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蒙脱土改性麦秸粉/聚3-羟基丁酸酯复合材料的性能1)

2018-05-04杨泽勋宋伟田兰馨陈政豪王翠翠张双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结晶度吸水率改性

杨泽勋 宋伟 田兰馨 陈政豪 王翠翠 张双保

(木材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木塑复合材料(WPC)兼具木材和塑料的优点:加工性好、容易成型、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不易被虫蛀、耐腐蚀、耐老化、使用寿命长,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包装、汽车等诸多行业,前景广阔。木材是传统WPC原料之一,但目前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寻找替代木材制备WPC的植物纤维资源,对推动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廉价、再生周期短的秸秆资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我国麦秸资源丰富,利用方式多样,用途十分广泛,但长久以来大量麦秸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附加值低,使其成为一种废弃资源。由于处理方式不当,麦秸被弃置焚烧,浪费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麦秸资源高附加值利用问题亟待解决[1]。

WPC另一主要原料是热塑性塑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难降解塑料,但这些塑料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因此,开发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聚3-羟基丁酸酯(PHB),一种聚羟基脂肪酸酯类(PHA)产品,由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2],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3-4],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5]、包装[6]、医用植入材料[7]、可控药物缓释载体[8]等,其热性能、力学性能与聚乙烯、聚丙烯类似,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传统石油化工塑料的可降解塑料[9]。但受生产成本高、热稳定性差、脆性大、加工窗口较窄等缺陷的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6,9]。因此,对PHB改性可通过与廉价添加物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在保证其原有生物降解性能的同时,提高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弥补PHB自身缺陷[10-14]。

在WPC中添加少量无机材料,如蒙脱土(MMT)、碳纳米管、碳酸钙(CaCO3)等,能够有效改善WPC各项性能。其中MMT的应用和研究最为广泛,MMT是一种典型的层状硅酸盐,作为最常用的纳米黏土材料,它具有片层刚度大、平面取向好等优点,被作为一种增强材料用来改性WPC。研究发现MMT的加入可以大幅度提高WPC的物理力学、热稳定性以及气体阻隔等性能[15-17]。通过溶融共混MMT改性WPC,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MMT的层间距加大;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MMT的加入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18]。一定添加量下,MMT分散均匀,无团聚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19-20];但过量的MMT,会形成弱界面层,团聚现象严重,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21-22]。使用不同的改性剂对MMT进行有机改性得到OMMT,OMMT层间距较MMT增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相容性改善效果更好。另外,OMMT共混改性WPC,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OMMT与偶联剂协同使用,OMMT与MAPP协同使用,效果更为明显[17,22-25]。

笔者从高值化利用小麦秸秆和降低聚3-羟基丁酸酯(PHB)成本出发,通过有机蒙脱土(OMMT)改性,探究OMMT添加量对WSF/PHB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旨在制备出一种以麦秸粉和聚3-羟基丁酸酯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木塑复合材料,以期为PHB类木塑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秸秆粉,40~60目,含水率约10%,购于陕西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聚3-羟基丁酸酯(PHB),德国巴斯夫公司,型号18J45,密度1.24 g/cm3,熔点160 ℃,颗粒状,购于东莞市樟木头华心塑胶原料经营部;有机蒙脱土(OMMT),200目,购于浙江省丰虹粘土化工有限公司;硅烷偶联剂(KH-55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购于江苏晨光偶联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设备

TH-881Y-5远红外电热鼓风干燥箱;SHR-10A高速混合机;KESUNKS20平行双螺杆挤出机;BY 602×2/2 150T万能试验压机;CGYJ-100冷压机;XJJ-5冲击试验机;AG-IS 100 kN电子万能试验机;JSM-7201F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Bruker 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XRD);TGAQ 500热重分析仪;DSCQ 100差示扫描量热仪。

1.3 WSF制备

将WSF置于干燥箱中(103±2)℃干燥至含水率<2%,保存备用。取5.25 g KH-550溶于V(乙醇)∶V(水)=9∶1的溶液中,m(硅烷偶联剂KH-550)∶m(溶液)=2∶100。之后将硅烷偶联剂溶液喷洒到WSF表面,将处理后的WSF在(103±2)℃的条件下干燥至含水率<2%,保存备用。

1.4 OMMT/WSF/PHB复合材料制备

在25 ℃下,将干燥后的经KH-550处理的WSF、PHB以及不同添加量的OMMT在高混机中以3 000 r/min混合3 min。OMMT占复合材料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复合材料质量等于处理后的WSF与PHB的质量之和,OMMT质量根据添加量不同额外加入。之后将混合好的物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然后通过热压—冷压成型技术获得目标尺寸、目标密度分别270 mm×270 mm×3 mm、1.2 g/cm3的OMMT/WSF/PHB复合材料。挤出机组参数:挤出机从进料口到机头温度依次为165、170、175、175、165 ℃,双螺杆转速100 r/min。热压—冷压成型技术参数:预热温度、压力、时间分别为170 ℃、0 MPa、3 min;热压温度、压力、时间分别为170 ℃、4 MPa、6 min;冷压温度、压力、时间分别为25 ℃、4 MPa、12 min。实验配方如表1所示。

表1 OMMT改性WSF/PHB复合材料的实验配方 %

1.5 性能测试及表征

1.5.1 吸水率测试

参考GB/T 17657—2013[26]中吸水率测定标准,试件在25 ℃下在水中分别浸泡24、50、100、150、200 h后取出,测试质量,每组测试3个试件,试件尺寸50 mm×50 mm×3 mm。

吸水率(W)计算公式:

(1)

式中:W为试件吸水率(%);m1为试件浸水后的质量(g);m为试件浸水前的质量(g)。

1.5.2 力学性能测试

拉伸性能测试依照ASTM D638-10[27],试件尺寸165 mm×19 mm×3 mm,中间测试部分宽度为13 mm,拉伸速度为5 mm/min;每组测试6个试样,结果取平均值。弯曲性能测试依照ASTM D790-10[28],试件规格80 mm×10 mm×3 mm,跨距48 mm,加载速度为2 mm/min;每组测试8个试样,结果取平均值。无缺口冲击强度测试依照ASTM D6110-10[29],试件规格80 mm×10 mm×3 mm,跨距60 mm,冲击速度2.9 m/s,摆锤能量1 J;每组测试8个试样,结果取平均值。

1.5.3 结构表征

利用XRD分析复合材料中OMMT的层间距,测试条件为CuKα铜靶辐射,λ=0.154 060 nm,辐射管电压40 kV,管电流40 mA,扫描范围2θ=2°~10°,扫描速度2(°)/min。根据布拉格公式计算复合材料中OMMT的层间距,公式如下:

d0012sinθ=λ。

(2)

式中:d001为OMMT的层间距(nm);λ为X射线的入射波长(nm);θ为OMMT的衍射角(°)。

利用SEM对OMMT/WSF/PHB复合材料冲击试件测试后断面进行微观结构表征,样品观察前经干燥和喷金处理,测试加速电压10 kV。

1.5.4 热学性能测试

热重分析(TGA),测试条件:N2流量60 mL/min,测试温度范围40~600 ℃,升温速率10 ℃/min。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测试条件:N2流量60 ml/min。第一次升温40~200 ℃,升温速率10 ℃/min;降温200~40 ℃,降温速率10 ℃/min;第二次升温40~200 ℃,升温速率10 ℃/min。复合材料的结晶度计算公式如下:

Xc=ΔHm×100%/(ΔHf(1-Wf))。

(3)

式中:Xc为复合材料的结晶度(%);ΔHm为设备所测得的复合材料熔融焓(J/g);ΔHf为结晶度100%的PHB的熔融焓(J/g),其值为146.6 J/g[30];Wf为WSF质量分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XRD分析

图1为纯OMMT、OMMT改性WSF/PHB复合材料的XRD图谱,OMMT的XRD图谱如图1a所示,2θ=3.87°处出现OMMT(001)特征衍射峰,根据布拉格公式计算得到OMMT层间距为2.28 nm。经不同添加量OMMT共混改性后,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如图1b所示,2θ=2.43°、2θ=2.45°、2θ=2.42°处分别出现OMMT(001)特征衍射峰,对应层间距分别为3.63、3.63、3.64 nm;与纯OMMT相比,复合材料中的OMMT(001)特征衍射峰向低角度偏移,OMMT层间距增大,说明复合材料中部分PHB分子链进入到了OMMT的层间,得到了插层型复合材料。

图1 纯OMMT和OMMT改性WSF/PHB复合材料的XRD图谱

2.2 SEM分析

图2a为WSF/PHB复合材料断面,可以看到,断面存在明显的WSF拔出留下的孔洞以及裸露的WSF;WSF和PHB之间存在空隙,且断面不平整,说明WSF和PHB界面结合较差。图2b为1% OMMT共混改性后WSF/PHB复合材料断面,较对照组,断面没有明显WSF拔出的痕迹,PHB能够很好地包裹WSF;WSF与PHB结合紧密,且断面更为平整,说明OMMT能够有效填充两者之间的空隙,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2.3 力学性能分析

表2为OMMT改性前后WSF/PHB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可以看到,复合材料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及冲击强度随OMMT添加量增加而下降;当OMMT添加量为1%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49%、13.78%、9.52%、15.53%、12.59%。由XRD分析结果可知,OMMT熔融共混改性WSF/PHB复合材料,得到了插层型复合材料,OMMT的片层结构可以有效限制PHB分子链运动。因此,OMMT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的强度、模量均起到增强作用。同时由于OMMT作为无机刚性粒子,它的加入也会对复合材料的模量起到提升作用。另外,结合SEM分析结果可知,OMMT的加入有效改善WSF与PHB的界面相容性,提升二者界面结合强度,因此其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但随OMMT添加量继续增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开始下降。这是由于OMMT添加量过大,会形成弱界面层,界面结合变弱。同时OMMT自身团聚现象加剧,一方面导致能够插层到OMMT层间的PHB分子链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团聚现象导致界面相容性降低,复合材料受力容易发生应力集中而被破坏。所以,过量的OMMT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下降。OMMT添加量从1%增加到3%,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下降了12.93%、9.48%、18.73%。这是由于材料在受外力作用下,WSF和OMMT作为刚性粒子会限制其形变,拉伸和弯曲速度明显低于瞬间冲击速度,材料有相对足够的时间通过应力传递引发银纹以及发生银纹扩展,因此,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的下降更为明显。

图2 OMMT改性前后的WSF/PHB复合材料冲击破坏断面SEM图

组弯曲强度/MPa弯曲模量/GPa拉伸强度/MPa拉伸模量/GPa冲击强度/kJ·m-2C39.59±2.874.21±0.2611.66±0.432.19±0.152.94±0.28144.93±4.044.79±0.3312.77±0.812.53±0.213.31±0.29242.34±3.954.65±0.3412.69±0.912.44±0.183.08±0.19339.12±3.384.37±0.3711.56±0.742.32±0.112.69±0.21

注:表中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

2.4 吸水率分析

复合材料吸水率结果如图3所示。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浸水时间增加而增大,试样吸水率测试前经平衡处理(试件置于温度(20±2)℃、相对湿度(65±2)%环境中至质量恒定)。因此,前50 h吸水速率较快,随浸水时间延长,复合材料的吸水速率逐渐下降,150 h后吸水率趋于平缓。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OMMT添加量增大而增大,当OMMT添加量为1%时,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好,水分不容易进入。因此,吸水率较低,终吸水率仅为7.26%,相比对照组下降2.15%。随OMMT添加量增加,容易形成弱界面层。同时OMMT自身团聚现象加剧,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变弱,水分容易进入;当OMMT添加量为3%时,终吸水率为8.51%。

图3 OMMT添加量对WSF/PHB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2.5 TGA分析

从图4和表3中可以看出,与PHB相比,WSF/PHB和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降低,热稳定性降低,WSF/PHB复合材料T5%降低了53.56 ℃,OMMT/WSF/PHB复合材料T5%降低了62.57 ℃。这是由于WSF本身具有一定含水率,WSF中小分子化合物及半纤维素受热分解所致。相比于WSF/PHB复合材料,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T5%下降9.01 ℃,是由于OMMT中所含有机物的初始热分解温度较低所致[16]。PHB主要降解阶段在300~400 ℃,最快降解速率对应温度为345.62 ℃;WSF/PHB和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降解主要发生在250~350 ℃,最大热解温度分别为304.97、306.96 ℃。相比于WSF/PHB,OMMT/WSF/PHB提高了约2 ℃,是因为OMMT片层结构阻碍了PHB分子链的热运动。残炭率是衡量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残炭率越高说明其耐热耐烧蚀性能越好[31]。550 ℃时PHB、WSF/PHB复合材料、OMMT/WSF/PHB复合材料的残炭率分别为0.36%、12.39%、13.17%。这说明麦秸粉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残炭率,使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提高,对复合材料燃烧有一定的延缓作用。WSF/PHB经OMMT改性后,高温烧蚀过程中,OMMT容易在热流作用下膨胀而移动到复合材料表面,阻碍外界的热量传递到复合材料内部,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32]。由此可见,OMMT的加入降低了WSF/PHB复合材料起始分解温度,但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高温耐烧蚀性能有一定提升。

图4 PHB、WSF/PHB和OMMT/WSF/PHB的热重曲线

表3 PHB、WSF/PHB和OMMT/WSF/PHB复合材料TGA分析

组T5%/℃T1/℃T2/℃550℃残炭率/%PHB306.44345.62—0.36C252.88304.97458.7112.392243.87306.96—13.17

注:T5%为材料质量损失率为5%时的温度,并定义为起始分解温度;T1为复合材料DTG曲线第一峰值温度;T2为复合材料DTG曲线第二峰值温度。

2.6 DSC分析

从图5和表4DSC结果可以看出,OMMT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影响不大。未添加OMMT时,WSF/PHB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为30.80%;随OMMT添加量增加,复合材料结晶度呈下降趋势;当OMMT添加量为1%时,结晶度为34.72%。这说明加入OMMT后,其成核作用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但OMMT添加量继续增大,过量的OMMT,其细密的片层会阻碍结晶时分子链的运动,导致复合材料结晶度下降[33]。

表4 OMMT/WSF/PHB复合材料DSC分析

注:Tm为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ΔHm为设备所测得的复合材料熔融焓;Xc为复合材料的结晶度。

图5 WSF/PHB和OMMT/WSF/PHB的DSC曲线

3 结论

通过OMMT熔融共混改性WSF/PHB复合材料,OMMT层间距增大,部分PHB分子链进入OMMT层间,制备得到了插层型复合材料,OMMT的加入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OMMT/WSF/PHB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OMMT添加量增大而降低,当OMMT添加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93 MPa、4.79 GPa、12.77 MPa、2.53 GPa、3.31 kJ/m2,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49%、13.78%、9.52%、15.53%、12.59%。OMMT/WSF/PHB复合材料吸水率随OMMT添加量增大而增加,当OMMT添加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最低,相比对照组下降了2.15%。OMMT的加入降低了WSF/PHB复合材料起始分解温度,但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高温耐烧蚀性能有一定提升;当OMMT添加量为1%,相比对照组,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提高了12.73%。

[1] 方放,王飞,石祖梁,等.京津冀秸秆养分资源及秸秆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定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3):1-6.

[2] CHEN G Q, PATEL M K. Plastics derived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present and future: a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view[J]. Chemical Reviews,2017,112(4):2082.

[3] MCCHALICHER C W, SRIENC F.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bacterial PHA block copolymer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32(3):296-302.

[4] CHEN G Q, ZHANG J, WANG Y. Chapter 16-white biotechnology for biopolymers: hydroxyalkanoates and polyhydroxyalkanoates: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J]. Industrial Biorefineries and White Biotechnology,2015:555-574.

[5] CHEN G Q. A microbi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 based bio-and materials industry[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38(8):2434-2446.

[6] BUCCI D Z, KHOSRAVI-DARANI K. Application of Poly (hydroxyalkanoate) In Food Packaging: Improvements by Nanotechnology[J]. Chemical &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Quarterly,2015,29(2):275-285.

[7] XU X Y, LI X T, PENG S W, et al. The behaviour of neural stem cells on polyhydroxyalkanoate nanofiber scaffolds[J]. Biomaterials,2010,31(14):3967-3975.

[8] NIGMATULLIN R, THOMAS P, LUKASIEWICZ B, et 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a family of natural 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2015,90(7):1209-1221.

[9] CIESIELSKII S, MOZEJKO J, PISUTPAISAL N. Plant oils as promising substrates for polyhydroxyalkanoates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6:408-421.

[10] WU C S. Assessing biodegradability and mechanical, therm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 acrylic acid-modified poly (3-hydroxybutyric acid)/wood flours biocomposite[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0,102(4):3565-3574.

[11] GUNNING M A, GEEVER L M, KILLION J A, et al. Mechanical and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of short natural fibre polyhydroxybutyrate composites[J]. Polymer Testing,2013,32(8):1603-1611.

[12] BARKOULA N M, GARKHAIL S K, PEIJS T. Biodegradable composites based on flax/polyhydroxybutyrate and its copolymer with hydroxyvalerate[J]. 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2010,31(1):34-42.

[13] ANDERSON S, ZHANG J, WOLCOTT M P. Effect of Interfacial Modifiers on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PHB Composite with High Wood Flour Content[J].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13,21(3):631-639.

[14] MEIO J D D, CARYALHO L F M, MEDEIROS A M, et al. A biodegradable composite material based on polyhydroxybutyrate (PHB) and carnauba fibers[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2012,43(7):2827-2835.

[15] PAGACZ J, PIELICHOWSKI K.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VC/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A review[J]. Journal of Vinyl & Additive Technology,2010,15(2):61-76.

[16] 陶磊.纳米增强木塑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7] 刘如.有机蒙脱土改性木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8] LEE H, KIM D S. Prepara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ood/polypropylene/clay nanocomposite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1(6):2769-2776.

[19] HEMMASI A H, KHADEMIESLAM H, TALAIEPOOR M, et al. Effect of Nanoclay on the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Wood Polymer Nanocomposite[J].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 Composites,2010,29(7):964-971.

[20] KORD B, HEMMASI A H, GHASEMI I. Properties of PP/wood flour/organo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J].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1,45(1):111-119.

[21] 赵永生,王克俭,朱复华,等.蒙脱土/硅烷改性木粉/PVC复合材料[J].复合材料学报,2007,24(3):63-71.

[22] 王茹.木粉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3] LEE S Y, KIM J S, KANG I A, et al. Thermal,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clay/wood flour nanocomposites[J]. Express Polymer Letters,2008,2(2):78-87.

[24] LEE Y H, KUBOKI T, PARK C B, et al. The effects of clay dispersion on the mechanical, physical, and flame-retarding properties of wood fiber/polyethylene/clay nanocomposite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0,118(1):452-461.

[25] 蔡德明,林志丹,曾宪伸,等.聚乳酸/木粉/季膦盐改性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工程塑料应用,2011,39(12):22-26.

[26]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GB/T 17657-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7] AST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ensile properties of plastics: ASTM D638-10[S]. Gaithersburg: ASTM International,2010.

[28] AST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flexural properties of unreinforced and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materials: ASTM D790—2010[S]. Gaithersburg: ASTM International,2010.

[29] AST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harpy impact resistance of notched specimens of plastics: ASTM D6110—2010[S]. Gaithersburg: ASTM International,2010.

[30] BARHAM P J, KELLER A, OTUN E L, et al. Crystallization and morphology of a bacterial thermoplastic: poly-3-hydroxybutyrate[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1984,19(9):2781-2787.

[31] 陈智琴,刘洪波,何月德,等.高残炭率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6(11):56-60.

[32] DAS K, RAY D, BANERJEE I, et al. Crystalline morphology of PLA/Clay nanocomposite film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other propert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0,118(1):143-151.

猜你喜欢

结晶度吸水率改性
热固复合聚苯板吸水率快速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外加剂和配合比对泡沫混凝土降低吸水率的影响
γ射线辐照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片材机械性能和结晶度的影响
P(3,4HB)/PHBV共混改性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热处理对高密度聚乙烯结晶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贺兰口砂岩吸水率的研究
养护条件对矿物掺和料混凝土吸水率和电通量的影响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聚甲醛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聚乳酸扩链改性及其挤出发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