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对策研究

2018-05-04廖信伟

青年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

廖信伟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在大数据、数字化广泛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为载体的微文化应运而生。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要善于利用和发挥微文化特性和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微文化特性和优势,规避其负面效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科学化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微文化的内涵

从词语上来看,“微”常常被解释为“细微”、“微小”。新媒介时代的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漫画、微小说、微分享、微公益、微评论等也以“短、平、快”的样态存在,并依托智能手机、客户端等移动终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与互动。所谓微文化是指人们凭借微媒介为载体来传播和获取信息,在通过利用其工具和手段来进行学习、工作、沟通及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总和。

微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形态,以其微言微语、短小精悍、方便快捷的特点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并成为他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实时互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亚里斯多德说过,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类的群居生活本质上就是人类的政治生活。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这一政治生活特性,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并没有发生改变。人类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比过去任何时代却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因而,微文化下对人们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影响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影响更加深刻,尤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以及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微文化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具时代特色的交流、互动平台,而且也引起他们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微文化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

在微文化环境下,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越是进行某种政治宣传,有的大学生越是不“买账”,越是进行某种政治批判,有的大学生越是同情被批判者或趋同某种思想观点。有的学生平时不关心政治,也不主动议论,当面对政治教育、政治活动或当他人谈论有关政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事情时,却表示厌恶,不屑一顾,或者反唇相讥,标新立异,表现出对社会主导思想的厌恶与冷淡,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厌烦与抵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与疏远,有时还会借某种契机在宿舍或公共场所起哄,以求一番宣泄。宣传教育机构推荐的政治读物,有的学生无动于衷,而有关部门认为有错误倾向而属禁读之列的文章或书籍,反倒引发他们的极大好奇并争相传阅。这是一种明显的政治逆反心态,对社会政治、宣传教育产生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向力量。有的学生对政治及思想政治教育怀有偏见或反感,形成这方面的逆反心理,并往往生发出某种逆反行为。这一类型虽然所占比例极小,但容易在学生中形成落后的非正式小群体,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比较大的。呈现出以下幾个特点:

1.盲目性。青年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既追求独立,又有一定的盲目性。“你说对,我偏认为错”,“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片面地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不合理的,凡是不合理的都是现存的。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识或政治倾向,很少考虑方式的渐进和稳妥,往往采取某些偏激的行为,不能把握现实社会政治的实质。例如在网上论坛里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相当部分人就盲目的怀疑和抨击政府的对台政策,主张武力解放台湾。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高喊“打”的人往往是没有明确的理由。暴露了其理论修养不够,对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引发盲目的逆反心态。

2.情绪性。情绪化、直观化、片面化是政治逆反心态基本特征。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容易受制于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气不良、政治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的情绪便特别强烈,即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的行动。在对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进行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时,往往缺乏理性分析,缺少客观的是非标准,而多以一种情绪化的认知方式予以全盘否定。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情绪有反叛情绪、激动情绪、反感厌恶情绪、燥动情绪、悲观情绪等。

3.反复性。大学生的政治逆反心态不会一成不变,它内在地蕴含着向正确方面转变的可能。青年大学生本来可塑性就很强,何况政治逆反心态不是当代大学生固有的、本质性的东西,只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创设出必要的条件,是可以转变乃至最终消除的。当然,因为它的产生具有复杂性,特别是促使其形成的外界影响和社会问题不可能马上消除,这就会造成实际转变的较大难度,需要教育者付出大量而艰辛的努力。如果忽视大学生的政治逆反心态现象的存在,或者引导和教育不当,就会使其可变性朝相反方向发展,那将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过失。

三、微文化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魂”。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教材教学、校风学风建设之中,体现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管理,将理论内化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一种对政治信息的鉴别能力,一种正视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透过复杂现象抓住政治运行的规律,培养政治心理和政治敏锐性,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观。

2.健全政治表达机制。微文化环境下,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民众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实现平等的表达与沟通。在媒介化时代,要着力推动政务公开,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只有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维护公民的知情权,保障利益表述,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述渠道,政府所做的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为他们的利益表达提供有效平台和规则机制。同时,借助于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为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搭建平等的话语表达平台,同时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能够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正当利益诉求。

3.增进大学生政治参与效能。当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能够对政治体系和政府决定產生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他有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影响力,他可能会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活动。通常情况来看,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因此,对于个体来说,政治效能感是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因素。畅通政治输入、输出和反馈的渠道以增进政治参与效能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培养积极政治心态的主要途径。

4.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伦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所谓公民意识,就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意识。一般来说,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具有积极而负责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观念,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5.加强网络立法和政策监管。监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首先是完善信息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其次,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信息传播进行过程监督。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实际是信息之间的传播与互动,要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最后,制定并有效执行相应的举报制度和惩罚措施。对于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可以从源头到传播过程建立相应的举报、奖惩制度,发动网民力量消除不良信息源及其传播,引导网民关注积极健康的政治知识,丰富有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养成的内容。同时,还要利用行政监管的手段,以明确有效的惩戒制度监管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另外,政府还要借助来自社会和行业的力量,督促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制定行业道德规范,研发新的技术手段,监控网民行为。

猜你喜欢

微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