要根据采集到的造价数据进行估算、概算、结算,最终得到造价分析结果。但采集的造价分析样本数据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广、背景数据量大,这使人工收集、人工统计分析的难度增加,人工计算非常容易出现无法避免的手误或遗漏,对最终造价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造价分析数据的精确性。此外,目前业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采集填报标准,这也致使采集到的造价分析样本数据要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使数据分析操作变得繁琐耗时,准确性难以保障,增加了造价数据的管控难度,降低了报表的参考价值。
针对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王秀芝改进了造价分析数据的上报、采集方式,创新研发了造价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提供了一种规范表格来用于进行数据采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并建立造价分析基础数据库以供进行造价指标数据分析,为项目投资控制、造价水平分析、工程决策分析等专业技经管理分析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报表数据。在广泛的应用过程中,造价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不仅能够加强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强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合理调配,采取适当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够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明确施工中涉及的各项工作,保证合同内容的全面,避免发生一些合同纠纷,同时,加强了对合同资料的整理,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至此,王秀芝与国泰建中的团队完成了施工过程中,全流程的工程造价系统优化,改变了工程造价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精准度,真正发挥了工作造价的重要作用,保障各类工程以最高质量、低成本、绿色环保的方式完美建成。不过,王秀芝强调,工程造价在投资阶段的控制也相当重要,项目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投入虽然仅占总投入的2%~3%左右,但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相当高,可达70%~90%,因此,其同样是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只有不断深入调查,掌握丰富的资料,才能使造价估算逐步趋于准确,成为工程总投资的控制基础。
“建筑工程造价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其不仅具有复杂性,同时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不仅需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同样还要保证控制的严格性。只有使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三者实现有效的融合与平衡,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虽然我们目前针对投资阶段的造价辅助系统还很少,但随着造价行业的不断发展及有所突破,我们将不断向信息化管理方向靠近,全天候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现代化管理,实现发展模式上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