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之动
2018-05-03蔡醒善
蔡醒善
摘要:绘画作品中根本不存在真实的运动,在绘画中见到的运动,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在视觉形状上发生的改变,而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张力的事件,是一种视觉的扩张。本文将从画面构图、色彩、笔触等三方面来阐述绘画作品的运动感。
关键词:运动感;张力;构图;色彩;笔触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1-02
一、前言
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它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移动;而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创作的视觉的、静态的艺术,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因素来创造一种“不动之动”的运动感,来传达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张力。
真实的运动不会存在于二维画面中,我们见到的绘画的运动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运动是绝然不同的。这种运动,它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在视觉形状上发生的改变,如聚集、平行、倾斜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事件,带有倾向性的张力的事件,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运动感,其实就是一种视觉的扩张。如何实现绘画作品的“不动之动”的运动感,需要通过绘画本体语言来表现与实施。
二、绘画的运动感取决于构图
构图,是绘画作品表达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艺术感知力的最佳途径,如何合理运用构图使画面具有运动感,这也是艺术家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构图的样式包括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弧线构图、S形构图、对角线构图等,艺术家通过构图来塑造画面的动态内容,以达到运动感,给人以完满的视觉感受。
在许多经典绘画作品中,我们均可看到运动感在构图骨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浪漫主义先驱席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除了画中那些遇难人物的振臂呼救、海涛的汹涌及木筏的震动与颠簸均给人以极其强烈的运动感外,在构图中采用大金字塔构图中多重穿插小三角形的构图来塑造画面的不稳定感,构图中靠桅杆的倾斜,逆风往后吹的船帆,以及船帆的歪斜所构成的不稳定的线形结构,使人产生一种危殆之感,与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造成极大地反差,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从高更的《雅各与天使的搏斗》的构图中也可窥见一二。作品中有一截枝干将画面一分为二,处在下方的是现实,处在上方的则是幻象;在现实中,三顶特大的白色帽子尤为显眼,这群农妇在听完牧师的布道后,出现幻觉,仿佛看到了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于是在上方的幻象中,可以看到两人在拼力格斗,画面中雅各与天使搏斗的“动”与前面一排农妇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呈对角线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力量感和不稳定性,极好的塑造了画面的运动感。
绘画构图的运动倾向,会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运动经验,提高观者的感受体验。众所周知,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它的运动性。巴洛克艺术家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的构图,就具有极强的运动感。画面中的男人、女人、甚至马匹都处在旋风般的运动当中,整个构图接近于圆形,圆形构图本身给人一种不稳定性,画面内容又表现的是“抢婚”题材,所以内容既是暴力的,又带有游戏般的喜悦感,而形式却是运动的,构成了不稳定的混乱场面,让观者目不暇接,使得这幅作品成为巴洛克艺术的灵魂——“运动性”的最佳诠释。
三、绘画的运动感取决于色彩
色彩在心理学上能引起观者在情绪上的联想与映射,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譬如梵高与高更都喜欢使用黄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心境,但二者的黄色却又截然不同;梵高的黄色是柠檬黄,明黄,让人们想起太阳的色彩,表达出梵高对生命、生活的一种渴望与追求,所以人们称梵高为“扑向太陽的画家”;而高更的黄色是土黄色,赭黄色,表现出高更对原始土著民族的一种深沉的爱,一种神秘感,以及对异域的一种向往。所以,合理运用色彩,使之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运动感,这也是色彩本身的魅力所在。
从色彩上表达运动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梵高,在梵高的绘画中用色是非常主观的,画中的色彩仿佛在倾诉他的情绪。作品《麦田上的乌鸦》就是其去世前最后一幅写生作品,梵高一生挚爱黄色,而此画中依旧是人们熟悉的黄色,但在此刻却充满了压抑与不安,金黄色的麦田被深蓝色的天空沉沉压住,乌云密布,透不过气来,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静止了,一条绿色的小路伸向麦田深处,霎时间,一群黑色的乌鸦骚乱低飞,向梵高袭来,更增添了一种压迫感和不安性,画面中的笔触充满着运动感,仿佛带动着色彩给人心灵重重一击,让观者感受到了画家前所未有的紧张与痛苦。人们曾评价这幅画,说它就像由色彩和线条组成自勺“绝命书”,而这封书信来得那样突然,让人们遂不及防。
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更是喜欢用色彩作为语言,来表达它的“运动感”,其色彩的主观与生动,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的客观世界。莫奈的《印象·日出》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其灰色调的色彩与粗犷刚劲的笔触,甚至可以说笔触相当的随意、零乱,但却把雾气交融的景象表现得极为生动。
色彩上,只有深浅不同的蓝色与桔色构成,似乎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笔笔的堆砌,色块分明,近观,杂乱而无章;远看,则形成了和谐的灰调子,使这些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上完成了混合与调色,再现了色彩在阳光下的立体感和跳动感,莫奈用这种绘画语言把事物无时无刻的运动表现出来。
四、绘画的运动感取决于笔触
绘画作品中笔触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手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绘画的过程。笔触的方向、大小、力度等都是使画面产生运动感的诱因,当你运笔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时,会有向此方向的一种张力吸引着你,使画面带有强烈的运动感;当你作画时,运笔快速,如疾风骤雨一般,也会让观者有一种对运动的感受,从而体会出画家作画时的艺术状态。
梵高的《星月夜》就是用笔触表现运动感的最佳例子。这幅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在不停旋转的旋涡,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要把整个世界吞没。画面表现的是夜晚景色,他使用短线条笔触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11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挣扎着,左下方一株柏树像褐色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不断的颤动着,对抗着这股神秘的力量,反映了画家焦虑和躁动不安的情绪和狂乱的幻觉世界,让人感到画家的心在燃烧,在呐喊;使观者仿佛置身于旋风般的运动之中。这幅画具有象征意义,作品笔触激烈奔放,线条相互扭结在一起,使作品充满了焦虑和神秘的气氛,好像对世界做着某种暗示,充斥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科柯施卡的《风中的新娘》,是其早期一幅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绘画作品,画中“新娘”依偎在“新郎”的身旁,二人经历了千难险阻,驾着小舟与风、雨搏斗,“新娘”是安详的,紧闭双眼;而“新郎”却是不安的,睁着双眼,似乎预感到她将离他而去,透露出一种绝望与哀怨。画面中的笔触强劲,仿佛随着风在旋转,这种笔触体现出画家情感的一种宣泄,带有骚动性,强烈地震撼着观者的内心。
绘画作品的运动感取决于画面的构图、色彩、笔触,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绘画作品运动感的塑造,使观者体会出二维画面“不动之动”的巨大魅力。