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严格管理”走捷径不可取
2018-05-04雅侃
□ 文/雅侃
当下,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称企业“严格管理也是有捷径可走的”,还说“严格管理就是体现在‘严’字上、‘快’字上”。对此,笔者认为这种管理的观点是需要商榷的。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要想搞好管理,离不开严格管理。没有严格管理,企业的管理就无从谈起。无数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表明,管理是提高生产力和效益的决定性条件。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严格要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严格管理也不能走捷径,否则会使我们的企业管理走向越管越乱的歧途。
“从快从严”捷径走不通
任何管理都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目标。管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必须要选择重点和难点,一步步让管理到位,而不是从快从严、重拳出击,使得执行力不能落地。
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出成果,早日享受管理带来的效益,喜欢从快从严,想一下子就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外四处“求经”,生搬硬套,对内设立“高压线”,毫不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还产生了新的问题。
例如,有一家地方石油化工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效益逐年下滑。对此,企业领导决定从严格管理入手,争取短期内提升效益。于是专门成立了一支多达十余人的“取经队”,到各地的先进企业学习管理经验,背回来一大堆所谓的“资料”,并组织企业里有文字功底的员工钻研资料搞顶层设计,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硬是整出了一套“从严治厂”的管理方案。
由于凑合了许多企业的经验,整个方案五花八门,看似全面,却没一个重点。大到领导班子的统筹决策、生产部门的任务指标、销售部门的采购管理、车间工段的责任考核、员工薪资的目标绩效,小到基层员工的迟到早退、串岗溜号等。但真到实施方案落地,在执行力方面却出问题了。
由于缺乏重点执行的项目,每一项都要求执行到位,公司领导、部门主管、党政工负责人齐上阵,声势浩大,但每日陷在岗位检查、员工考核、惩治处罚等琐碎事务中,如此不但荒废了本职工作,还在企业里闹得人心惶惶,员工怨声载道,甚至有些车间和班组为了应付检查,开始弄虚作假。半年下来,原本还稍有点盈利的企业,竟然开始亏损。所谓的严格管理不但没有产生效益,还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最终厂长不得不引咎辞职。由此可见,再好的严格管理制度,若没有科学的执行方式,也不会有效益产生。
在这方面,正面的例子倒是不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全面节能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先进典型经验。他们针对企业“给社会提供能源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能源”的实际,从“十二五”开始就启动了“以四大体系为基础,以三维驱动为纽带,以十二项工作要点为支撑”的全面节能管理体系建设。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感觉抓这个老大难的管理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众多企业难以解决的痼疾,光靠一个“严”字和一个“快”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实实在在地抓才能有效。于是他们建立组织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管理标准、加强监测审计体系、完善考核奖惩制度、依靠闭环管理手段提升质量、加大节能技改力度等10项战略举措来实施,其结果自然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向管理要效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管理过程应处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否则难以收到实效。
“抠”和“罚”亵渎了严格管理
一、“抠”不是严格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管理过程应处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否则难以收到实效。企业赚钱不易,对各项成本精打细算,进行合理的开支,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有些企业认为严格管理就应该表现在对员工的“抠”字上,能省则省,不能省的也要省。
例如,有一家企业为了节省电话费,严格制约基层员工用座机打电话,甚至卡住了所有岗位座机的外线,生产通话也规定要长话短聊,并美其名曰:“效益是从小处产生的。”但是公司领导却是另外的待遇,外线电话想打就打,煲几个小时“电话粥”也是常事,且管理层经常公费吃喝、公费游玩,浪费了大量的公款,基层员工辛苦创造出来的效益就这样被消耗掉。还有一家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严格管理治厂”,但方向有偏差,一味紧抠员工工资管理,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员工工资已经长期不涨,结果导致大批人才流失,而领导却拿着高薪高枕无忧。这样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也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罚”也不是严格管理。要知道,严格管理通常会有处罚措施,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要受到处罚,这样才能使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制度面前必须要人人平等才行,否则难以服众,严格管理也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在企业中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本来是企业经营最宝贵的资产,他们中的很多人正当年富力强,技术娴熟、经验老到,如果能作为中坚力量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带头大哥”的作用,将会极大地推动企业发展。然而,他们当中有部分蜕变成为“老油条”,各有各的“劣迹”,令管理者头疼不已,其管理办法大多是“罚”。
2017年2月,网络流传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帖子,再次把华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起因是华为内部公布了一位领导的讲话,“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这句话再次击中老员工话题的痛点,因为老员工不思进取而拖累企业发展的现象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任何企业都有好逸恶劳型、得过且过型、牢骚满腹型“老油条”,但光靠“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些“老油条”通常认为:自己多年在公司工作,当年没日没夜打拼,现在可以安逸一下了,累活、加班都让年轻的职场新人去干;对眼下的工作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自认为工作就那样,只愿意做轻松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快干一辈子了,该使劲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标准低点、随波逐流过得去就行,只要能平稳地度过每一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需要创新和提高;在每天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锋芒和进取心,每天按部就班毫无激情,更不用奢求他们大胆改革创新了;甚至还牢骚满腹,四处抱怨,认为自己工作辛苦、压力大,最后还要接受这“罚”那“惩”的现实。这些“老油条”员工的情绪,更多的会向四周的同事传播这种“经常罚”的信息,无疑给企业管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老员工蜕变为“老油条”,固然有其自身性格、认知等方面的原因,但公司管理层面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毕竟好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会让一个平庸的人努力向上,最后能有所作为,而不好的制度和文化也会毁掉一个优秀人才。
对待企业里的这些“老油条”员工,还是要有情有义,岂能一个“罚”字了事?
首先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公司的管理不规范、不完善,许多制度和规则都没有制定出台,即使发现老员工有混日子行为也不能及时帮助、处理。正是由于这些管理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部分老员工看到公司混乱不堪,觉得毫无希望,同时也发现在公司混日子有机可乘,因此越来越多混日子的“老油条”就会出现。
其次要采取柔性管理等综合管理措施,来逐渐改变这些“老油条”的心态,最终让他们自觉的从“老油条”走向“老骨干”。
再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公平、公正、科学,做到宽严并济、赏罚分明。严下宽上是很多企业实行严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在管理中对下面严格,对上面宽松,标准不一。这样的管理并不是走捷径,而是直接损害到企业管理的公信力。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严格管理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撑,但制度是死的,是虚的,执行力落实才是管理的精髓,如果重虚轻实,势必会导致严格管理流于形式。
总之,严格管理要有严格之道,企业领导要懂得站在基层员工的立场思考问题,讲究管理方式,讲究调动起员工积极性,这样抓管理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