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贵和许三观的生活态度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2018-05-04刘雨
刘雨
摘要: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不完整。可以说,痛苦是人生的重要部分。而人们在痛苦和灾难降临的时刻,依然能够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才是勇于面对生活的真正强者。在很多作品当中,余华刻画出了一些这样的强者形象,为世人展示了作者余华的生存哲学,这些作品就包括了《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因此,本文就对两部作品当中主人公的生活态度进行分析,以透射出余华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苦难;生活;生存哲学
一、福贵和许三观的生活态度简要介绍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社会下层群体虽然没有社会上层群体远大的志向,但是其仍然有着自己独有的信念,其信念是追求生命的延续,是追求现实生活的改善,是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小小愿望的集合。在余华的笔下,许三观的人生追求包括:通过不断地卖血陆续得到一些钱财,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钱财,来克服人生的困境,诸如与心仪女人结婚、赔偿儿子打人至伤的损失、请乡下队长吃饭以帮助儿子回城,等等。福贵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追求主要包括:能够让自己的一家人吃饱喝足,能够让自己的女儿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能够保证自己在被抓壮丁之后活着回家。余华笔下这些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这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人物身边的事情,均是取材于当时的真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体共同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现出了下层群体的生存目标,均是生活当中每一个苦难事件都能够得到解决,是每个人一生当中苦难生活的点滴集合。在余华的笔下,福贵和许三观都是下层群体当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他们不仅有着自己的家庭,也有着同其他人一样的悲惨遭遇。在那个年代,由于饥饿、生病、意外的原因死亡的人非常多,这其中就包括了福贵的家人。在那个年代,通过卖血来获得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生计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许三观所在的村子,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去卖血,且也有很多人因为卖血导致身体疾病进而死亡的下层群体。但是,面对家人的死亡、生活的苦难、同村人的死亡等等,福贵和许三观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一次次地努力,通过自己仅有的、卑微的方式来进行努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许三观和福贵是伟大的,在那个艰苦岁月当中苦苦支撑着家庭的维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被苦难生活不断打击的福贵和许三观,并没有真正被苦难生活击败,反而还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有着自身独有的快乐和愉悦方式,对挣扎生存现状的忍耐,对苦难生活的乐观,透射出了作者余华对于艰苦岁月当中的生存哲学,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福贵和许三观的生活态度具体剖析
(一)对挣扎生存的忍耐
在余华的思想境界当中,忍耐其实是一种美德,是对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一种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隐忍、宽容、朴实的文化底蕴要优于其他很多民族。按照余华的话来讲,就是:“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余华通过这两部作品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人们更加了解上世纪初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不管是福贵,还是许三观,或多或少的都能够体现出对挣扎生存状态的忍耐,在忍耐当中不断地应对生活苦难,通过自己坚韧不屈的性格,为自己、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传承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传承者隐忍的儒家文化。特别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官本位的统治思想和愚民政策,更加锻炼了中国劳苦大众的隐忍能力,让下层群体在挣扎生存的环境当中有着强大的忍耐力。福贵和许三观,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年代当中。在《活着》当中,福贵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时失血过多而死,而县长是当地最大的官,最具权威的人物,福贵作为一介平民也曾想过反抗,但是福贵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在当时的社会当中没有任何的反抗途径和办法,福贵只能选择忍耐,选择向生活妥协。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明知一乐是何小勇强暴许玉兰之后生的,但是在儿子一乐打伤方铁匠儿子之后,为了凑够医药费换回自己多年积攒的家当,许三观依然选择去卖血,许三观虽然感觉很窝囊,但是也只能选择隐忍,选择使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苦难。
无论福贵还是许三观,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软弱无力,但是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使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选择更加柔性更加隐忍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挣扎生存的目标,体现出“带有传统忍耐精神和自我超越智慧的中国式的活命哲学”。
(二)对生活苦难的乐观
在余华笔下,许三观虽然遭受多次挫折,十几次卖血,甚至还差点丧命,但是许三观并没有因此而精神不振,相反,其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许三观在全家都躺在床上挨饿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花言巧语给全家人逗乐,让全家人的精神食粮非常饱满,将自己的乐观应对苦难的精神传递给全家人。
在福贵的垂暮之前,家人都离他而去,孑然一身的福贵选择与一头牛相依为命,并对牛说话,将牛视为自己的家人,福贵并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打到,反倒造就了他积极乐观活下去的精神,让福贵的精神生活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在很多人看来,福贵这样看似没有人情味,在全家人都离去之后居然还能够坦然的活着。但是实际上,这种坦然的活着,才是真正对死亡最大的抗争,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才能够真正具备笑对人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只有在遭遇苦难时,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特别是富贵和许三观这种下层群体,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仍然能够坦然面对的,才是生活当中真正的强者,他们的尊严、道德,及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都应当得到尊敬。夏中义曾说,福贵与许三观“其实已经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人物,而俨然成了象征乡土中国文化的智者与仁者了”。
三、余华的生存哲学探析
在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部作品当中,将人物生活环境的困苦描写的淋漓尽致,但是对于苦难生活的描写,并不是余华作品最终的写作目的,其最终写作目的是要通过困哪生活与任务的抗争和应对,体现出余华对于生存哲学的理解,在余华看来,福贵和许三观这样的悲剧人物并不是麻木不仁的,相反,他们以自己独有的热情和生存观念,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与苦难生活相抗争,虽然在物质上始终无法摆脱经济的贫困,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困苦,但是余华塑造的这两个悲剧人物,以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各种无奈的隐忍,形成了独有的生存哲学。
福贵和许三观虽然是小说当中的人物,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态度、生存哲学,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苦难的应对方式和应对观念。余华这种以乐观积极态度应对生活苦难的生存哲学,不仅仅是那个苦难时代必须具有的(否则,在当时那么悲剧的苦难折磨下,早就精神崩溃甚至自殺了),更是对现代人的警示和提醒,让生活在幸福年代的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当中的些许苦难时,应当更加珍惜生命(而不是动则跳楼自杀),应当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并成为精神世界当中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