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活经验 向生活学习
——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8-05-04□丁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务活家务家人

□丁 琳

【设计意图】

《干点家务活》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四课,通过“回顾反思→意义感受→学习实践→明理辨析”四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通过主动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回报家人的爱,从而帮助学生加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其中“感受家务劳动的快乐,体会干家务的意义”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一年级学生普遍对做家务比较感兴趣,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样的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家长的不放心、不放手。二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动手能力较弱,做家务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所以引导学生感受做家务的乐趣,并体会承担家务是爱父母、爱长辈的体现,是本课时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照片回顾,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忆、聚焦、交流做家务过程中的事件,感受做家务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

2.通过游戏“红苹果”“绿苹果”,梳理自己会做的家务活,经过现场演示、榜样引领,感受做家务会让人变聪明,能让人成长,从而体会做家务的积极意义。

3.通过播放父母的采访视频,理解做家务是承担家庭责任,也是对家人爱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参加更多的家务劳动实践。

【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唤醒“经验”

1.话题交流,聊天导入:小朋友,你会干家务活吗?

3.唤醒经验,出示课题:小朋友很能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学会干一些家务活(出示课题:干点家务活)。

(教学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请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经验。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教学导入的需要,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做家务的积极意义做好情感铺垫。)

二、感受快乐,交流“经验”

1.播放微课,再现生活:课前很多同学都拍摄了自己在家里做家务的照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现场调查,感受快乐:做家务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是否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3.反馈引导,现场统计:请觉得干家务特别开心的小朋友举起笑脸牌。请觉得干家务特别有趣的小朋友举起笑脸牌。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

4.诵读儿歌,交流总结:真没有想到,小朋友们做家务的时候都这样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下面这首有趣的儿歌。

擦擦桌子扫扫地,摆摆碗筷洗洗碗,学会拖地倒垃圾,开开心心做家务,快快乐乐一家亲。

(教学意图:感受干家务活的快乐,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播放照片,能让学生迅速回忆起家庭生活的真实情境。课堂上看似随机的采访与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温干家务的快乐,以及向过去的生活学习。)

三、整理拓展,梳理“经验”

1.涂色游戏,互动交流:打开书本,选择自己会干的家务劳动“苹果”,涂上红色,干得还不太好的,涂上绿色。和同桌交流一下:“我”有()个红苹果。

2.拓展延伸,展现个性:“我”还会干哪些家务活?请在书上的两个空白的“苹果”处,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3.拍手儿歌,梳理经验: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儿歌,边拍手边朗读儿歌。

我有()个红苹果,我有()个绿苹果,红苹果,绿苹果,摘下每个大苹果,学做家务多快乐。

(教学意图:因为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在家务活的掌握上存在差异。对那些不太会干家务活或不积极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采用伙伴互助、调动生活经验等方法,帮助其克服害怕心理,感受做家务的乐趣,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四、用足经验,指导生活

1.围绕“我”最拿手的“红苹果”,体会干家务活对自己的意义。

(1)说一说: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最拿手的“红苹果”(家务活),家里人是怎样夸奖你的?

(2)演一演:谁做得好?现场演示扫地、擦桌子这两项家务活。

(3)评一评:谁做得好,谁得到的笑脸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大家表扬你这件家务活做得好,因为你在做的时候,开动了脑筋,增长了本领。

2.围绕家人最喜欢的“红苹果”,体会干家务活对家人的意义。

(1)找一找:“红苹果”中,家人最喜欢让你做的家务活。

(2)画一画(想一想):你在干家务的时候,家人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干家务的时候,家人也在共同忙碌的场景。

(3)看一看:播放采访家长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做家务是爱家人的体现。

(教学意图:延续上一板块的课堂活动,并针对学生梳理“经验”的结果,多角度地体会做家务的意义,这个板块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挖掘学生经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现场演示、播放家庭采访视频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向生活学习。)

3.围绕最想变红的“绿苹果”,体会干家务活对家庭的意义。

(1)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自己最想变红的“绿苹果”。

(2)读一读:明确干家务的意义,明确自己虽小但对家庭也有责任。

(教学意图:为什么要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自己想要变红的“绿苹果”?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通过课堂的学习与体验,为自己制定一个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家务活体验,强化干家务带来的自豪感、成长感,强化以做家务的形式承担家庭责任,并学会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反思】

向学生的生活学习,是道德学习倡导的一种方式。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有充足的生活经验。因此根据教学要求,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能降低理解难度,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一、唤醒经验,降低难度

学生的经验丰富而零散,深藏于心中。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通过交流、采访、照片回顾、模拟展示等一系列的方法,“唤醒”这些沉睡的经验,架起关联新的学习任务与旧知的桥梁,借鉴自己过去的经验或同学的经验,指导当下的学习。

二、巧用经验,激发情感

学生回忆起的生活经验,往往带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感受干家务的快乐,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同时,交流诸如“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干家务时,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谁经常表扬你做得好”等问题,注意调动学生干家务的积极情绪,能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

三、用足经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体会干家务的积极意义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教材上呈现的范例均有各自的定位:“扫地”定位在让学生理解做家务让人变聪明;“洗碗”定位在让儿童感到做家务很自豪,有成长感;“择菜”定位在理解以做家务的形式承担家庭责任,表达对家人的爱。教材仅仅是范例,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也存在差异性。用“红苹果”“绿苹果”的活动,真实地梳理学生“成功”与“失败”经验,并用“三个最”的话题,突破理解干家务的积极意义。

道德学习的意义,体现在儿童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生活的反思、学习和向往。由此可见,向生活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品德内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猜你喜欢

家务活家务家人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家务劳动,从学龄前开始
当艺术家干起家务活
搭把手
不爱做家务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