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层班团组织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究
2018-05-04蓝镭
蓝镭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和形势任务的深刻变化,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长期存在的支部职能虚化、团员意识淡化、班团协作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充分调研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基层团组织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从职能分工、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方面探索科学的“班团一体化”协作运行模式,实现班团良性协作互助,有效提升团支部活力。
关键词:团支部;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紧紧围绕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攻坚克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作风深化共青团改革攻坚,使共青团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基层团组织不仅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推动共青团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提高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建立健全科学的“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将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为调研对象,研究各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现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班委会和支委会建设普遍存在重“班”轻“团”、“班”强“团”弱的现象,致使团支部的核心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创新活力受到较大的限制。
(一)团支部先进性弱化
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承担着“收缴团费、开展团日活动、协助团员管理”等职责。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有不少学校在发展团员时简化程序、降低标准、把关不严,大批量发展团员后又缺乏对团员进行科学的培养与考核,导致现在少数高校的团员青年出现“团的理论知识匮乏、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不足、团学干部的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甚至个别团员学生拒绝参加团组织生活会,极大地破坏了团组织的严肃性、先进性和凝聚力。
(二)团支部职能缺位
理论上,团支部和班委会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两架马车”,团支部分管团费收缴、团日团课、团员管理等工作,班委会分管奖、助、勤、就业等日常工作,“两架马车”并驾齐驅,共同完成班级工作。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超过80%的基层团支部团组织生活覆盖面过于狭窄,主题团日活动缺乏创造力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团员青年的兴趣,最终导致高校各层级团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弱化。团支部影响力的弱化,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惯性思维影响
由于一部分指导班级工作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缺乏对团学工作的充分认识,布置工作时容易受“班长负责制”的惯性思维影响。班长一人独揽所有班级事务,团支书却只能成为班长的助手,致使班长一人的工作量过于繁重,而团支书的作用却无法发挥。
2.班委会职能越位
很多高职院校对团学工作的定位并不准确,班级工作几乎都由班委会牵头开展,支委会的作用往往因为缺失机会而得不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在班级的团员教育工作上,由支委会主导开展的活动也容易流于形式,开展成效不容乐观。既弱化了团支部的政治属性以及核心作用,也使得支委会的职责形同虚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淡薄、团员青年的组织归属感不高。
3.团干部履职能力不强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类教师人手不足,团干部在任职期间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理论水平不高、履职能力较弱。部分团支部仍然不善于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工作,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形式单一,既打击了团员青年参加团日活动的积极性,也削弱了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支部活动缺乏保障
大部分情况,基层团支部如果想要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往往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场地、专业的指导以及充足的经费,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例如,高职院校的整体建筑面积本身就比较小,仅有的活动场地也基本上被院校级的大型活动所占用,基层团支部难以借到合适的场地开展活动。此外,很多院校领导并不重视基层团支部的建设,不愿意在基层团支部的工作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支部工作不易开展,学生干部自然就不愿意在支部活动上花心思、想办法,久而久之,被动开展的工作多、主动发挥的工作少;流于形式的活动多、注重效果的活动少,团支部的建设因此陷入死循环。
二、“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
团中央为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而推行的“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激励着广大院校加快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步伐。目前,已有不少职业院校对“班团一体化”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的标准规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大部分基层的“班团一体化”建设仅停留在岗位的设置上,落到具体事务时却“原形毕露”,未能真正发挥一体化运行机制的作用。因此,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探索科学有效的“班团一体化”工作体系很有必要。
(一)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组织要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时,往往只顾自己埋头干,常常脱离群众,未能建成广大青年想求助、敢依靠的坚强堡垒。为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团组织建设,建议探索运用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等班委会成员和支委会委员交叉兼职的运行模式(例如学习委员兼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兼任文体委员等),班委会自觉接受团支部的监督和指导,支委会主动融入班级落实团组织的工作。这样一来,既凸显了团支部在班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又提高了班委成员在团日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实现了班团工作的深度融合,建立了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班团组织。
(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团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班团一体化运行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1.加强业务培训
一方面,建立团干部成长培养体系,根据院校实际需要,联合专业教师面向团支部成员开展团的知识、党的理论以及工作方法培训。另一方面,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的帮带与指导,促进基层团组织之间建立经验分享、活动合作的良性互动交流态势,切实提高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创新方法手段
团组织工作的开展要尊重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转变工作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方案,将众创、众筹、众评制度运用到班级日常工作中去。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手段,线上线下展开主题团日、宣传教育等各类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
3.坚持以上率下
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团干部的一言一行难免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强团学干部对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模范意识,率先发挥榜样力量。例如,鼓励团的干部主动深入学生宿舍与课堂,结合实际讲述团员代表的先进事迹,紧跟时势讲解团的理论知识等等,自觉充当“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桥梁。
4.严格绩效考核
要明确团组织的工作目标与要求,将工作任务科学分工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建立团干部工作考核积分制和评价制度。例如,一年分两次两级对团干部进行考核,一级考核旨在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二级考核旨在评选先进、优胜劣汰,持续拧紧团干部的纪律弦和业务弦,层层提高团干部的綜合能力,促进团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强化制度资源保障
团的上级组织要积极为班团一体化建设搭建平台,在制度、资金、资源上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方面,要充分研讨班团一体化运行所需制定的工作指导细则、班团联席会议制、业务培训考核制等制度,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明确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为班团一体化建设筑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把团内力量和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项目化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前,面向基层公开招标,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组织策划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中,给予基层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为青年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项目实施后,组织基层展开自评与互评,提出意见,改进方法。
三、结语
推行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就要积极破解基层团支部先进性弱化、职能缺位等工作难题,坚强基层堡垒,不断提高团干部的履职能力、提升团支部的活力,为持续发挥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资源保障,凝聚更广大的青年学生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