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中小企业状态跟踪和信息共享解决框架
2018-05-04钱弯弯江文华谢子霖
钱弯弯 江文华 谢子霖 李 纲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1 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减退,工业面临着不断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两化融合是“中国智造2025”和“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要做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狭义上讲,“两化融合是工业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融合,从而促进工业向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1]而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亦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内容[ 2]。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信息化是大数据价值链融合的基础。但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不高,且较多停留在初、中级阶段[ 3]。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虽然经历了从传统ERP到云计算ERP的转变[ 4-9],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但是其本质变化并不大,依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业务灵活多变的需求。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向价值生态网络的“群体性”竞争[ 10]。所以需要从企业间价值协作的角度去重新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矛盾,在现有解决方案的不足之上提出基于价值链的状态跟踪和信息共享解决框架,希望能推动中小企业的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壁垒。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矛盾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相对较低,拥有高级决策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不足21%[ 11]。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矛盾。
(1)投入不足与长期需要的矛盾。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缺乏充足的资金、设备和配套IT人员的通病,加上较为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而信息化往往难以短期内创造直接收益,故企业投入热情不高[ 12]。但是中小企业又急需专业的IT系统和服务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控制、降低运营成本,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
(2)直观认知与深层需求的矛盾。调查显示企业在认知上倾向于购买操作简单、后续服务好的软件和系统[ 13]。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系统的模块不完整、可配置性不强和不能进行复杂操作等原因,即系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业务流程,进一步导致了投入回报比低。这个矛盾还体现在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的作用[ 14],却忽视了由于企业业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通用的软件设计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15]。
(3)共享红利与共享风险的矛盾。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系统既需要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也要与下游分销商甚至消费者直接对接,随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计划[ 16]。企业信息化迫切需要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目前不仅在产业链信息化方面缺乏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 17],而且信息共享过程中敏感信息的泄露将会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时减弱其竞争力[ 18]。Stadtler指出由于担心私密信息的泄露而要承担的风险是企业不愿意进行信息共享的主要原因[ 19]。
综合来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伴随着企业对IT的逐渐应用和投入改变的。因此它们需要的是一种可进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轻到重的信息化,最终向大数据阶段、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传统解决思路的局限性
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ERP系统上,以前的中小企业主要有外购、定制、ASP三种ERP应用模式[ 20]。ASP模式蕴含了后来SAAS的模式,即将软件的安装、升级、维护责任与企业解绑,转移到软件服务商身上[ 21]。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ERP使得中小企业大大节省了IT投资成本,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原来的一次性买断模式变成租赁模式,使得企业能自由配置所需资源和服务[ 22]。但是由于其本质依然是传统的ERP,中小企业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投入过大,难以兼容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与企业业务不相适应、信息孤岛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群体性”竞争、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综上,传统解决思路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业务逻辑僵化,难以适应企业个性化需求
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反应最快,由此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23]。那么面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同一企业类型的不同业务,甚至业务的更新换代,系统需要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而不是让企业去适应系统。而ERP这类通用型软件的适用性是有范围的,往往需要企业改变自身的业务流程甚至组织架构去适应这个庞大的软件。
(2)系统体量大且可扩展性较低,难以集成其他软件、服务
ERP系统本身包括了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模块,且模块之间联系紧密,进而令系统的升级维护成本不断上升[ 24]。由于行业应用标准的缺乏,不同软件在进行数据采集、产品编码、应用研发时参照的是不同的标准,不同服务商的信息系统兼容性较差[ 25]。如果企业在之前使用了其他软件,要集成到现有的ERP系统中难度非常高,那么企业只能在实施全套ERP和维持原状、升级困难之间抉择。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难以满足产业链中的信息共享需求
ERP系统本身想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问题,但其构成了一个更大的信息孤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大成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26],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信息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有关的各方面信息纳入到自身体系中,利用内外部信息实现对业务的及时把控和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ERP系统也并不能完全解决其信息化过程中的三大矛盾。究其原因,是由信息系统的一体性和固化的业务逻辑设计决定的,而业务逻辑与信息流的强耦合又导致了底层信息结构的固化,既不能适应中小企业业务丰富的变化,又无力集成企业内外部的其它系统。
为了使解决框架具有灵活性、可集成性和可扩展性,需要从企业价值链视角重新探讨最基本的信息联通问题,包括信息采集和信息共享两个方面。在企业内部重构业务流与信息流的关系,实现业务流的细粒度个性化重组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弱耦合,在信息采集层面做到灵活;然后打通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构建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产业链群信息协作,在信息共享层面做到可集成。因为框架以信息联通为基础,为后续的信息利用提供支持,企业在纵向信息采集、横向信息集成上都具有自主选择性,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控制信息化进程,逐步从基础信息化进化到大数据智能化阶段。
3 价值链与状态跟踪
3.1 价值链、状态的内涵理解
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创造价值的活动,包括设计、生产、销售等[ 27]。企业内部各价值活动的相互联系构成价值链,决定了企业最终价值。产业价值链则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 28],其核心任务是迅速地将信息和资源传递到最有效的地方为客户创造价值[ 29]。价值增值过程,是一个价值活动的动态表现,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反映的是一件产品从设计到加工成成品并售出的过程。过程上的节点是为能更清晰地表现价值增值过程而人为界定的最小单元。
状态是对事物所处情况的一种描述,既包含事物的本身属性,又包括事物所处的环境、情况。状态是一种信息,“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30],这里的“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本文结合以上概念的思想,将状态定义为过程节点的表征。事物状态的变化能够反映价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链可用公式(1)表示,即价值链是价值活动的函数,意为价值链由带有关联的一连串活动组成,这是一种静态的表示。公式(2)则动态地展示出价值增值过程。Δvgp可以由状态的变化来动态反映,这是价值输入经过劳动主体技术加工后价值得到升华的抽象表现,可具体列为公式(3)。其中,C(结构知识)是价值链中静态结构知识成本,表现为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关联的优化可以降低C(投入要素),同时使Δvgp变大,壁垒变高;技艺知识,是指活动过程中需要的技艺,C(技艺知识)则包括系统的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科学性的技艺传承,往往以人力资源成本的形式展现。降低人力成本,则使得可见利润变大。
Value chain <-f(a0,a1,a2…an)<-{a0,a1,a2…an}+structure knowledge
(1)
Value Gain Process = Δvgp1+Δvgp2+…+Δvgpn
(2)
Δvgpn =V[ sn]-V[ sn-1]=C(结构知识)+C(技艺知识)+C(投入要素)+利润
(3)
每一个价值过程都在使用或者创造信息[ 27]。由布鲁克斯知识结构方程[ 31]K(S)+ΔI=K[S+ΔS]可知,信息被内化则可改变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 32]指出知识创新,即知识的结构性改变就发生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螺旋上升中。这两个过程都表明信息流的显性化——状态信息的展示,有利于推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进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优化和具体的动态价值增值。
3.2 基于价值过程的状态跟踪
在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原材料、设备、生产工具、劳动力、能源、信息等对象作为价值输入,最终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等价值输出。过程状态跟踪就是记录价值过程中空间上和时间上劳动主体通过媒介对劳动客体进行的“操作”,以及“操作”带来的劳动客体状态的改变,以及当时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和媒介的特征信息,甚至周围环境的特征信息。在本文中,将“操作”定义为活动操作,劳动主体是人,媒介包括机器和软件。劳动客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动,即事件,某项活动正在进行时,必然会有活动进程的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物体的状态变化随着操作的进行也会有改变。过程节点的宏观状态信息统一称之为状态基础信息,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媒介、周围环境的特征等微观状态信息则称之为状态细节信息。
基于价值过程的状态跟踪利用人机交互或者智能设备接入系统的方式获取状态基础信息和状态细节信息以实现全过程的跟踪。目的是将价值活动全部打通,柔性地实现人、硬件、软件的结合,如图1所示,方案包括关键过程描述、状态信息采集、状态信息存储及状态信息分析四个环节。
图1 基于全价值过程的状态跟踪引擎
(1)关键过程描述是过程状态跟踪的前提。企业需要对价值活动进行重新梳理,确立出最为关键的过程节点,参与主体、客体和媒介,过程中需要记录的元数据等。这不仅是一次业务重组,也是企业重新定位的过程。通过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将价值较低的活动外包出去,这是在产业链上实现共赢的基础。
(2)状态信息采集是过程状态跟踪的核心。价值输入、价值增值过程、价值输出三个环节的状态基础信息和状态细节信息均将被采集,最初的价值输入包括采购、入库等活动,价值增值过程覆盖企业核心的价值链活动,价值输出主要包括运输、销售等环节,包括商品从厂家、商场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这三个环节中产生的所有相关数据都被纳入状态跟踪的范围。
(3)状态基础信息与状态细节信息的非结构化存储是关键。我们将状态信息跟踪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状态基础信息的跟踪,通过关键过程描述我们已经对企业价值链上活动过程进行具象化,利用人与业务软件交互或者智能设备接入等方式可以对状态基础信息改变进行记录;另一方面是状态细节信息的跟踪,包括过程中人工记录的内容、人机交互的操作过程、以及智能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非结构化存储使得数据结构更灵活,状态基础信息与状态细节信息之间一对多的关系降低了业务流与信息流的耦合性,状态信息的沉淀也为后期的大数据分析积累了多维数据。
(4)状态信息利用。状态基础信息可以直接反映价值活动的基本情况,但是状态细节信息则是需要经过提取加工处理才能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知识。状态信息的利用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状态信息,还包含由信息共享集成的企业外部状态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利用方式包括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构建轻量化ERP系统实现跨部门调配资源、统筹规划、生产调控;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实现企业数字化智慧运营、跨部门的流程优化、消费者画像描绘等。
4 基于价值链的状态信息共享
4.1 企业内状态信息互联互通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进入工业2.0、3.0时代,逐渐应用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设备,但是在企业内部存在的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不能无缝对接,给管理造成极大阻碍,状态跟踪系统能很好地集成内部其它系统,真正实现全流程跟踪。
首先,人与各种业务软件的交互可以作为状态跟踪中某过程基础状态的改变信号或者是作为人机交互产生的状态细节信息保存,这样一来,独立的业务系统在关键过程描述这一环节串联起来,由此实现企业内部多种业务系统的整合。而且,价值活动间存在先后时序关系或同时并行关系,状态跟踪以价值活动为路径联通了企业内的所有相关主体、媒介和客体,实现了人、机器和软件的集成。企业内部状态信息的互联互通也为企业间的状态共享提供了数据支持。
此外,由于关键价值过程组合具有灵活性,状态细节信息的元数据具有可扩展性。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和发展逐渐调整连接结构和元数据信息。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可以从主要链条向次要链条、从核心活动向辅助活动、从必要元数据向全面元数据发展。
4.2 企业间的状态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间的战略同盟有强联盟、弱联盟[ 33]之分。根据合作程度的不同,信息共享程度和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本文提出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的是企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可以协商决定信息共享内容。在此只讨论状态基础信息的共享,而不讨论状态细节信息的共享。细节层面包涵的信息更多、信息密度更大,往往可能有泄露企业机密的可能,需要经过脱敏处理。
状态基础信息分为两种——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企业创建的所有状态对其自身而言是内部状态,合作企业开放给自身的状态是外部状态,如图2。状态信息的共享是在活动层面进行的,意味着企业之间相较于过去联结更紧密,使得信息传递更及时,企业能对突发情况作出更快的反应。
在企业间进行有授权的状态信息共享,授权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管理层授予系统管理员的实施信息共享行为的权利,关于状态信息共享的任何操作都会报告给公司管理层并记录在系统中;第二层是企业双方建立的对信息共享内容的授权,是指信息给予方能授予或者收回信息需求方查看与之相关状态信息的权利,信息需求方也可以申请信息给予方内部状态的查看权,经核批后才能查看该外部状态信息。
有授权的共享机制,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基础,推动双方信息交互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提高信息共享的安全度,避免信息共享带来隐私泄露问题。尽可能利用最合适的信息共享实现最大的共赢收益。
4.3 产业链群网状信息协作
传统工业的价值结构是以供应商为起点,以企业为价值提升单元,以顾客为终点的线性价值输入和输出过程。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共享能够加速工业价值结构的改变,将传统的价值结构调整为产业链群价值结构,如图3所示。
图2 企业间状态信息授权共享机制
图3 产业链群价值结构
这种新的结构与传统结构最大的不同是“以价值活动为中心”——不再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可以聚焦在自己真正擅长的业务领域,使得产业链中的价值分工更为合理。业务主体间变成网状关系,信息协同变得更为紧密从而降低整体价值实现成本。结构首端与供应商联系更紧密,有利于形成稳定可靠的供求关系;结构末端与消费者的连接更为紧密,企业主动收集消费者的使用数据或者向消费者发布产品相关信息,一方面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应用开放式创新[ 34],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者服务水平,在“微笑曲线”的服务端占据优势。
5 结论与展望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大数据产业链的建设基础。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投入的有限性、内在灵敏性、产业链群外在联合性、传统解决方案本身的“笨重”、“僵化”“孤立”等特征导致ERP系统并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矛盾。问题本质在于信息系统不可拆分的一体性、固化的业务逻辑设计和业务流与信息流的强耦合。
为建立一个灵活、可集成、可扩展框架来真正适应中小企业丰富多变的业务需求,需要从价值链视角重新探究底层信息联通问题。价值链由企业有价值的业务活动构成,动态理解价值链发现事物状态的变化能反映价值增值过程,由此建立状态信息跟踪与业务流的关系。解决框架的灵活性体现在两处,其一是关键过程描述上,将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具象化,以关键过程节点为最小价值单元重新组合企业业务流,从而打破固化的业务逻辑,实现企业业务的细粒度个性化重组;其二是将状态信息分为状态基础信息与状态细节信息,以非结构化存储的方式实现了业务流与信息流的弱耦合。而解决框架的可集成性则体现企业内人、软件和硬件的集成,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安全集成外部状态信息,产业内将消费者与供应商需求纳入考量。企业在纵向信息采集、横向信息集成上都具有自主选择性,所以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节奏调整价值连接结构、改变信息结构、控制信息化的进程,让信息化适应自身发展。
该状态跟踪和信息共享框架为企业轻量化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后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信息基础,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中小企业在这套框架支持下可以逐渐实现纵向、横向、端对端扩展,逐步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升级。然而,本文着重于中小企业底层信息化建设的构想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针对上层模块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以促进国家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落实和发展。
[1] 张龙鹏, 周立群. “两化融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价值链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16,42(7):99-110.
[2] 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 [2017-12-09].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9/c64094-29696290.html.
[3] 德勤中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变中求进 精益求精: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调查[J].中国机电工业,2015(11):64.
[4] 黄喜. 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1-51.
[5] 魏玲, 李长云. 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 科技与管理,2009,11(3):74-76.
[6] 杨振东.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1-67.
[7] 梁昌勇, 马玲, 陆文星. 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云服务选择[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26-228.
[8] 朱金霞. 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3:1-43.
[9] 姜玲杰. 基于ERP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66-67.
[10] 蔡春红, 冯强. 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网模块再造、价值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J]. 管理学刊,2017(4):28-40.
[11] 伍玉涵, 彭雅玲.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和趋势——以西南地区为主的调查研究[J]. 经济论坛,2017(10):117-121.
[12] 姜岳新.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7(3):46-47.
[13] 丰成军, 李纲, 谢新洲,等. 智能时代中小企业信息化(二)——信息环境、信息化现状与信息化战略[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1):73-80.
[14] 刘丽辉.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主要环节信息化水平调研分析[J]. 世界电信,2016(2):19-23.
[15] 徐永国. 基于ERP的可重构采购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8-21.
[16] 方忠民, 陈治亚. 基于信息共享的核心生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分析[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22-25.
[17] 金江军, 王成仁, 赵卫东. 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7):36-37.
[18]KhanM,HussianM,SaberHM.Informationsharinginasustainablesupplychain[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6,181:208-214.
[19]StadtlerH.A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planningandState-of-the-Art[J].OrSpectrum,2009,31(1):5-30.
[20] 刘有涛. 云计算ERP:中小企业未来信息化应用必然趋势[J]. 智能制造,2009(8):16-17.
[21] 陈婧, 王伟军, 桂学文. 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变革[J]. 图书馆学研究,2008(8):98-100.
[22] 乔瑞华.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1-40.
[23] 肖卓.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市场调查和趋势分析[J]. 数据通信,2006(4):51-54.
[24] 李纲,马亚雪,巴志超.基于价值链的数据管理理论思考[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8(1):9-18.
[25] 王珍珍, 陈功玉.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竞合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 经济与管理,2009,23(7):28-34.
[26] 周春辉. 基于产业链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以G公司为例[D]. 南京:东南大学,2014:1-40.
[27]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表现[M].陈丽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9-31.
[28] 陈柳钦. 论产业价值链[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4):57-63.
[29] 孙清华, 王耀球. 基于价值网的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0(5):136-138.
[30] 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5-6.
[31] 石颖, 邓小昭. 以布鲁克斯方程阐释知识结构[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1):11-13.
[32] 徐可, 何桢, 王瑞.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价值链——知识螺旋和供应链整合的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2015,18(1):108-117.
[33] 高慧璞.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联盟企业间信息共享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1:1-46.
[34] 崔小委, 吴新年. 面向产业技术开放创新模式的情报服务策略研究[J]. 情报学报,2016,35(2):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